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李世民登基後有沒有殺功臣?他是怎麼做的?

李世民登基後有沒有殺功臣?他是怎麼做的?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世民,即唐太宗,唐高祖李淵次子,生母是太穆皇后竇氏,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開創了唐朝第一個盛世“貞觀之治”,爲唐朝後來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礎。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在談到一個皇帝殺掉多少多少功臣這個問題時,我們首先應該考慮的是這樣一個問題,皇帝爲什麼要殺功臣?很多時候並不是這些功臣犯了多少多少錯誤,其根本原因在於皇帝認爲或者擔心功臣會威脅皇權,不僅是自己的皇權,還有子孫後代的皇權。

回到我們今天的文章中,在傳統的觀念中,李世民沒有殺功臣,主要的原因是唐朝建立以來,沒有人能超過李世民的功勞,李世民的江山不是功臣幫他打下來的,是他帶領功臣打的,功臣之所以能成爲功臣是因爲跟着他。沒有人能功高蓋主,震主的都沒有。

這放在李世民的晉王府,很正確,但唐朝的天下可不是隻靠晉王府的人打下來的,還有很多猛人,在唐朝建立時,出過力,建過功,而且功勞還不小。

李世民之所以在軍中威望這麼高,主要背靠關隴集團,聚攏山東豪傑和江南士族。代表的是當時最大的既得利益集團。

李世民登基後有沒有殺功臣?他是怎麼做的?

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登上皇位,這個時候他還不到三十歲,正是勵精圖治,建立不世之功的時候,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從諫如流,整飭吏治;經濟上,薄賦尚儉,爲政謹慎;對外軍事上開疆拓土,南征北戰,東討西伐。相比他手下的臣子,李世民要年輕得多。

這時候實在不是殺什麼功臣的時候,然而李世民的屠刀已悄悄舉起。

改變李淵時期的分封政策,剪除異己

貞觀元年,長樂王李幼良被告發暗中養士,交結境外,太宗恐謀爲反叛,詔遣中書令宇文士及代爲都督,並按其事。士及慮其爲變,遂縊殺之;

貞觀元年正月(公元627年),燕郡王羅藝率軍反叛, 進據豳州。兵敗逃往甘肅烏氏縣,終爲部下所殺;

貞觀元年,義安郡王李孝常聯合右武衛將軍劉德裕、統軍元弘善、左監門將軍長孫安業、滑州都督杜才幹等人,密謀反叛,事發處死。

還有廬江郡王李媛在王君廓的勸誘下反叛朝廷,王君廓而後率部下將李瑗生擒並勒死。

李世民登基後有沒有殺功臣?他是怎麼做的? 第2張

唐朝開國之初,李淵爲了獲得各路勢力的支持,分封了許多的王,特別是宗室成員,李世民繼位之後就急切地改變李淵時期的分封政策,當時宗室權力過大,對於皇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脅,李世民就是憑藉親王的身份,暗中積蓄實力,最後一舉發動政變奪取了唐朝的帝位。

在這種情況之下,限制宗室的權力,鞏固皇權變得尤爲重要。並且這些郡王親王對於當時的國家財政以及百姓都造成了不小的負擔。

再回到我們文中的這三位,長樂郡王李幼良,長期鎮守涼州,多次擊退突厥鐵騎,在鎮守邊疆功勞頗大怎麼可能密謀反叛?燕郡王羅藝隋朝名將,獻幽州歸唐, 賜予李姓, 預屬宗室,協助消滅劉黑闥,抵禦竇建德。在太宗限制宗室的政策下被逼反;義安郡王李孝常曾任隋華陰令,掌握永豐倉。淵太原起兵後,向關中進軍。然而。進軍途中糧食問題始終困擾着唐軍,故李淵至黃河邊後。遲遲未能渡河入關。李孝常華陰之叛,保證了李淵軍糧供應及賑濟饑荒穩定民心之需要,使李淵據永豐定關中東向而爭天下之戰略得以迅速實現。是立有大功的,同樣也被逼反。廬江郡王李媛確實沒什麼功勞,但也被誘反。

這四人被殺,固然是因爲李世民對皇室宗親權力的限制,但還有一個深層次的原因,因爲他們都站隊李建成。雖然李建成死了,但他們手上還有很大的兵權,實在是不安定的因素。

流言殺人,敲山震虎

唐朝開國功臣、宰相裴寂,策劃晉陽起兵,輔佐李淵攻破長安。

貞觀三年(629年),裴寂受到僧人法雅牽連,獲罪,在審治過程中,法雅一口咬定裴寂在很久之前就已經聽過流言,但是並沒有阻止。於是李世民以“位爲三公而與妖人法雅親密”爲由剝得裴寂官權,迫使其告老還鄉。

告老還鄉之後的裴寂,還沒有享受過清閒的日子,便又出事了。當時有謠言說裴寂有做皇帝的命,裴寂聽到此語之後內心惶恐,爲了避免此語傳到李世民的耳中,裴寂立即派人殺了散佈謠言者。

事後不久,李世民又以“妖人言其有天分,匿而不奏,陰行殺戮以滅口”爲由將裴寂流放靜州。

這是一個流放未殺的,其他的幾位就沒這麼好命了。

李世民登基後有沒有殺功臣?他是怎麼做的? 第3張

唐朝初年,江陵人劉洎獻給李淵五十幾座城池作爲見面禮,投奔了大唐王朝。劉洎主動投誠,讓大唐朝兵不血刃得到了大片國土,因此被李淵當成是功臣。

讓李世民起芥蒂的是這麼一件事。

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親征高句麗,命太子李治在定州監國。唐太宗臨行前,囑咐劉洎道:"我如今帶兵遠征,讓你輔佐太子,國家的安危都寄託在你身上了。"劉洎答道:"陛下不必憂慮,大臣有罪,我當立即予以誅罰。"

唐太宗認爲他狂言妄語,怒斥道:“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你性情疏闊剛直,必會因此而遭禍,應當慎重行事。”

同年十二月(646年1月),唐太宗班師,在途中患病,劉洎與中書令馬周前去探視。褚遂良傳問太宗起居時,劉洎哭着道:"聖體患有癰疽,令人憂懼。"這就完蛋了。這話語傳到唐太宗聽到,早就不知道變成什麼版本,遂賜死劉洎,讓他自盡。劉宰相死得太冤了。直到武則天時期,劉洎冤案這才得以平反。

李君羨,早年參加瓦崗起義,兵敗,轉投王世充,後跟隨秦叔寶歸附唐朝。跟隨秦王李世民作戰,大破宋金剛,攻打王世充,從破竇建德、劉黑闥,頗有功勳。貞觀初年,聯合尉遲敬德擊破突厥。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因“女主武王有天下”的謠言遭到貶官,隨即被御史羅織罪名彈劾,被唐太宗以“欺君壓民”的罪名下令處決。

張亮,中國唐朝初期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張亮死心塌地地跟隨李世民,一件事情可爲明證,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的鬥爭白熱化時,張亮受命去洛陽,密結山東豪傑以備政局之變。被齊王李元吉告發,高祖李淵派遣屬吏嚴刑拷問張亮,張亮沒有泄密,保全李世民,不久被釋放。

就是這樣一個忠心耿耿的人,也逃不過一刀,646年(貞觀二十年),張亮被告發私養義子五百人,唐太宗道:“張亮私養義子五百人,是想幹什麼,就是要造反。”百官附議,皆認爲死罪。唐太宗便派長孫無忌、房玄齡到獄中與張亮訣別,然後將他押到長安西市斬首,並沒收其家中全部財產。

可見唐太宗是善於使用流言,來剷除一些功臣。

爲子孫皇權穩固,剪除太子餘黨

侯君集,出身於上谷侯氏,跟隨秦王李世民征戰四方,屢立戰功,積極策劃並參與玄武門之變,參與滅亡東突厥,大破吐谷渾,功勳卓著。

貞觀十三年(639年),拜交河道行軍大總管,領軍滅亡高昌,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就這樣的功臣已經70歲高齡,竟然反了。貞觀十七年(643年),捲入太子李承乾謀反事件,坐罪處死,家人流放嶺南。

這裏還要提到一個人,杜荷,也捲入太子李承乾謀反事件,主要策劃者,被殺,其兄弟杜構,因弟弟杜荷的牽連而被流放嶺南,死於南方。

杜荷,有兩個身份,一個是唐太宗的女婿駙馬爺,還有一個身份是杜如晦的兒子。杜如晦籌謀劃策,運籌帷幄,位列凌煙閣第三。在貞觀四年病逝,兒子被殺,就此絕後。

杜正倫,出身於洹水杜氏,隋朝時曾授羽騎尉,入唐後擔任齊州總管府錄事參軍,並進入秦府文學館,後受李承乾謀反案牽連,被流放驩州。

李世民登基後有沒有殺功臣?他是怎麼做的? 第4張

無人不敢殺,只是死得太早,且殺人亦殺心

縱觀太宗殺功臣,都是帶有強烈的政治目的,後期都是使用的殺人亦殺心的方法,皇權才能平穩過渡到兒子手中。

《資治通鑑》中記載李世民晚年曾經把凌煙閣功臣李績貶出京城。李世民交代李治,如果李績有怨氣,就殺了他。李績沒有表現出怨氣,馬上離開京城,連家人都沒通知,終於逃過一死。李績這麼大的功臣,要殺他肯定只能用謀反的罪名,留着就按謀反論處。

李靖平定吐谷渾後,被誣告謀反,雖李世民派人調查後得知李靖並未謀反,李靖從此之後杜絕賓客,閉門不出,和尉遲敬德一樣玩起了煉丹修仙。李世民後來親征高句麗,讓李靖也去,李靖已經病得起不來牀,就想請假,李世民說,沒事,有病就在家養着吧。當年司馬懿比你病得還嚴重,但是依然能夠爲曹魏江山再立新功,你應該向他學習。李靖一聽差點嚇死,趕緊爬起來表示我還行。走半道實在不行了,李世民一看不是裝的,才饒了他。回來沒幾天李靖就死了。

貞觀六年(公元632年)李世民擺開宴會,宴會的座位有排序,按照尉遲敬德的功勞,應該坐在最前面,但前面卻已經有人在座,尉遲敬德勃然大怒,當着衆人和皇帝的面吵吵起來:“前面的你有何功勞?竟敢坐在我前面!”

後來李世民找了尉遲敬德,對其道:“朕見劉邦曾經大肆誅殺功臣,感覺劉邦太過殘忍,朕想同你們共享富貴,然而你身居高位卻屢次違規、觸犯法紀,現在想來劉邦誅殺韓信、彭越,並非全是劉邦的過錯。”尉遲敬德很快便醒悟了回來,言行舉止慢慢變得低調謹慎。並告別權力場,沉迷於修道煉丹,十六年足不出戶。

魏徵,貞觀十七年(643年)病逝,同年李承乾造反事發,侯君集被殺。因魏徵曾經舉薦過侯君集當宰相,李世民氣憤之下,令人把魏徵的墓碑推倒。如果魏徵活到李承乾造反,也逃不了被殺的命運。

李世民登基後有沒有殺功臣?他是怎麼做的? 第5張

所以說,皇帝殺功臣,會運用很多方法,先試探,再羅織罪證,有真有假,捕風作影。大多有功之臣都會以謀反之罪論處,不認還不行,說你有罪就有罪。

最後再說一個人,河間郡王李孝恭,經略巴蜀,攻佔三十餘州,攻滅蕭銑,成功招撫嶺南諸州,鎮壓輔公祏叛亂,平定江南地區。可謂打下了唐朝半壁江山。此人不用人提點,功成名就之後,馬上買上百餘歌姬,天天遊山玩水,歌舞昇平,真正當個快活王爺。完全沒有居功自傲,而是交出權力,遠離權力漩渦,保持中立,最後得以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