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正式裏,陳壽是如何評價姜維的“九伐中原”呢?

正式裏,陳壽是如何評價姜維的“九伐中原”呢?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正式裏,陳壽是如何評價姜維的“九伐中原”呢?可以說這是小說家筆下極高的讚賞。

然而正史裏卻不是這麼回事。陳壽寫《三國志》替姜維立傳,對他的評價並不友好: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衆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短短一句話,直接將姜維堅持一生的北伐斷言爲“追名逐利”、“窮兵黷武”,其言辭之犀利,可謂毫不留情。

正式裏,陳壽是如何評價姜維的“九伐中原”呢?

而與此同時,作爲姜維的前任——諸葛五伐中原獲得的評價卻是“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被委婉地稱爲“有風度”的失敗。相比之下,二人高低立見。結果如此,必是原因所致。那麼,如果我們以後世人的視角來審視姜維的北伐,他究竟比諸葛亮差在了哪裏?

尷尬的內政

先從一件小事說起。公元261年,東吳大臣薛珝因購買戰馬一事奉命出使蜀漢。歸來後,吳主孫休問及當今蜀漢國情,他回答說:主暗而不知其過,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聞正言,經其野民有菜色。

大意是:主上闇弱而不知道臣子的過錯,臣子也苟且着得過且過,朝堂上沒有一句正直的諫言,田野間卻滿是飢餓的農民。這句來自盟國使臣的答話,因其具備的客觀真實性,歷來被當作蜀漢後主劉禪主政時期昏庸無能的證據之一。但其實從北伐角度看,這也恰恰暴露出了姜維北伐的第一個問題——內部混亂。

正式裏,陳壽是如何評價姜維的“九伐中原”呢? 第2張

這種混亂首先體現在朝政上。在諸葛亮時代,蜀漢的朝政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高效廉明。由於劉備去世前賦予了諸葛亮“君可自取”的政治遺囑和諸葛亮本人多年來早已積累下的權威,受託孤之命後,諸葛亮在蜀漢的權勢可謂說一不二。

而他利用這份優勢,快速建立了蜀漢最初的朝局:以蔣琬、董允、郭攸之、費禕等爲主的優質官員在成都理政,將軍向寵等掌管中央禁軍,尚書令李嚴率軍把守江州防範東吳,自己則率主力屯田漢中,伺機北伐。這種分工明確、軍政結合的方式,很大程度上保證了蜀漢朝政的高效率運作,故而十分有利於諸葛亮的對外戰爭。

而到了姜維時期,這種“高效廉明”的朝政格局很快被破壞,其原因在於劉禪親政。在諸葛亮選定的接班人蔣琬、費禕以及“嫉惡如仇”的一代賢相董允接連去世後,劉禪之前被約束的昏庸無道很快便顯露了出來。

他親自掌政後,不但肆意重用黃皓、陳袛等無能小人,又僅憑諸葛亮的名聲連續提拔才能並不出彩的諸葛瞻(諸葛亮之子),此外更是隨意任用朝堂之上的阿諛奉承之輩……

這種由皇帝帶頭的做派,引發了朝堂上拉幫結派、爭權奪利甚至互相打壓的局面,後果便是直接導致了朝政的混亂不堪,繼而嚴重影響到姜維出兵北伐的後方安穩——甚至到最後姜維本人還不得不遠離成都前往沓中屯田避禍。

與此同時,朝政的混亂不堪,又自上及下地影響了蜀漢的民生基礎。民生基礎是發動北伐徵集兵員、糧餉、器械的直接來源。在諸葛亮時代,由於蜀漢朝政的高效廉明,各地的官員嚴格執行朝廷的詔令,“唯勸農業,無奪其時,唯薄賦斂,無盡民財”。

大多數時候,諸葛亮通過促進蜀地農業、水利、絲織業等發展,使整個蜀漢的民生基礎得到比較大的提升,以保證北伐戰爭具備良好的兵員補充、糧餉供給。

然而進入到姜維時期,情況再一次類似。由於皇帝昏庸,朝政昏暗,各地官員大多換成了壓榨百姓的無能之輩。在他們的治理下,整個蜀地成了“經其野民有菜色”,人口和經濟發展都停滯不前甚至是倒退,民生基礎遭到了嚴重破壞。而這些,自然而然影響到了姜維北伐時籌措兵員、糧餉、器械等,軍隊的戰鬥力變得大不如前。

因此,在後方不穩以及軍隊素質下降的情況下,姜維發動的北伐往往虎頭蛇尾,甚至會出現大敗而歸的時候,相比諸葛亮時衆志成城、兵精糧足的北伐,便已然輸了一個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