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朱元璋對梅殷那麼好,爲何手握40萬重兵的他不去救朱允炆?

朱元璋對梅殷那麼好,爲何手握40萬重兵的他不去救朱允炆?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元璋對梅殷那麼好,爲何手握40萬重兵的他不去救朱允炆,以至於讓朱棣順利取得了皇位?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本站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朱元璋一生共有26個兒子和16個女兒,寧國公主是朱元璋的嫡長女,雖然並不是第一個女兒,但由於寧國公主是朱元璋妻子馬氏所生,朱元璋與妻子馬氏的感情非常好,對寧國公主也更是寵愛有加。

寧國公主出生在1364年,是朱元璋人生中第二個女兒,她比朱棣要小4歲。到了1378年,寧國公主已經年滿14歲,按照明朝的習俗,朱元璋開始物色女婿人選。

有一天,朱元璋召見汝南侯梅思祖,此次主要是想派他到青州整訓兵馬,梅思祖欣然領命。然而,此時梅思祖向朱元璋提出一個請求,希望能夠帶着侄子梅殷一起到青州去,目的是想在軍中鍛鍊他。

朱元璋答應了梅思祖的請求,一直站在殿外的梅殷進來謝恩,沒想到,朱元璋看到梅殷之後,決定將嫡長女寧國公主嫁給她,並且將婚期確定在第二年。

從此之後,梅殷成爲朱元璋最看重的女婿,甚至在朱元璋駕崩之前,他祕密將梅殷召至身邊,交代託孤大事,要求梅殷竭力輔佐朱允炆。

明史》記載,“帝春秋高,諸王強盛。殷嘗受密命輔皇太孫。”

正如朱元璋擔心的那樣,僅僅4年之後明朝就陷入皇位之爭,靖難之役爆發,然而在建文帝孤立無援的緊要關頭,梅殷手握40萬重兵,卻始終沒有前來救駕,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

朱元璋對梅殷那麼好,爲何手握40萬重兵的他不去救朱允炆?

在瞭解梅殷之前,要簡要了解一下“梅思祖爲什麼如此照顧他?”

梅思祖是河南商丘人,他曾經是一位元朝公務員,可謂亂世多飄零。當時韓山童等人發動紅巾軍起義,反抗元朝暴虐統治,元順帝派名將察罕帖木兒率軍南下、平定叛亂,而梅思祖就擔任此次平叛的義兵元帥。

後來,察罕帖木兒被殺,他的養子王保保接替權力。由於王保保此人心胸狹隘,導致包括梅思祖在內的手下將領接連逃跑,憤怒兇狠的王保保將梅思祖的父親亂刀砍死。

朱元璋對梅殷那麼好,爲何手握40萬重兵的他不去救朱允炆? 第2張

梅思祖最初投奔的是劉福通,但是後來勢力逐漸衰弱,梅思祖無奈只能另尋良主,他又投靠了張士誠,並且得到重用,負責鎮守淮安。1366年,朱元璋已經消滅了陳友諒集團,隨後開始繼續向東攻打張士誠,梅思祖就是目標之一。

面對朱元璋手下的猛將,比如徐達、常遇春、馮勝等人,梅思祖自知不是對手,主動獻出城池投降。

《明史·梅思祖傳》記載,“徐達兵至,迎降,並獻四州。士誠殺其兄弟數人。”

朱元璋對梅殷那麼好,爲何手握40萬重兵的他不去救朱允炆? 第3張

繼元朝、劉福通、張士誠之後,梅思祖終於找到“最強和尚”朱元璋,在以後的時間裏,梅思祖主要是跟隨徐達作戰,在消滅張士誠、北伐元朝的戰場上屢立戰功,連續得到晉升。

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開始冊封功臣集團,梅思祖被封爲世襲罔替的汝南侯。

在梅思祖背叛張士誠、投降朱元璋的時候,張士誠非常惱火,將梅思祖的幾位兄弟全部殺死,而在這些死掉的兄弟當中,就有梅殷的父親。

朱元璋對梅殷那麼好,爲何手握40萬重兵的他不去救朱允炆? 第4張

出於對死難兄弟的愧疚,梅思祖將梅殷視爲親生兒子,全面進行培養,不僅對文學經史進行刻苦學習,而且還有意在軍中提攜磨礪梅殷,在赴任青州“見面會”上,梅殷被朱元璋選定爲嫡長女婿。

《明史》記載,“殷字伯殷,汝南侯思祖從子也,天性恭謹,有謀略,便弓馬。太祖十六女諸駙馬中,尤愛殷。”

洪武25年,朱元璋寄予厚望的太子朱標去世,最後將朱允炆立爲皇太孫。

朱元璋在晚年時已經隱隱覺察到,皇子藩王擁兵自重,恐怕釀成大患,在彌留之際,仍想爲皇太子朱允炆鋪平帝王大道,於是祕密將梅殷叫來,委託他將來鼎力支持建文帝朱允炆。

朱元璋對梅殷那麼好,爲何手握40萬重兵的他不去救朱允炆? 第5張

建文帝在登基之前已經做了六年的儲君,對重兵在手的藩王們非常忌憚,在黃子澄、齊泰等人的謀劃鼓動下,剛剛登基的朱允炆就開始着手削藩。梅殷曾爲削藩專門上書建文帝,建議“緩而圖之”,但是建文帝意氣風發,並不認同梅殷的想法。

朱元璋去世僅僅半年時間,建文帝就接連削掉5位藩王,被封爲湘王的朱柏以自焚的方式表達對建文帝的不滿。鎮守北平的朱棣深感不安,經過姚廣孝等謀士的分析勸進,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史稱“靖難之役”。

起初,建文帝在戰場上佔據絕對優勢地位,但是由於耿炳文、李景隆先後遭到打擊,不知不覺間,戰場局勢已經發生逆轉,建文3年,朱棣確定“直搗黃龍”的戰略目標,繞過城堅人硬的濟南,大軍直逼靈璧。

朱元璋對梅殷那麼好,爲何手握40萬重兵的他不去救朱允炆? 第6張

明惠帝朱允炆立即選派平安、何福率軍到靈璧駐守,抵擋朱棣大軍南下,另外命令梅殷到淮安鎮守。

《明史》記載,“及燕師所逼,惠帝命殷充總兵官鎮守淮安。悉心防禦,號令嚴明。”

從梅殷的經歷來看,他是一位文官,在朱元璋時期,梅殷擔任山東學政,朱元璋專門發佈詔書褒獎梅殷,並且受到山東當地讀書人的普遍讚美,由此可見,梅殷的文學造詣是很高的。

《明史》記載,“殷視山東學政,賜敕褒美,謂殷精通經史,堪爲儒宗。當世皆榮之。”

在駐守淮安之前,梅殷的武將經歷極少,只是曾經到鳳陽檢閱留守的軍隊,並沒有鎮守城池的經歷。

朱元璋對梅殷那麼好,爲何手握40萬重兵的他不去救朱允炆? 第7張

既然如此,建文帝爲什麼要讓梅殷鎮守淮安呢?

首先是建文帝可以使用的將領已經不多了,能夠放心託付軍隊的人則更少,任命梅殷也是“無奈之舉”,史書中“充”字足以說明。其次是梅殷在淮安有基礎,因爲梅殷的叔叔梅思祖曾經在淮安經營多年,梅殷在這裏的羣衆基礎比較好,更容易嚴防死守。

梅殷到達淮安後,使命感非常強烈,立即組織城池防禦,對軍隊的要求也極爲嚴明,一派朝氣蓬勃的景象。

朱元璋對梅殷那麼好,爲何手握40萬重兵的他不去救朱允炆? 第8張

建文4年,朱棣的軍隊突破靈璧,生擒守將何福、平安,建文帝又折兩員武將。隨後,朱棣給鎮守淮安的梅殷寫了一封信,主要內容是希望梅殷讓出一條道路,讓自己的軍隊借道前往南京。

朱棣“借道”的理由是到南京進香祭奠父親,然而此時朱棣的心思已是“司馬昭之心”,梅殷斷然不會答應,他寫信回覆朱棣,朱元璋在駕崩之前專門有詔令,藩王在封地不必來京城祭拜,如今你違背父親意願,屬於不孝行爲,說得朱棣啞口無言。

《明史》記載,“遣使假道於殷,以進香爲名。殷答曰:“進香,皇考有禁,不遵者爲不孝。”

朱元璋對梅殷那麼好,爲何手握40萬重兵的他不去救朱允炆? 第9張

朱棣收到信件,極爲震怒,梅殷竟然拒絕讓開道路。等到心情稍稍平靜,朱棣再次給梅殷寫了一封信,這封信相比就“坦誠”很多,朱棣直接表示自己要到南京清君側,與最初起兵的口號是一致的。

梅殷再次看到朱棣來信,他命人捉住信使,割掉他的鼻子和耳朵,然後對他說“我如今留着你的嘴巴,是希望你回去後告訴燕王,什麼是君臣大義”。

這次朱棣徹底怒了,因爲梅殷當時手中有40萬重兵,攻克淮安並不是一件容易事,於是朱棣決定改變進軍路線,從靈璧直接渡過淮河,隨後率軍攻取泗州,再戰揚州過長江,直撲建文帝所在的南京。

朱元璋對梅殷那麼好,爲何手握40萬重兵的他不去救朱允炆? 第10張

1402年6月,朱棣大軍抵達南京城外,前期被委以重任的李景隆打開城門迎接朱棣,建文帝在大火中離奇消失。

朱棣在南京登基稱帝,梅殷依然率軍駐守淮安,朱棣找到妹妹寧國公主,逼迫她寫下血書,勸說梅殷來南京投降,然後朱棣就遣使將血書送到梅殷手中。梅殷見到使臣就詢問建文帝下落,使臣告訴他“死了”,梅殷大哭不止。

《明史》記載,“中使至,殷得書慟哭,詢建文帝所在。中使曰:去矣。”

梅殷經過一番掙扎,最終決定投降,隻身前往南京見朱棣。兩人見面後,對話非常有趣,充滿火藥味和嘲諷。

《明史》記載,“乃還京,見文皇。文皇曰:駙馬勞苦,殷曰:勞而無功,徒自愧耳!”

朱元璋對梅殷那麼好,爲何手握40萬重兵的他不去救朱允炆? 第11張

朱棣見面就嘲諷梅殷,挖苦他這些天勞苦功高,梅殷並不示弱,直接說自己勞而無功,京城還是被你攻破,如今建文帝也不知所蹤,梅殷感到非常慚愧。

雖然梅殷兩次拒絕朱棣“借道”請求,但是仍然讓梅殷保留原有爵位俸祿,只是朱棣與梅殷的關係一直非常緊張。

朱棣對梅殷始終不放心,於是派出錦衣衛到梅殷家裏暗中監視,並且詔令將梅殷家人遷居遼東,其中也包括寧國公主。後來,梅殷發現家中有朱棣安插的間諜眼線,對此感到異常生氣。

《明史》記載,“別命錦衣衛執殷家人送遼東。”

朱元璋對梅殷那麼好,爲何手握40萬重兵的他不去救朱允炆? 第12張

永樂2年,御史陳瑛上奏彈劾梅殷,說梅殷在家豢養死士,並且在背後詛咒朱棣,朱棣看完奏章對陳瑛說“我自己會處理的”。

到了永樂3年冬天,梅殷在上朝路上經過一座橋,剛好遇到譚深、趙曦,結果這兩人竟然把梅殷擠到河裏。就這樣,岸上的兩人眼睜睜看着,貴爲朱元璋女婿的梅殷在河裏淹死了。

後來,許成揭發檢舉譚深、趙曦兩人,朱棣命人將他們抓起來斬首抄家,在審判過程中,譚深和趙曦堅持說是受朱棣命令做的,爲什麼要殺了我們。朱棣聽聞,立即命人打碎了兩人的牙齒,警告他們不要“亂咬人”。

朱元璋對梅殷那麼好,爲何手握40萬重兵的他不去救朱允炆? 第13張

遠在遼東的寧國公主得知丈夫死訊,她認定是朱棣乾的,回到南京後拉着朱棣的衣服痛哭不止。但是,朱棣假意安慰妹妹,告訴他已經懲治兇手,節哀順變。

後來,朱棣冊封了梅殷的兩個兒子,同時降下詔書,主要是告誡他們,如果不是顧念到你們的母親,你們怎麼會有現在的封賞呢?言外之意就是讓他們知恩圖報、好自爲之。

後人對梅殷存在很大爭議,在朱棣攻打南京時,梅殷手握40萬重兵,爲什麼沒有馳援建文帝呢?梅殷到底算不算忠臣呢?

首先,梅殷奉命鎮守淮安,面對朱棣假意借道的請求,梅殷義正言辭地拒絕,還割掉使者耳朵和鼻子來警告朱棣“君臣大義”,體現出梅殷對明朝、對建文帝的忠誠。

其次,在朱棣圍攻南京城時,梅殷並未收到建文帝的勤王護駕詔書,因此梅殷並不能“擅離職守”,要按照皇帝的統一部署來執行。在戰爭中,將領需要機智清醒的頭腦,其實更需要堅決的執行力,這樣才能完成整個大局的戰略目標。

朱元璋對梅殷那麼好,爲何手握40萬重兵的他不去救朱允炆? 第14張

然後,戰局發展太快,已經超出梅殷的預料,朱棣靈璧到南京僅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其中李景隆主動打開南京城門更是加速了建文帝的失敗。正是戰場形勢變化太快,導致梅殷還沒有反應過來,朱棣的招降血書已經到了,根本沒有機會帶領大軍解救建文帝。

最後,說到底,梅殷骨子裏還是一位文臣,並不是戰場上的名將,對於戰爭的能力還欠缺很多。朱元璋看重的是梅殷的文臣特性,希望他能夠在治國上幫助建文帝,而不是在打仗上,建文帝重用梅殷也是無奈之舉。不少武將拿着建文帝的俸祿,見到朱棣大軍就投降讓道,相比這些人,文人氣質的梅殷已經是忠誠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