首頁 > 文學文史 > 匈奴爲什麼對趙國的李牧非常的忌憚呢?

匈奴爲什麼對趙國的李牧非常的忌憚呢?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8.7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前228年,秦始皇派大將王翦率軍攻破了趙國國都邯鄲,俘虜了趙王遷,建國200多年的趙國就此滅亡,此時距趙軍主力被殲的長平大戰已經過去了31年,在那個時代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兩代人了。爲什麼貪婪刻薄的秦王會允許趙國還存在這麼長時間呢?一方面是因爲秦國的決策出了一點小失誤,沒有在長平大戰後立刻以舉國之力攻打趙國,給趙國留下了喘息的時間。

另一方面是因爲趙國名將迭出,先是老將廉頗守住了基本盤,穩定了局勢,後是李牧力挽狂瀾,在戰國後期非常罕見的,兩次在野戰中正面擊敗了入侵的秦軍,保住了趙國的疆土。李牧是趙國人,據說與秦、趙兩國王族同宗,都姓贏,屬於嬴姓的一個分支:李氏。李牧在兩次大勝秦軍之後,獲得了與戰神白起同樣的封號“武安君”,收穫了那個時代武將的最高榮譽。

匈奴爲什麼對趙國的李牧非常的忌憚呢?

趙武靈王時期,趙國在實行“胡服騎射”的改革後,軍力大增,吞併了中山國,並將北部邊境推進到了草原地帶,雖然拓展了疆域,卻也讓邊界直接面對了遊牧民族的威脅。趙武靈王時,趙軍戰力正處於巔峯狀態,草原人自然不敢亂來,但趙惠文王時期,匈奴逐漸強大起來,就開始經常騷擾趙國,到了趙孝成王時期,匈奴人更是變本加厲,動不動就來擄掠一番,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李牧奉命駐守雁門,開始擔負起守衛北部邊疆的重任。

上任之後,李牧展現出了他的戰略眼光和宏觀視角,在仔細分析了形勢之後,他認爲:匈奴人皆是騎兵,機動性強,難以捕捉,而趙國北部邊界土地荒涼漫長,無法長期供應大軍駐紮,而匈奴人可以在漫長的邊界線上隨時選擇一個地點發起進攻,趙軍如果被牽着鼻子走,難以獲勝,即使偶爾獲勝,也難以擴大成果,於大局無益,徒損兵力和軍費。

在這種情況下,李牧並沒有急着率軍出征,而是搞起了熱火朝天的邊疆建設。李牧首先挑選強悍的邊民進行軍事訓練,提高趙軍的後備力量,同時讓趙軍士兵幫助邊民生產,既融洽了軍民關係,又增強了經濟實力,擴充了軍費來源。同時大力加強軍備建設,特別是大規模的擴編了騎兵部隊,還選調大批精幹人員深入草原,進行間諜偵察,逐漸掌握了匈奴人的動向。

李牧這一搞就是好幾年,匈奴人雖然還是經常來騷擾,但由於趙軍總是提前得到情報,加上趙國軍民齊心,做好了充足的準備,所以匈奴人的擄掠非常有限;而面對來犯的匈奴人,李牧總是極力避戰,也就沒有什麼損失,加上軍備建設得力,軍事實力還有所增長,但他也沒有什麼戰功,與其他將領相比,總顯得有點默默無聞。

時間一長,趙王認爲李牧是無能怯戰,不是一個合格的將領,於是任命其他將領接替了李牧。新將領到任後,一反李牧之前的做法,屢次出兵與匈奴人交戰,由於匈奴騎兵特有的機動性,趙軍非得沒有取得什麼戰果,反而損失慘重,邊界的生產也受到了很大的破壞,自給自足都出現了問題。在血的事實面前,趙王認識到還是李牧的方法管用,即使不打勝仗,起碼可以不用國家操心和支援。

但面對趙王的再次重用,李牧卻不肯上任,直到得到趙王絕不干涉其用兵理政的方法後,才接受了任命。李牧回到雁門後,繼續採取息兵養民、安心建設的舉措,幾年時間,又把雁門一帶的生產和軍備發展越來,而匈奴人也越來越輕視李牧,認爲他就是膽小鬼而已。直到此時,李牧才認爲決戰的時機到了,精心挑選了1300輛戰車、3000匹戰馬、50000名勇士、10000名弓弩手,組成了一個強大的軍團,並嚴格的進行戰前訓練。

一切準備就緒之後,李牧精心選擇了伏擊戰場,然後安排老百姓在此放牧大批牛羊,匈奴人本來就不把李牧放在眼裏,加上好幾年都沒有什麼掠獲,於是傾巢而出前來搶奪。李牧見匈奴人中計,並沒有着急出擊,只是派出少量兵馬僞裝成守衛力量,與其交鋒,並且很快敗下陣來,匈奴人心想,李牧這個廢物把趙軍都變成軟蛋了,放心的大舉追來。

當匈奴主力進入預設戰場時,李牧命令早已埋伏在此趙軍士兵萬箭齊發,將匈奴人射的人仰馬翻,然後全線出擊,一戰殲敵10餘萬,消滅了匈奴主力。趁你病要你命,李牧不給匈奴人喘息之機,立刻揮師北上草原,追剿匈奴人的同時,又收服了許多小部落,鞏固了趙國的北部邊疆。雁門大捷之後十幾年,匈奴人都不敢南下牧馬,李牧開始聲名遠揚。

公元前244年,新繼位的趙悼襄王自毀長城,解除了老將廉頗的職務,廉頗被迫投奔魏國。公元前236年,秦國認爲趙國沒有良將,於是分南北兩路直取趙都邯鄲,趙國危在旦夕,趙王無奈之下,將鎮守北疆的李牧調回,讓他全權指揮抗秦時宜。李牧到任後仔細分析了形勢,認爲南路秦軍雖然看起來聲勢浩大,但地形利於趙軍防守,因此這路人馬是偏師,用來牽制趙軍的,而北路秦軍雖然平靜無聲,但由於控制了太行山,所以很可能是攻趙的主力。

匈奴爲什麼對趙國的李牧非常的忌憚呢? 第2張

面對險情,李牧採取了先易後難的方針,先率趙軍主力急行至肥下攻打在此的南路秦軍,當地秦軍只是負責牽制任務,認爲當面的趙軍肯定會利用有利地形防守,根本沒想到趙軍主力會突然出現並向自己發起攻擊,猝不及防之下,被一擊而潰。指揮北部秦軍的名將王翦得知南路失敗的消息後,害怕自己孤掌難鳴,被迫停止進攻。

趙王爲了表彰李牧一戰擊敗強秦,保住趙國的功勞,將那個時代武將的最高榮譽武安君封給了他(白起也是這個封號)。公元前233年,不甘心失敗的秦軍再次大舉來犯,除了仍然是南、北對進外,秦王還親自指揮主力前來增援。面對鋪天蓋地而來的秦軍,李牧決定在秦軍援軍到達前解決戰鬥,他命令大將司馬尚鎮守南方,利用地形阻擋南路秦軍。

李牧親率主力急行至太行山一帶,主動向駐守在此的北路秦軍發動強攻,秦軍根本沒料到趙軍竟然還敢主動前來進攻,又被李牧擊敗,得勝之後的李牧迅速掃蕩各處關隘,控制了太行山的出入口。等到秦國援軍到達時,只好向憑險而守的趙軍發起強攻,結果徒損兵將,秦王無奈之下,只得下令撤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