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假道伐虢”出自於哪裏?當時晉國真正的目標到底是哪個?

“假道伐虢”出自於哪裏?當時晉國真正的目標到底是哪個?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想知道“假道伐虢”出自於哪裏?當時晉國真正的目標到底是哪個?其實答案很簡單,這兩個都是晉國的目標。消滅小國,增加自己的國土,還有什麼可挑揀的?

《左傳》是這樣記載這段故事的:

“晉荀息請以屈產之乘與垂棘之壁,假道於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寶也。’對曰:‘若得道於虞,猶外府也。’……虞公許之,且請先伐虢。宮之奇諫,不聽,遂起師。夏,晉裏克、荀息帥師會虞師伐虢,滅下陽。”

《左傳》全名《春秋左氏傳》,是左丘明根據孔子的《春秋》而編寫的。左丘明寫《左傳》的本意,是爲《春秋》做註解,因爲《春秋》實在太簡單,很多內容後人都看不懂。但是今人看了《左傳》,恐怕也會有不理解的地方。那我就不嫌囉嗦,把這段內容大致梳理一下:

“假道伐虢”出自於哪裏?當時晉國真正的目標到底是哪個?

晉國有個叫荀息的大臣,向晉獻公提議,把兩件國寶送給虞國,以借道攻打虢國。晉獻公說:“這兩件是國寶呢。”意思是捨不得。荀息回答:“放在虞國,就好像放在我們家的庫房一樣,丟不了的。”於是派人去傳話,虞公果然答應了晉國的要求。但是晉國這次並沒有滅掉虢,只是攻打虢國、滅掉下陽,就回來了。

如果故事到此爲止,那麼“目標到底是虢國還是虞國”的疑問雖然荒唐,但還不是毫無根據。但是接着還有下文:

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啓,寇不可玩。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脣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弗聽,許晉使。……冬十二月丙子朔,晉滅虢,虢公奔京師。師還,館於虞,遂襲虞,滅之。

三年以後,晉國再次向虞國請求借道,還是要去攻打虢國。宮之奇再次諫阻,並且創造了另一個成語“脣亡齒寒”,但是虞公還是不聽。晉軍滅虢之後迴歸,在虞國停留,順手就把虞國也滅掉了。

“假道伐虢”出自於哪裏?當時晉國真正的目標到底是哪個? 第2張

“假道伐虢”成語產生,是在魯僖公二年;“脣亡齒寒”這個成語,則是產生在魯僖公五年。晉國用了三年時間準備,用第一次伐虢來迷惑虞國,然後順利地滅掉了虢、虞兩個國家。而晉國付出的代價,僅僅是把兩個國寶,寶馬與玉壁,暫僅在虞國三年——虞國滅亡後,這“屈產之乘”、“垂棘之壁”,自然又回到了晉國。

這是晉獻公時期,是晉國崛起的先聲。經過獻公、惠公的多年積累,到晉文公時期,晉國終於成爲雄霸一方的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