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趙匡胤的兒子都已經二十幾歲了 趙匡胤爲什麼遲遲不肯立太子

趙匡胤的兒子都已經二十幾歲了 趙匡胤爲什麼遲遲不肯立太子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趙匡胤和太子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趙匡胤的兒子都二十多歲了,爲什麼不立太子,以至被趙光義奪位?

燭光斧影是千古疑案。趙光義是不是“奪位”,也很難有結論。所以這篇文章裏,我們只討論前半句:趙匡胤放着二十多歲的兒子,爲什麼遲遲沒有立爲太子?

宋太祖趙匡胤有四個兒子:長子滕王趙德秀;二子燕王趙德昭;三子舒王趙德林;四子秦王趙德芳。老大德秀和老三德林都是早夭,無後,這裏就不多說了。

趙匡胤的兒子都已經二十幾歲了 趙匡胤爲什麼遲遲不肯立太子

老二趙德昭,出生於公元951年,在趙匡胤死的那年是21歲;老三趙德芳(沒錯,就是文學作品裏常常出現的那位“八賢王”了)生於959,在父親死的時候也是17歲的少年了。

按照“父死子繼”的傳統,趙匡胤在繼位之初,就應該立一個兒子做太子。但是他沒有。這可能跟他兒子當時的年紀有關:他當皇帝的那年,趙德昭只有9歲,趙德芳纔不過是個剛滿週歲的襁褓嬰兒。

可是,趙匡胤當了十六年皇帝,這期間也從來沒有立過太子。不僅不立兒子爲太子,而一直重用弟弟趙光義,讓他做“開封府尹”這樣重要的官職。

趙匡胤的兒子都已經二十幾歲了 趙匡胤爲什麼遲遲不肯立太子 第2張

開封府尹是什麼官?這個官職,我最早是在《水滸傳》裏看到過:高俅想陷害林沖,把他“解去開封府,吩咐滕府尹好生推問勘理,明白處決”,而這位開封府尹卻不肯聽叢,“再三稟說林沖口詞。高俅自知理短,又礙府尹”,只得放過林沖死罪,另外買通解差殺人。

高俅是“殿帥府太尉”,更是皇帝宋徽宗的寵臣,要陷害屬下一個小小的教頭,不過是借開封府尹過一過手,而這開封府尹居然敢硬頂回去。僅此一例,也可略窺“開封府尹”的權勢了。

這還是北宋末年。事實上在五代時期,開封府尹多半是事實上的儲君。趙匡胤開創了宋朝,卻沒有規定立儲制度,那就是默認五代時不成文的規定,默認做開封府尹的弟弟趙光義是繼承人了。

這個“默認”是有道理的。中國歷史雖然一般都遵循“父子死繼”傳統,但並不是沒有“兄終弟及”的先例。尤其是趙義光,更別比的兄弟不同:他是“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策劃者與主要實施者之一,在趙匡胤稱帝后還領兵打仗。艱苦卓絕的太原保衛戰,就是被趙光義打下來的。

《宋史》中還有個“金匱之盟”的說法。趙匡胤、趙光義等人的生母杜太后病重,召見皇帝和丞相趙普,說起宋朝得天下的原因:

“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兒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爲汝有乎?汝百歲後當傳位於汝弟。四海至廣,萬幾至衆,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

趙匡胤的兒子都已經二十幾歲了 趙匡胤爲什麼遲遲不肯立太子 第3張

於是命令趙普記錄了兄弟們的盟誓:要兄終弟及,而不是父死子繼,以避免“幼兒主天下”的弊病發生。

雖然出於正史,但這個說法很有點荒誕,經不起推敲:杜太后死的時候,她的孫子、趙匡胤的兒子還年幼,但趙匡胤又不是馬上要死,難道就等不到兒子們長大了?趙匡胤的兒子們長大也可以繼位,爲什麼非得傳位給弟弟,纔算“長君”、纔是“社稷之福”呢?

好吧,即使這是杜太后昏聵胡言,也可以看出“兄終弟及”這個觀念,在宋朝初年,是合情合理,而不是大逆不道的。宋太祖趙匡胤即使不是完全遵從這個觀念,最起碼也受到了它的影響。

所以,趙匡胤纔會遲遲不立太子,卻讓弟弟趙光義“行開封府尹”,位同儲君。

人性自私,趙匡胤是否動過念頭,想改立自己的兒子做儲君呢?

也許有過。但趙光義羽翼已成。一旦立兒子做太子,那就意味着與趙光義的公開決裂,你死我活。而宋朝初年,天下未定(宋朝是960年建立的,趙匡胤是976年死的,而“五代十國”結束、天下一統,卻是在979年),如果與趙光義決裂、殺死或至少廢掉趙光義,勢必極大動搖宋朝的統治基礎。說不定就沒有幾百年的宋朝,而是“六代十國”了。

趙匡胤的兒子都已經二十幾歲了 趙匡胤爲什麼遲遲不肯立太子 第4張

爲了國家,爲了家族的整體利益,趙匡胤再有私心,也不得不重用弟弟趙光義,而不能輕易與之決裂。

在那樣的形勢之下,重用弟弟趙光義,就不能立兒子爲太子,哪怕兒子已經成長爲二十多歲的青年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