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君子行》的作者是誰?曹植的這首五言詩表達了什麼樣的想法?

《君子行》的作者是誰?曹植的這首五言詩表達了什麼樣的想法?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曹植字子建,三國時期文學家,詩歌史第一位大力寫作五言詩的人。讓本站小編帶大家撥開歷史的迷霧,回到那刀光劍影的年代。

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嫂叔不親授,長幼不比肩。勞謙得其柄,和光甚獨難。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一沐三握髮,後世稱聖賢。

《君子行》的作者是誰?曹植的這首五言詩表達了什麼樣的想法?

這首五言詩便是與曹操、曹丕並稱"建安三傑"的曹植稍顯冷門的詩作,同他的名篇《洛神賦》《白馬篇》《銅雀臺賦》及有爭議的《七步詩》等相比,似乎鮮及人知,不是那麼神彩飛揚。

其實,這首《君子行》,亦是曹植表達理想抱負的君子之作,藉此表達自己願以周公爲引實現建功立業的宏偉目標。只不過,周公是周公,曹植是曹植,時代不同,顯然難以類似,只能是雲泥之別了。

爲什麼呢?不妨從曹植的生平說起。

一、曹植其人

曹植,字子建,沛國譙人(今安徽毫州),生於公元192年,死於公元233年,活了41歲。

這位曠世奇才的父親便是一代梟雄曹操,母親是武宣卞皇后;他的親哥哥也就是迫害他令他七步作詩、極有文學才華還繼位稱爲魏文帝的曹丕。

曹植小的時候,其實更得曹操寵愛,還被薦爲平原侯。灼灼其華亦被謝靈運大讚爲"才高八斗":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八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譽爲"一代詩宗"。

文學批評家鍾嶸更是在《詩品》中將曹植視爲品第最高的詩人: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羣。

王士禎將他看作與李白、蘇軾並駕齊驅的"仙才",自漢魏以來二千年間獨此三人而已。

然,就是這樣一位譽爲"一代詩宗"的奇才,卻因公元217年任性而爲的"司馬門事件"而失寵,當年10月父親曹操便立了曹丕爲世子。

不注重自律的曹植仍未警醒,又於公元219年,忘了父親嚴令他帶兵解救被關羽圍困的將軍曹仁,又飲酒誤事。這次無節制地喝酒,直讓他酩酊大醉不能受命,使得曹操震怒,從此不再受到重用。

文武全才的曹植便失去了最後的用武之地,再也未能建功立業實現其雄心壯志。

曹操離世後,曹丕稱帝,因擔心曹植威脅他的帝位,便不斷徏封他到京外生活,先是安鄉侯,不久改封鄄城侯。

曹丕的兒子曹叡繼位後,也是表面上尊敬有加,不給曹植施展用武之地的機會及平臺。

曹植見自己終未受到重用,頗顯鬱鬱寡歡,41歲那年最終在憂悶中病死。死後,諡號爲"思"。又因曾受封陳王,故人們稱他爲陳思王。

《君子行》的作者是誰?曹植的這首五言詩表達了什麼樣的想法? 第2張

二、詳解《君子行》

曹植這樣的人生際遇,使得他一生悲壯蒼涼,便在其創作中自然而然地吐露心聲,不自禁地表達出內心真實的情感。

這首五言詩《君子行》便是如此。

第一、二句意思是君子應該防患於未然,不將自己置身在容易引起嫌疑的處境中。其實這兩句詩,曹植明面上是以"君子"作引,意在自警:君子要在禍患發生之前,考慮事先防範。

第三、四句意思是君子要注意避嫌:經過瓜田時,不要彎腰提鞋子;走在李樹下面,不要舉手整理帽子。成語"瓜田李下"即由此而來。

第五、六句借禮法規矩說事:嫂嫂和小叔子不能親手遞交東西,因《孟子.離婁上》有云: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孟子曰`禮也`;長幼之間不能並肩站立或並肩行走,意思是長幼有序,尊卑應該分明。

這一古代禮法講究,算是陳規陋習,現多已廢止。不過,男女有別,確需注重的禮節也須遵守,人與人之間的尊重亦是必要的。

第七、八句則是曹植的感慨:勤勞謙恭是修德的根本,要真正做到低調不張揚,內斂不露鋒芒,這其實比獨處時約束自己還要艱難。

緊接着最後回句,曹植詩風一轉,便想起了周公:周公到茅屋訪貧問苦,在吃飯時因爲很多士人到訪詢問,便三次停了用餐,忙着答覆;洗頭時,也有三次握住頭髮,及時中止了洗頭,趕忙招待。

周公這樣的禮賢下士,這樣的勤於政事,其實正是曹植表達的內核所在。他渴望輔弼父兄,實現他的雄心壯志。

這就是《君子行》真正要表達的本意。

故曹植在詩中化用了周公"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典故,巧妙地暗合了父親曹操在《短歌行》中有名的詩句: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曹植借用的詩名"君子",也有特別的出處。《周易》中就有"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的警言。

由此可見,曹植的確是良苦用心,不愧是"才高八斗"的"一代詩宗",每一句詩都不是閒筆,均有隱指。

《君子行》的作者是誰?曹植的這首五言詩表達了什麼樣的想法? 第3張

只可惜,曹植的用意,誰能解得到解得透呢?

儘管他是"天縱英才",濃厚的文人氣還是害了他,在君子應當坦蕩蕩的情懷之下,處世完全信馬由繮,任性而爲;又缺乏應有的政治品行,並沒有做到自警自省,還累累飲酒無度,以致太過張揚,終使自己失去了原本大有作爲的平臺與機會。

他的父親曹操原本雄才大略,也願"立賢",奈何曹植累累違揹他的嚴令,無奈只好棄之。

作爲兄長的曹丕,還有侄子曹叡,繼位之後必然會對他猜忌和防範。赫赫皇權哪容得下"臥榻之側",沒有下毒手處死他已然是顧及親情了。

他們自然無法感受到曹植原本沒有侵佔帝位之心。

曹植的悲劇當然也就不可避免。

所幸的是,曹植的封地後來儘管累累改遷,但曹丕、曹叡還是對他給予了不算差的善待。他在鄄城時,當上鄄城王,寫了有名的《感鄄賦》;38歲時封地改在東阿,40歲時得授陳王,死後也如願安葬在東阿魚山。

曹植也算得到不失風光的體面,足可安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