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唐代女性爲什麼會崇尚胡服?詳解胡服風尚的變化

唐代女性爲什麼會崇尚胡服?詳解胡服風尚的變化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代女性爲什麼會崇尚胡服?其實這是因爲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文化風俗的影響並不是單向的,不少漢族人在與許多少數民族的頻繁交往中,其文化風俗中也會吸收一定程度上的異族因素。這些影響因素,在歷史上稱爲胡風。

唐代女性爲什麼會崇尚胡服?詳解胡服風尚的變化

趙武靈王接觸到這種服飾後,發現胡服一般爲窄袖短襖,相比於漢人的寬衣大袖,更加適合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慣,而且在打獵等活動中,使用起來非常方便。

此後的朝代中,“胡服”中的某些特徵逐漸與漢服相融合,到了唐代,這一融合趨勢可以說到了頂峯,特別是在女性服飾之中,當時的女性服飾,衣領收緊,袖口更爲窄小,甚至還在女性中形成了女穿男裝的流行趨勢。

然而,盛穿胡服風尚在唐代的早期、中期和晚期都存在較大的差異,社會各階級對女穿男裝胡服的態度也隨着時期的不同而存在區別。那麼,唐朝時期的的胡服之風到底有何種差異,差異的起因又是什麼呢?

一、唐代不同時期胡服裝扮的差異

1、早期:胡風女裝備受青睞

傳統的漢族女性服飾爲上襦下裙,但是隨着胡服之風的影響,在唐代早期,女子衣裳的袖口逐漸縮小,由寬袖變成窄袖。這種服飾風格的變化早在北齊時期就開始了。

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中就寫到,他認爲中國的服飾從北齊以來,一直使用的都是胡服、窄袖緋綠、短衣以及長勒靴等,無一不是體現胡化的特點。

到了唐朝時,社會中的女性更加喜愛穿窄小樣式的胡服,在頭冠的選擇上也傾向於胡風元素。例如,從初唐武德年間流行的帷帽, 就是由“戎夷”的“冪”演變而來,這些服飾變化在《舊唐書· 輿服志》中也有記載。

“武德、貞觀之時,宮人騎馬者,依齊、隋舊制,多着冪......永徽之後,皆有惟帽,拖裙及頸,漸爲淺露。”

因此初唐時期,唐代女性沿用了前朝的服飾裝扮,胡風在服飾上已經顯露,並且備受女性的青睞。

唐代女性爲什麼會崇尚胡服?詳解胡服風尚的變化 第2張

2、中期:女裝男裝胡服盛行

到了唐代中期,社會各方面的水平都達到了極盛,胡服胡風與社會各階級的結合也更加緊密。比起早期,中期胡服的樣式繁多,流傳也更廣。在都城長安的許多舞坊裏,胡舞和胡樂風靡一時,社會之中胡風甚至能和唐風比肩,受人追捧。

杜佑的 《通典》中,就有對胡舞的專門描述,即兩位舞者身穿綠色綢緞裁製成的衣裙,在舞者的旋轉下,綢緞在空中飛舞盤旋,被稱爲“胡旋”。

“此輩舞人率帶胡帽,着窄袖胡衫,帽綴以珠,以便舞時閃爍生光,故云珠帽”。

並且當朝的皇帝唐玄宗和他的愛妃楊玉環也對這種舞非常青睞,楊貴妃本人不僅愛看胡旋舞,而且也是胡旋舞的演繹高手。據說,當時安祿山也在家中日日練習這種舞,只爲在皇帝面前投其所好。

唐代女性爲什麼會崇尚胡服?詳解胡服風尚的變化 第3張

上層社會的愛好很快就滲透到平民百姓的生活中,在民間,胡舞成爲“胡騰舞”,舞者以其曼妙的舞姿和異族風情的服飾,來吸引觀衆的眼球,這種服飾甚至還流行於普通女子的日常穿搭中,可見當時唐人對胡風的認可度之高。

此外,女穿男裝的現象這時也越發普遍,在服飾上與胡風相結合。這種風氣也是從上層社會開始的,在早期,在宮廷之中已經有了女穿男裝的行爲,並且當時的唐高宗對這種行爲有非常高的容忍度,並沒有進行制止。

直到開元年間,這種行爲的流行程度已經到達鼎盛,不僅宮廷中司空見慣,民間也上行下效,成爲常態。

例如,在著名畫家張萱的《虢國夫人遊春圖》中,畫中的主人公虢國夫人就穿着男裝,隨行的女子也都是男子裝扮。在敦煌壁畫中,也出現過類似的畫作。

唐代女性爲什麼會崇尚胡服?詳解胡服風尚的變化 第4張

3、晚期:胡風的消逝與排斥

那麼,在唐朝如此盛行的胡風,是如何走向沒落的呢?這還要從安史之亂的爆發說起。衆所周知,安史之亂之後,唐朝的氣數由盛轉衰,這對唐代的服飾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甚至社會上有着去胡化的思想。

據說,安祿山起兵謀反之後,其手下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社會動盪極大,不穩定的社會環境也使得當時的百姓一改之前開放包容的態度,對外來異族產生了排斥甚至敵對的傾向,認爲胡人會禍國殃民。

因此從上層到民間,都對胡人極端憤恨,胡風服飾也受到波及,遭到唐人的抵制。如開元年間的“侍女衣胡服”,後來也被看作安史之亂的 “服妖之應”。

胡服和戰亂被聯繫在一起,胡風因爲“服妖之應”而被全然妖魔化。伴隨着唐人對胡服的排斥,胡風逐漸走向衰落。

唐代女性爲什麼會崇尚胡服?詳解胡服風尚的變化 第5張

二、唐代胡服風尚變化的原因

1、國力強盛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在唐的早期和中期,幾位賢明的帝王帶着唐朝走向了強盛,形成了如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繁榮局面。

而胡服在唐代的流行,正是因爲在國家強大的背景下,與異域經濟文化交流形成的結果。唐朝對異文化秉持着開放包容的態度,也是唐人文化自信的一種體現。

在唐朝統治者眼裏,沒有胡漢之分,華夷之別,貞觀年間,更有萬國來朝,四海之間皆臣服於唐的統治,稱唐太宗爲天可汗。

由 “皇帝” 到 “可汗”,可見,此時唐對西北地區遊牧民族的控制幾乎達到了頂峯,超過此前任何朝代。在此背景下,民間的文化交流也日益緊密,最開始就會從服飾等物質文化層面體現出來,胡服風尚就是這種體現。

唐代女性爲什麼會崇尚胡服?詳解胡服風尚的變化 第6張

當然,這種文化交流並不是普通的政治經濟往來能實現的。在唐早期,統治者就制定了寬鬆而開放的民族政策,因此不少異域胡人都遷入了都城長安定居。

在向達的《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中,就提到了當時到長安定居胡人的種類,其中包括久居華夏的胡人,來長安經商而定居的胡人,來長安傳教的異域僧侶以及派遣到唐朝爲人質的胡人四類。

當然,這只是大概的劃分,真正入唐的胡人更是數不勝數。與此同時,他們把自己的衣食住行等習慣和風俗也帶到唐國,逐漸影響唐代的文化格局,這自然而然的影響到了服飾方面。

3、女性意識覺醒

唐代女性崇尚胡服,喜穿男裝,並習以爲常,這也與當時的政治變化脫不了關係,其中最爲重要的影響,就是武則天的統治。武則天身爲女性,成爲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帝王,而身穿作爲龍袍的男裝也成爲了她稱帝的標誌。

唐代女性爲什麼會崇尚胡服?詳解胡服風尚的變化 第7張

這一歷史性事件也使得唐代女性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不僅是皇帝武則天,其手下的女官們也身穿男裝在宮廷中活躍,但在武則天統治結束之後,女穿男裝的潮流也逐漸衰退下來。

例如在《舊唐書·文宗紀》中就有記載,太和二年,唐文宗就下令,漢陽公主和其他公主,在以後都不允許頭插釵梳,不允許著短窄衣服。

“太和二年,文宗傳旨,命漢陽公主及其他諸公主,今後每遇對日,不得廣插釵梳,不須著短窄衣服。”

中唐名將李晟以家法嚴謹而聞名,規定家中女眷無論貴賤皆不得有“時世妝”,即當時的胡妝胡服。可見,胡服風尚也是從社會上層就開始抑制了。

3、異族劣跡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這些中原外的異族,並不都是安分守己,渴望和平的。在唐代,擾亂安寧,破壞和平的異族當以回紇爲首。

唐代女性爲什麼會崇尚胡服?詳解胡服風尚的變化 第8張

在安史之亂爆發後,唐軍不敵安祿山叛軍的進攻,節節敗退導致兩京失守,唐肅宗爲了收復失地,一洗前恥,就與當時實力尚可的回紇借兵,並立下契約,規定如果回紇能幫助唐軍收復失地平定叛亂,則以金銀財寶等回饋回紇。

但是,回紇雖小,胃口卻很大。在唐肅宗、唐代宗時期,回紇中的人不僅公然如唐城掠奪金銀財寶,而且燒殺搶掠,胡作非爲,憑藉當時的功勞十分傲慢不可一世。

回紇的貪得無厭和惡行,對唐朝造成了很大的社會危害,這也加深了唐朝社會對胡人的厭惡和排斥,甚至還形成了視胡人爲敵,仇殺胡人的行爲,這也是唐朝晚期胡風消逝,抵制胡服的主要原因之一。

總結

唐代作爲中國封建社會中最鼎盛和繁華的朝代,其文化的多元性是的形成是必然的,我們也可以從唐代女性服飾的變化歷程中印證這一點。

唐代女性爲什麼會崇尚胡服?詳解胡服風尚的變化 第9張

在唐代早期,胡風開始出現,女子中流行穿袖口窄小的服飾,到了唐代中期,各種胡飾胡舞風靡一時,特別是武周時期,政治的變化促進了女性意識的覺醒,女子在社會活動和政治交往中的話語權擴大,女穿男裝的風氣盛行。

唐代晚期,安史之亂後,胡服逐漸被社會各階層排斥,胡風消逝。由此可見,唐代的女性胡服風尚的歷程,也是唐代社會發展風貌的真實寫照,對當時社會軌跡的描摹具有參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