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後世言官在諍臣的評價上爲什麼都不如魏徵?

後世言官在諍臣的評價上爲什麼都不如魏徵?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後便締造了全盛的開元盛世,使唐朝達到全盛。天寶末年,全國人口達八千萬左右。安史之亂後接連出現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現象,國力漸衰。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唐朝後的好多言官都不怕死,爲什麼評價都不如魏徵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唐太宗能開創名垂千古的“貞觀之治”多虧了魏徵的勸諫,因此魏徵也被稱爲“千古第一諍臣”。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魏徵能成爲“千古第一諍臣”是他不怕死,把唐太宗氣得在媳婦面前大罵“鄉巴佬”也不在乎。

根據史書記載,唐朝之後的很多言官都不怕死,明朝的很多大臣更是敢跟皇帝公開地以死相爭,膽子和氣節看起來好像都比魏徵強。但奇怪的是,後世言官在諍臣的評價上都不如魏徵。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很多人至今對於“諍臣”的評價標準存在誤解,認爲不怕死地批評皇帝或者權貴是“諍臣”唯一的評價標準。然而現實中能不怕死地批評皇帝或者權貴的人有很多,其中還包括騙子、精神病或者先天癡呆。

因此“諍臣”真正的評價標準是“致君爲堯舜”,也就是他的勸諫能否讓君主成爲讓江山社稷穩固繁榮安、讓天下百姓安享太平的好君主。至於言官個人的氣節和臉面都是次要的,更不能以勸諫爲自己謀私利。

後世言官在諍臣的評價上爲什麼都不如魏徵?

魏徵就是將“致君爲堯舜”做到極致的真諍臣。只要能讓唐太宗改正錯誤,讓大唐繁榮安泰,個人的氣節和臉面並不重要。因此魏徵會用“拍馬屁”的方式勸諫唐太宗,更不會爲個人的臉面和私利而胡攪蠻纏。

與魏徵相比,很多言官則過於看重個人的氣節和臉面,忽視了勸諫真正目的應該是通過讓君主改正錯誤而造福百姓。後世很多言官往往會爲了細枝末節的問題與皇帝擡槓,而這些勸諫對江山百姓毫無幫助。

後世言官在諍臣的評價上爲什麼都不如魏徵? 第2張

有些言官更是爲了一己私利與皇帝或者當權者以死相拼,比如反對張居正“丁憂”的明朝言官和反對雍正“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清朝言官。這種言官看起來無畏生死、不懼權貴,但內心卻充滿個人的私慾。

綜合來講,“敢罵人”與“罵得對””是不同的問題。魏徵是能“敢罵人”並“罵得對”,而後世很多言官最多隻是“敢罵人”而大部分情況都是罵錯了,自然評價不會高。畢竟正常人尊敬的是偉人而不是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