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蘇軾兒子蘇過要當官,蘇軾是如何提點他的?

蘇軾兒子蘇過要當官,蘇軾是如何提點他的?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蘇軾遇赦“北歸”,並且他的小兒子蘇過得到了一份差事,馬上就任中山府通判,面對兒子蘇過要當官,蘇軾是如何提點他的?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本站小編一起看下去。

北宋的中山府在河北省石家莊附近,屬於朝廷不太重視的“三不管地帶”。通判是由朝廷直接指派到地方監督工作的幹部,相當於一個六、七品的小官。

這一年,30歲的蘇過第一次踏上仕途。於是蘇軾趕在他上任前,給他寫了一首詩,打算對他做一些“提點”,這首詩是蘇軾人生中寫下的最後一首觀潮詩《廬山煙雨浙江潮》。

《廬山煙雨浙江潮》賞析

《廬山煙雨浙江潮》——北宋·蘇軾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白話意譯:

蘇軾兒子蘇過要當官,蘇軾是如何提點他的?

廬山煙雨和錢塘江潮水是天下聞名的奇景,沒有去親眼見識過,心裏總覺得遺恨難消。等到親自去看過了,內心卻激不起波瀾。只覺得,廬山煙雨就是煙雨,錢塘江潮水就是潮水。

蘇軾在寫下這首詩的當年七月,就與世長辭了。他一生中寫了很多觀潮詩,有直接描寫江潮的詩,也有描寫弄潮人的詩。

還有以一方父母官的視角,批判吳地人民爲求利,冒險出海的詩。《廬山煙雨浙江潮》這首詩的風格,和前面的觀潮詩完全不同。那麼,這首詩和別的詩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華東政法的洪丕謨教授說:“廬山煙雨,浙江潮水,紛紛滔滔,了無窮時,看來,這就是呈現在你眼前無邊無際的浩蕩佛法了。”

蘇軾這首詩儘管提到了觀潮,但是敘事重點並不在觀潮上,它事實上是一首飽含禪理的“詩偈”。蘇軾想要通過這首詩偈告訴蘇過一個道理,至於這個道理是什麼,大概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蘇軾想通過這首詩告訴兒子,不要把仕途看得太重要,沒當官的時候都想當官,等到你當了官,就知道也不過如此。

第二種說法,就非常有禪味了,即蘇軾這首詩的用意與高僧青原惟信的“見山三階段”,表達的其實是一個意思。

下面我們先來說一下,關於這首詩的第一種看法。即蘇軾想要勸說即將就任通判的蘇過,以平常心看待將來仕途的起伏。

蘇過出生於公元1072年,在他三十歲以前,他一直陪伴在父親蘇軾的身邊。在密州時期、黃州時期,包括最後貶謫海南時期,他們父子一起吃了很多苦頭。

可以說蘇過的少年時代和青年時代,一直都在“流放”中度過的。因爲受父親蘇軾的影響,他在惠州時曾經寫過一首詩,詩中說:

海涯莫驚萬里遠,山下幸足五畝耕。

人生露電非虛話,大椿固已悲老彭。

蓬萊方丈今咫尺,富貴敝屣孰重輕。

結茅願爲麋鹿友,無心坐伏豺虎獰。

蘇軾兒子蘇過要當官,蘇軾是如何提點他的? 第2張

從上面這首詩的內容來看,蘇過當時其實已經放棄了對世俗榮華的奢求,因爲他有意退居山林,當一個普通的農民。

但是當後來父親蘇軾遇赦,他們全家都回到了常州,朝廷又給蘇過派了一個差事時,他的心便又活動起來了。

蘇軾看到兒子喜出望外的表現,難免會有一點擔心。於是他有心要提醒蘇過,不要把前途想得太過美好,又不忍當頭潑他一盆涼水。於是用一首詩去點撥他,教他自己醒悟。

當官這件事情聽起來是很體面,沒當上官的時候,誰不想當官呢?可是真的當自己去當了官的時候,你就不會覺得當官有什麼好了。

世間事總是如此,當你得不到的時候,你就夢縈魂牽,耿耿於懷。但是你當得到以後,就會發現那事物原來也不過如此。

對於這首詩的第二種說法,主要是把青原惟信的“見山三階段”,拿過來做了一番解讀。青原惟信這個“見山三階段”很出名,但是他本人的生平卻很撲朔迷離。

這裏只說青原惟信的“見山三階段”,不討論他本人的相關事情。“見山三階段”的意思,本來是說一個人對佛法認識的三個階段。

看山的第一個階段:“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就像是一個初入紅塵的稚子,天真無邪。他願意相信自己眼中看到的一切,所以很容易被事物的外表所迷惑,看不到它的本質。

比如宋徽宗派蘇過去擔任的“中山府通判”,表面上聽起來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蘇過因此而喜出望外,那就是太天真了。

“通判”聽上去是一個非常體面的官職,可是還得看它到底是哪個地方的“通判”。比如宋代的中山府,就不是一個好地方。

看山的第二個階段:“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一個人到了中年,經過了摔打之後,對社會、人生,都會保持着一份警惕。

這個階段,人們已經不那麼容易輕信自己看到的東西了,所以他們總是試圖通過一件事物的表面,去看到它的內裏。

譬如蘇過稍有一點官場的經驗,他就會想到,宋徽宗派他去的這個中山府,是一個比較偏僻的三不管地帶。所以過去以後,他很難發揮自己的才華,將來也很難得到晉升的機會。

再說宋徽宗之所以給蘇過安排這個差使,不過是因爲自己初登大寶,想要通過一些手段拉攏元祐舊臣罷了,並不是相中了他的才華。

如果再進一步去想,就算宋徽宗真的是欣賞蘇過,給了他一份好的差事,後來他的官當得也不錯,步步高昇又能怎麼樣呢?

世事洞明,擺不脫生老病死;富貴榮華,保不了千年萬世。所有人最終的結局,仍然逃不過一死。

想通了這些,蘇過就會覺得“當官不過如此”。當了又怎麼樣,不當又怎麼樣?於是開始覺得世事都是虛妄的了。“萬事萬物皆空”,很多修禪的人,也就到這個境界爲止了。

看山的第三個階段:“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當一個人的認識到達第三個階段過後,他就開始返璞歸真,這時候他的心眼,反而沒有第二個階段那麼多。

當你看到一件事物的時候,你又何必苦苦去揣測它背後有什麼,到底又能帶給你什麼呢?佛家有一個小故事說:

蘇軾兒子蘇過要當官,蘇軾是如何提點他的? 第3張

有一天,小和尚看到風吹紅旗動,於是問老和尚,是風在動,還是旗在動?結果老和尚回答他說:風沒動,旗也沒有動,是你的心在動。

所以蘇軾寫下這首《廬山煙雨漸江潮》,可能是想啓發蘇過,讓他一定要時刻控制好自己的本心,做一個清醒的人。

結語

蘇軾在寫完這首詩後不久,就病逝於常州了。蘇過因爲父親的喪事,其實並沒有赴任中山府就職。

三年以後,當蘇過再想踏上仕途之時,又遇到了奸臣蔡京當政,結果沒有辦法出仕。因此又過了大約七年,他才當上了一個鹽官。

直到四十五歲時,蘇過才當上了郾城知縣。蘇過一輩子只當過大約七年時間的官,他平時都是深居簡出,過着陶淵明那樣的生活。

蘇過的詩歌和散文也寫得非常早,清代文學家袁枚就十分推崇他的散文。蘇過終其一生清心寡慾,果然沒有辜負父親蘇軾對他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