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中國古代喪葬制度是什麼樣的?出殯時下雨怎麼辦?

中國古代喪葬制度是什麼樣的?出殯時下雨怎麼辦?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生老病死,自然規律,對於死亡,人們靈魂深處就心存敬畏,自然而然的衍生出了喪葬文化。那麼中國古代喪葬制度是什麼樣的?出殯時下雨怎麼辦?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常見的就有土葬、水葬、崖葬等區別,這主要取決於當地的風俗文化。但是,有一點是共有的,那就是天氣。無論你身處哪裏,我們所居住的地球面臨的天氣,總歸就是那麼幾種,而其中最講究的天氣莫過於雨天了。

或許,因爲雨水和淚水都是水的關係,每當身邊有人離世,人們總喜歡將雨天對應到自己的心情,好似天也在幫自己哭泣一般。尤其到了出殯的時候,人們對雨天更是又愛又恨。

爲什麼會有這樣複雜的情緒,那就不得不說,出殯碰到下雨天的講究了。尤其是下葬前和下葬後下雨,兩者的區別非常之大。

我們都知道,古代的出殯有一套非常繁瑣的流程。即使各個地區的流程有所區別,但一定避不開幾個關鍵的部分,那就是蓋棺入殮、送棺出殯、哭墳落葬。這對於傳統的土葬制度而言,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所以,下葬前的過程,就包含了親人把死者的屍體入棺並一路擡到墳地。但古代的棺材不似現在,他們往往挖空了樹幹或是用上好的木料,做了一個大型的棺木。

後人不僅要把死者收棺入殮,相對富裕點的家庭,還會再棺材中放入很多陪葬品。這也就導致,棺材一般十分笨重,需要好幾個人合力才能將其從屋內擡出。

而擡到墳地的過程就更麻煩了,古人往往會給死者挑選一塊風水寶地,或者是直接葬入祖墳。但墳地因爲陰氣較重的緣由,一般都會與家有一定的距離。有些家族爲了表示悲痛,哪怕距離較近,也要選出適合的路程,來給後人們足夠的時間在送靈途中表達哀思。

中國古代喪葬制度是什麼樣的?出殯時下雨怎麼辦?

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擡棺的人需要將棺材擡一段不小的距離,這對於尋常天氣來說還好,但是若遇上了颳風下雨,擡棺的過程就非常難熬了。

畢竟,古代可沒有這麼多寬闊的馬路和水泥瀝青鑄就的地面,他們腳下踩得都是黃土。碰到颳風就滿面黃土,再遇上下雨就踩着一腳的泥水,非常容易打滑。尤其是碰上一些上坡路和下坡路,一個不留神就可能摔倒。

而這種事情,一旦發生在擡棺者身上,那必定是誰也不想看到的局面。更別說之後還有下葬環節,若是下着大雨,完全無法提供給墓主人一個很好的死後環境。同樣也加劇了埋葬的難度,可謂十分折騰了。

而下葬後下雨就不同了,這裏的下葬後一般是指,死者入土爲安後,在墳前進行最後告別的時刻。這個時候下雨,對於很多地區的人而言,看法都非常的一致,那就是好事。

在墳前告別的時候,一切都已經料理妥當,這個時候下雨正好呼應了大家對死者不捨的心情。還有不少人認爲,這個時候下雨也傳達了死者的不捨。他們已經無法開口說話,只能藉助天氣來表達感情,這也能讓後人們得到慰藉。

當然也有說法認爲,下葬後下雨也預示着,死者已經順利的進入了輪迴。他們藉助落雨向後人們傳遞信息,讓他們放心繼續自己的生活,不要掛念自己。只是,這些說法的感情色彩,都有些過重了。

比較科學的說法,支持下葬後落雨好的原因在於,國內主流的喪葬形式都是土葬。在大家夯實了墓土之後開始落雨,其實可以加固墳墓的穩定性,讓它有更好的封閉效果,而這也是最爲實在的效果。

人們也願意相信,祖先的墳墓越牢固,後代兒孫的福氣就越大。從這幾個角度來看,人們對下葬後下雨都是持看好態度的。再對比對待下葬前下雨的態度,可以說是非常顯著的差異了。

中國古代喪葬制度是什麼樣的?出殯時下雨怎麼辦? 第2張

發展到現在,喪葬制度如今已經改變了許多。雖然大家採用土葬的比較多,但傳統的實木棺材更多的變成了骨灰盒。以前要準備很大一塊宅基地,來爲死者安頓後事,如今也變成了相對統一的公墓。

到了今天,下雨是在何時,其實已經沒有多大的差異了。人們思念死者,所以寄情於天氣,或許這時候捎來的一道清風裏,真的也有死者的不捨之情。他們無聲的告訴牽掛他的人很好勿念,從此各奔新徵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