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公孫弘的爲人有哪些值得讚賞之處?雖然圓滑但心繫朝政

公孫弘的爲人有哪些值得讚賞之處?雖然圓滑但心繫朝政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9.4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孫弘(前200年—前121年),名弘,字季,西漢時期丞相,他是西漢建立以來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爲西漢後來“以丞相褒侯”開創先例。其在職期間,廣招賢士,關注民生,併爲儒學的推廣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漢武帝一朝,一共啓用過十三位丞相,七位非正常死亡,剩下的要麼碌碌無爲,要麼戰戰兢兢。只有公孫弘活得最精彩,不光有所建樹,還在任上壽終正寢。所以如果說公孫弘是漢武帝一朝最成功的丞相的話,這個評價可謂十分恰當,實至名歸。

漢武帝時期的丞相,爲何如此悲催呢?原因就是漢武帝行皇權獨裁,與相權矛盾很深。這就導致丞相們要麼結局悲慘(比如莊青翟、田蚡、公孫賀),要麼屈從皇權,做個尸位素餐之人(比如石慶)。越到後期,丞相們的存在感越低,末年公孫賀因爲被任命爲丞相,竟被嚇哭了!

那麼公孫弘何德何能,憑什麼活得那麼精彩呢?

品行好:爲人簡樸,不作僞,不結黨營私

史記》對公孫弘的人品,採以鄙視的立場,其實不公平。公孫弘的爲人,至少有三點值得讚賞。

生活簡樸:公孫弘身爲丞相,俸祿不菲,但是他“躬身菲薄,所得俸祿以奉待之”,“弘奉祿皆以給之,家無所餘。士亦以此賢之。”把錢都花在了奉養賢士身上,自己穿布衣蓋破棉被。因爲過於簡樸,還受到了政敵的誹謗,認爲公孫弘是沽名釣譽。

不作僞:面對汲黯等人的指斥,公孫弘坦言承認自己就是沽名釣譽,並說,沽名釣譽總比不顧名譽,揮霍奢侈違法亂紀好吧?作爲一名丞相,已經做到了位極人臣,如果還繼續“沽名釣譽”,其實就已經不是沽名釣譽了,而是一個人的品行修養達到了很高的層次。

不結黨營私:漢武帝非常反感大臣們養門客,公孫弘卻例外,他在府中開東門,專門用來接待門客學士,卻從來沒因此受到漢武帝批評和猜忌。原因就是公孫弘養客卻不結黨,更不營私。丞相之位,本就是利益矛盾的中心,很多人就是死於此,比如田蚡、竇嬰。公孫弘能讓自己置身於利益紛爭之外,跟他獨善其身的修爲息息相關。

這是這些優良的品行,讓公孫弘雖然時時刻刻處於流言蜚語之中,但是沒有人能真正抓到他的短處。

公孫弘的爲人有哪些值得讚賞之處?雖然圓滑但心繫朝政

情商高:善於化解矛盾,善於平息危機

歷史上爲何對公孫弘的人品持懷疑態度?這跟他略顯圓滑的處事態度有關,缺少所謂的骨鯁之氣,做人沒有棱角,甚至被認爲沒有原則。其實這一點,何嘗不是公孫弘情商高的表現。

比如前文所說,汲黯指責公孫弘作僞,公孫弘不辯解,辯解只會加深矛盾,還容易越描越黑,坦言承認,反而讓對方的大炮放了空響。

還有一次,公孫弘和汲黯面君,公孫弘察言觀色,發現漢武帝並不贊同他與汲黯的提議,於是他臨時改變策略,迎合漢武帝,弄得耿直的汲黯火冒三丈,當場指責公孫弘奸詐。面對汲黯的轟炸,連漢武帝也對公孫弘的爲人起了疑心,你看公孫弘的解釋多技巧:“夫知臣者以臣爲忠,不知臣者以臣爲不忠。”這種回答方式,看起來文不對題,其實充滿技巧。

首先回避了矛盾的尖銳對抗,如果直接回擊,會越陷越深,最終頂多是兩敗俱傷;其次,這個說法容易把漢武帝拉回對往事的整體印象,而不是糾纏於眼前一件事;再者,這種說法有劃界限之嫌,將漢武帝與自己劃歸爲“知己”,反而讓漢武帝對自己更信任。

所以,這句輕描淡寫的話效果極佳:“上然弘言。左右倖臣每毀弘,上益厚遇之。”讓政敵的一發炮彈,變成了香甜的糖果,這種情商不是一般的高。

正是公孫弘的圓滑,讓人產生他沒有道德底線的錯覺,雖然屢屢讓自己躲過中傷,但是詬病卻愈深。

能力強:儒法結合,有建樹

公孫弘此人最神奇的一點是,他從四十一歲纔開始讀書,之前做過短暫的吏員,人生的大多數時光,他是養豬爲生。他第一次被舉薦出仕時已經六十歲,因爲出使匈奴讓漢武帝不滿意,受到批評,回來後就辭職回家。

公孫弘的爲人有哪些值得讚賞之處?雖然圓滑但心繫朝政 第2張

公孫弘的仕途,在他七十歲那一年,第二次被家鄉舉孝廉,入京爲待詔開始。

公孫弘跟當時的儒生不大一樣,他奉行的儒法雜用,以儒學爲綱,以法家爲用。這種儒法結合的方式,暗合了漢武帝的治國之道。

漢武帝雖然支持罷百家尊儒術,但是他個人骨子裏行的是法家之術。漢宣帝就曾經直言不諱,說漢武帝是“王霸雜用”。明裏一套暗裏一套,不光不利於行政,更不利於思想統一,估計漢武帝自己也很矛盾:儒家聽起來那麼好,我怎麼感覺法家更實用呢?

公孫弘幫他解決了這個難題,他用儒家思想來解釋法家思想,爲漢武帝的法術,提供了儒家理論依據,也爲冰冷的法家戴上了一頂溫情的帽子。

公孫弘最早得到漢武帝重視,就是一篇對策,在策書中,公孫弘提出了“和”的概念,將法家與儒家以對立統一的思想糅合在一起。比如,他講儒家的禮儀,與法家的賞罰時,認爲禮儀與賞罰既是對立的兩種方式,也是統一的治理手段,“禮儀服之,賞罰順之”,不矛盾,要結合使用,相得益彰。

公孫弘的爲人有哪些值得讚賞之處?雖然圓滑但心繫朝政 第3張

這種觀點等於爲漢武帝推開了一扇窗,讓他的法家手段獲得了理論支持,也爲儒家治國的弊端打了補丁。

技巧妙:善於處理君臣關係

公孫弘最成功的一點,在於他與漢武帝的相處之道。伴隨在漢武帝這頭猛虎之側,本來就是一件很危險的事,作爲丞相,避免不了形成相權與皇權的矛盾,猶如虎口奪食。公孫弘怎麼讓漢武帝成功變成了可人的貓咪呢?

公孫弘有兩個基本原則:一是不強諫,意見提了,接不接受在你;二是適當妥協,換取成果最大化,而不是完勝。

古人講求的盡忠,往往要求大臣們堅持原則,自己的意見如果皇帝不接受,要堅持不懈,不能妥協,甚至死諫,彷彿只有這樣纔是忠臣。公孫弘不是,他認爲做臣子的只要把自己的意見提出來,就算盡責了,至於接受不接受,那是皇帝的事,臣子不需要,也不應該強諫。

公孫弘的爲人有哪些值得讚賞之處?雖然圓滑但心繫朝政 第4張

是公孫弘無原則,還是大臣們愚忠?其實都不是,帝制結構下,皇帝的個人作風,對朝政決策影響極大,大臣們該如何盡責,其實要視皇帝而定。漢武帝很獨裁,不希望跟大臣們分享決策權,他把丞相定義爲執行機構,頂多是決策參謀。在這種情況下,你跟他強諫,那就有強制分權的嫌疑,雖說骨鯁氣十足,也是不明智的做法。

公孫弘是不是那就那麼不負責任,把責任完全推給漢武帝呢?其實也不是,他還是會採取一些靈活措施,彌補妥協的後果。

比如,漢武帝在元朔年間,發動了三場大的工程——打通西南夷、興建滄海郡、新建朔方郡。三大工程,一個在西南,一個在東北,一個在西北。其中打通西南夷的道路修建已經耗時六年,死傷無數士卒,滄海郡興建兩年,讓燕趙疲憊。

雖然公孫弘表示過反對,漢武帝一直不採納。現在又要修朔方郡,公孫弘再次上疏反對。“天子乃使朱買臣等難弘置朔方之便。發十策,弘不得一。弘乃謝曰:‘山東鄙人,不知其便若是,原罷西南夷、滄海而專奉朔方。’上乃許之。”

公孫弘的爲人有哪些值得讚賞之處?雖然圓滑但心繫朝政 第5張

這就是公孫弘的溝通技巧,雖不強諫,但是會用妥協的方式,達成目的,不追求完勝,而是力求成果最大化。假如公孫弘一味跟漢武帝頂牛,會那麼痛快地答應罷西南夷和滄海嗎?恐怕直接罷了公孫弘!

最成功的丞相,爲何被後人看不起

公孫弘雖然事業成功,可是在歷史上,對公孫弘的詆譭頗多,包括司馬遷在內,史學界大多認爲公孫弘是個兩面三刀,明哲保身,擅長逢迎的無原則的小人,甚至是一個陰險歹毒的傢伙。

筆者個人認爲,公孫弘被妖化了。

司馬遷對漢武帝的態度,就存在太多貶抑,對公孫弘這種缺少骨鯁之氣的人,也是很不欣賞,乃至於鄙視。正統的儒生們,更不接受公孫弘看似軟弱,對皇帝一味奉承的做派。再加上公孫弘的思想,是儒法兼用,爲儒生們所不喜。

其實客觀分析,公孫弘雖然圓滑,但作爲丞相,首要責任就是協調百官與皇帝的關係,維護朝政穩定,偏激的作風,顯然更不適合。

潔身自好,不結黨營私,一心撲在朝政上,這樣的人不應該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