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曾是生死之交,爲何張邈背叛了曹操呢?

曾是生死之交,爲何張邈背叛了曹操呢?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張邈(?-195年),字孟卓,東平壽張人,東漢大臣、名士,“八廚”之一。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說實話,當我讀到張邈背叛曹操的時候,也感到不可思議。畢竟曾經是那麼好的生死之交 、患難兄弟,怎麼一下子就演變成你死我活的敵人了呢?況且曹操並沒有做對不起張邈的事情,那麼,是什麼讓張邈鼓起勇氣背叛朋友呢?

我們沒想到的事情,可能作爲當事人的曹操也沒有想到。要知道兗州可是曹操的立足之地,曹操怎麼能想到,張邈作爲他最敬重的大哥,竟然和自己最信任的手下陳宮,一起密謀引進呂布這隻狼崽來搶佔自己的老巢。這等於下重手治他於死地。

雖然因爲荀彧的當機立斷和智慧決策,有幸保存下來兗州的三個縣城,但毫無疑問,張邈、陳宮、張超、呂布的聯合,對剛剛鹹魚翻身的曹操造成了一次重大的打擊。

曾是生死之交,爲何張邈背叛了曹操呢?

現在先分析一下張邈的來歷,張邈,字孟卓,是東平壽張人,即今山東東平縣人。張邈早在曹操青年時期已經是出了名的清流人士。他長期擔任陳留郡太守,在兗州境內經營多年,在當地的豪門大族之中,享有很高的聲望。作爲曹操的手下陳宮,非常狡猾。他如果先找到張邈說要一起反叛曹操,張邈肯定不會答應,而他先去搞定張邈的弟弟張超,等謀劃一定,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之時,再去搞定張邈。因爲陳宮知道,在兗州,張邈的影響力其實依然遠超曹操。實踐證明也是如此,當呂布一入兗州,不少豪族都歸附於呂布,那不是因爲呂布如何如何,而都是看在張邈的面子上。如果沒有荀彧摻合的話,曹操將一敗塗地,甚至丟掉身家性命。

《三國志》中對張邈有這樣的一段描寫:“少以俠聞,振窮救急,傾家無愛,士多歸之。”由此可見,張邈那也是個一等一的人物。連有名的四世三公的後代,風流倜儻的公子哥袁紹都很樂意結交張邈,曹操更是以認識張邈爲榮。

年輕時袁紹、張邈、曹操是常聚的朋友。在曹操的發跡史中,不難發現,張邈也作出了很大貢獻。在《三國志》武帝紀中專門引用《魏晉世語》中的一段話:“陳留孝廉衛茲以家財資太祖,使起兵,衆有五千人。”這就是曹操爲什麼選擇在陳留起兵的原因。曹操全仗着對陳留太守張邈財力和人品的依賴。張邈專門授意過手下衛茲去協助曹操,幫曹操募集起一個厚實的家底。這種交情就連親兄弟都未必能做得到,比如袁紹與袁術,雖一個庶出一個嫡出的兄弟,但相互算計,遠交近攻

《三國志》有這樣一段話:“董卓之亂,太祖與邈首舉義兵。汴水之戰,邈遣衛茲將兵隨太祖。”當初以袁紹爲盟主的聯軍,整日沉侵在吃喝之中。歃血爲盟時一個個說得驚天動地,但一到要出兵打仗,沒有一個敢擔當先鋒。曹操戴着袁紹加封的代理奮武將軍的高帽孤軍前往,而只有張邈冒着可能得罪袁紹的危險,派出衛茲跟隨曹操以壯氣勢,這樣的好兄弟怎麼不讓曹操感動。

曾是生死之交,爲何張邈背叛了曹操呢? 第2張

曹操與張邈的關係到底好到什麼程度呢?《三國志》記載,曹操第一次征討徐州之時,他臨行前曾這樣交代家人:“我若不還,往依孟卓。”這樣的生死之託,真是讓人感動得流淚。後來曹操回來,見到張邈,兩人相互擁抱着垂泣良久。

我相信曹操與張邈之間的感人友誼還有許多,在此就不再多舉例子。那好,問題來了,正因如此,張邈的突然反叛,纔會令曹操驚訝悔恨,同時也令萬千讀者爲之疑惑。下面我就分析一下可能的幾點原因。

排在第一位的,是張邈擔心曹操會因袁紹而不得已殺掉自己。爲什麼這麼說,有什麼證據可尋嗎?其實,我們少年時期的感情都是純潔的,但當踏入社會之後,每個人都變得複雜起來,現在大都認爲,初中時期的同學,如果不是特別知根知底的話,十年二十年之後再見,最好不要有過多的聯繫,因爲可能彼此變得超乎自己的想象。常人尚且如此,曹操與張邈更是如此,隨着曹操勢力的日益增長,張邈、袁紹和曹操的做派都在發生變化。

自關東討伐董卓聯軍成立以後,袁紹常以盟主的身份耀武揚威、驕傲自滿;這讓清流一派的張邈很是看不下去,張邈還是出於老朋友的情分,當着大家的面訓斥了袁紹,袁紹是個很很愛面子的主兒,怎麼會接受如此難堪的場面,於是他把昔日的友誼拋到九霄雲外,當即決定殺掉張邈一解心頭之恨。好在此時曹操從中斡旋:“孟卓,親友也,是非當容之。今天下未定,不宜自相危也。” 袁紹這才放過了張邈。

巧的是,張邈沒過多久再次得罪了袁紹。那是因爲呂布這個到處惹禍的傢伙,殺了董卓之後,遭到董卓的手下李傕、郭汜的報復,戰敗出逃,袁術拒絕收留,袁紹收留之後怕勢力壯大後危及自己,又放跑到處追殺呂布。而呂布在去投奔好友張楊的路上,路過張邈的地盤,不知道二人爲什麼會出現臨別把手共誓的情節,雖然史書沒有記載到底盟誓了什麼。反正袁紹聽後大恨。

曾是生死之交,爲何張邈背叛了曹操呢? 第3張

張邈如此兩次得罪袁紹,他內心自然不得安穩。與此同時,經常幫助他說好話的曹操,因爲在滎陽之戰中損失慘重,也不得不成爲袁紹的附庸。即便是曹操後來入主了兗州,但他在名義上還是要聽從袁紹的命令。所以張邈不能不擔心曹操會不會殺掉自己來討好袁紹。因爲在政治面前,友情則成爲最好的利用盾牌,借朋友人頭以自保和討好的事情,歷史上屢見不鮮。

其次,曹操斬殺豪門大族王匡和名士邊讓事件,引起張邈的內心複雜變化。據《三國志•武帝紀》注引《英雄記》記載:“其年爲卓軍所敗,走還泰山,收集勁勇得數千人,欲與張邈合。”

在這裏要交代一下的是,王匡和妹夫胡母班都是張邈的好友。張邈和胡母班都曾位列“八廚”,八廚即指:度尚、張邈、王考、劉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廚者,言能以財救人者也。他們都是山東稱霸一方的老鄉,可想而知彼此關係是多麼的親密。當王匡被董卓擊敗後,又丟掉河內太守一職。他只好返回老家。在招募了一批子弟兵後,他打算與張邈聯合。

此時曹操對王匡起了殺心。王匡之前被袁紹所迫,不得已殺死妹夫胡母班。曹操藉機暗中聯合胡母班家族,將王匡消滅。再說邊讓,他是九江郡太守,他因數次依仗才氣羞辱曹操,最終惹來了殺身之禍。邊讓是陳留人,和陳宮等人關係也很密切。

曹操入主兗州後,爲了肅清內患,採取一些激進手段,打壓不少豪族鄉紳。陳留郡也在兗州境內,他看着昔日的曹操,面不改色心不跳地一個個殺掉了王匡、邊讓等不服從管轄的勢力,這對張邈來說是一種折磨和煎熬。因爲他已琢磨不透如今的曹操。

最後的一個原因就是陳宮的遊說。陳宮是這樣說的:“今雄傑並起,天下分崩,君以千里之衆,當四戰之地,撫劍顧眄,亦足以爲人豪,而反制於人,不以鄙乎!今州軍東征,其處空虛,呂布壯士,善戰無前,若權迎之,共牧兗州,觀天下形勢,俟時事之變通,此亦縱橫之一時也。”這段話是陳宮精心準備的,因爲句句打在張邈的心坎上。

我們知道張邈和曹操在討伐董卓時,曹操手下的五千兵馬還是在張邈的支持下拉起來的一個小股力量,遠遠還不能與號稱的十八路義軍(實際是11支)之一的張邈相比,甚至曹操是依附於張邈旗下的。後來曹操當了兗州牧,張邈便又追隨了曹操。這樣一來,昔日的大哥一下子就成了曹操的部下,張邈心裏一定存在很大的落差。因此當陳宮建議張邈帶着自己的部下反叛曹操迎接呂布,在除去曹操之後和呂布“共牧兗州”時,張邈二話不說就答應了。從張邈的反應來看,一是他看透了曹操的本性,爲達目的,殺人如麻。有朝一日自己也會成爲他的刀下之鬼。二是他怎能甘心屈居曹操之下,所以在陳宮的精心策劃下,也算是順勢而爲了。

在這裏加一段陳宮背叛曹操的原因。京劇《捉放曹》講的是陳宮在擔任中牟縣縣令時,曾捉住曹操,後知道曹操是反對董卓的忠臣,便把曹操放了,自己也掛印棄官,陪曹操逃亡。後見到曹操殺死好友呂伯奢全家老小之後,又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言論,便與曹操分道揚鑣。雖是戲說,但也從民間的角度給出了陳宮背叛曹操的理由。

曾是生死之交,爲何張邈背叛了曹操呢? 第4張

其實正史認爲陳宮之所以反叛曹操,並不是因爲呂伯奢事件,因爲他殺呂伯奢是屬於誤殺,據《魏書》記載曹操發現自己誤殺呂伯奢之後,說的原話是“寧教我負人,休教人負我”,而《三國演義》把這句話由“人”擴大到“天下人”,從此給曹操留下了千古罵名。而真正讓陳宮背叛曹操的原因是擺在面前的赤裸裸的王匡和邊讓被曹操斬殺的事件,讓陳宮看透了曹操的狠毒。加之曹操是陳宮請進兗州的,陳宮認爲他有責任再將其“終結”。也許是陳宮和張邈對曹操有着同樣的感受,才最終走上了一起背叛曹操的道路。

背叛曹操只有死路一條。先死的是張超。曹操下令屠城,張超和家屬都被殺個乾淨,還連累上一城的百姓。接着是張邈。他在請援於袁術的路上被士兵殺害。最後是呂布和陳宮。曹操包圍下邳,陳宮被手下捆綁投降、呂布也被迫投降。最終陳宮拒不認罪是個死,呂布百般討好也是個死。

在歷史的這條大河中,曹操一路暢遊得如魚得水,最終成爲千古名人,而曾經生死相托的大哥張邈,卻因失敗而寂寂無名。我在想,這顯然不是所謂才能和道德的原因,成大事者,天意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