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楊慎爲何能寫出參透世事的詞作?與他獨特且痛苦的人生經歷有關

楊慎爲何能寫出參透世事的詞作?與他獨特且痛苦的人生經歷有關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楊慎,字用修,初號月溪、升庵,又號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等,明代文學家、學者、官員,明代三才子 之首,東閣大學士楊廷和之子。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楊洪基的一曲《滾滾長江東逝水》唱紅了《三國演義》的開篇詞,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的感慨、“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的灑脫更加深入人心。

但是,可能很多觀衆和讀者並不知道這首題爲《臨江仙》的詞並非出自《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先生筆下,而是由清朝初年的文學評論家毛宗崗毛倫父子在批改《三國演義》時加在篇首的,作者則是明朝中後期的大才子楊慎。

楊慎之所以能寫出這樣一首看破紅塵、參透世事的詞作,是因爲他有着一般人難以體味的、獨特而痛苦的人生經歷。

用現在的話說,楊慎是一個典型的“官二代”,他的老爸楊廷和歷仕憲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武宗、世宗時期更是名列總理級的宰輔之位。靠着出衆才華和家庭背景,楊慎的前半生可謂要雨得雨,要風得風, 心想事成,一路綠燈。

楊慎爲何能寫出參透世事的詞作?與他獨特且痛苦的人生經歷有關

最風光的日子則是明武宗正德六年,二十三歲的他獲得辛未科殿試一甲第一名,也就是傳說中的狀元。當時的情景,正如唐人孟郊詩中所寫——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中國歷史上的狀元並不在少數,但躋身文學家之列的狀元卻鳳毛麟角、寥若晨星,好像除了文天祥,就只有本文的主人公、明代三大才子之 _的楊慎了。

楊慎的確是個才子,他少年時就能出口成章,十二歲即寫成了令文人 雅士們大跌眼鏡的《古戰場文》,後又憑藉一首《黃葉詩》得到當時的文壇一哥李東陽的青睞,從而在北京文藝界一舉成名。

遺憾的是,大才子楊慎竟然做了一件我們現代人看來十足的傻事,並由此走上了一條充滿悽風苦雨、泥濘坎坷的人生路,更糟的是,這還是一條不歸路。

公元1521年,歷史上最有名的花花皇帝,以梅龍鎮上游龍戲鳳這塊招牌馳名古今的明武宗朱厚照駕崩了。朱厚照的年號叫正德,但他做起事來身既不正,德也不休,結果年紀輕輕就縱慾而死,不但坑了自己,還坑了他爹,因爲他是獨子,而且沒有留下子嗣,這就等於他爹這支皇脈斷子絕孫了。

於是,由誰來繼承帝位就成了一個問題。

楊慎的老爸、身爲宰輔的楊廷和引《皇明祖訓》“兄終弟及”爲據, 上書皇太后請求立興獻王朱佑機長子、武宗從弟(即堂弟)朱厚熜繼承大統。

皇太后沒有更好的選擇,表示准許。於是,遠離京城的野百合朱厚炮迎來了他意料之外的春天,從兩千裏外的湖北安陸(今湖北鍾祥)來到京城,搖身一變成了大明帝國的第一把手。

朱厚熜是在正德十六年登上皇位的,按照慣例,他在第二年有了自己的年號一嘉靖,他也因此被人稱爲嘉靖皇帝。

楊慎爲何能寫出參透世事的詞作?與他獨特且痛苦的人生經歷有關 第2張

前文說過,新繼位的嘉靖皇帝不是前任皇帝的兒子,也不是前任皇帝的親兄弟,而是堂兄弟,這種特殊的繼承關係導致了歷史上有名的“大禮議”事件。

嘉靖皇帝想讓自己已經去世的父親興獻王朱佑杭在身後獲得皇帝的諡號,但是,迎接他進京繼位的宰輔楊廷和等人堅決不同意,而且要求新皇帝按照歷史慣例皇家禮儀稱伯父弘治皇帝朱祐槿爲父皇,稱親身父親興獻王朱佑杭爲叔父。

嘉靖皇帝雖然只有十五歲,卻非常強硬,不肯妥協並以退位相威脅。在這種情況之下,楊廷和被迫辭官回鄉。

嘉靖皇帝逼走楊廷和後,便不顧絕大多數朝臣的反對,正式下詔給他的生父興獻王朱佑杭上諡號爲恭穆皇帝。由此可以看出,嘉靖帝其實是一個不因循守舊、態度強硬的帝王,也爲其革新精神開創了中興局面。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其自傳,完整闡述了嘉靖帝的一生。

這時,楊慎已經義不容辭地接過了他父親手中的“護禮派”大旗,他和同年進士王元化召集了兩百多名朝廷官員,激動地對大家說道:“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於是,他們羣情激奮,趕到金水橋、左順門一帶齊聲大哭,對嘉靖皇帝僭越禮儀、一意孤行表示強烈抗議。

楊慎爲何能寫出參透世事的詞作?與他獨特且痛苦的人生經歷有關 第3張

嘉靖皇帝眼見楊家的老子剛走,兒子又帶頭反對他,龍顏震怒,下令錦衣衛廷杖這些鬧事的官員。所謂廷杖,就是在朝堂之上用刑杖打屁股, 乃明朝皇帝教訓懲罰臣子的主要方式。於是,一時間棍棒齊下,血肉橫飛,當場就打死十六人,慘烈可想而知。

事情至此遠遠沒有結束。

十天後,身體和精神都足夠堅強的楊慎聯合六位朝臣再次在朝堂上當衆痛哭,表示更強烈的抗議。嘉靖皇帝則給予了更猛烈的還擊——不但再次處以廷杖之刑,而且將爲首的楊慎、王元正、劉濟流放到動盪不安的邊疆地區。

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楊慎在經歷了幾個月的千辛萬苦、五千裏的心驚膽戰之後終於滿面風塵地到達了目的地,一直緊繃的神經一旦鬆弛下來,就一發而不可收,楊慎大病一場,數月後身體才逐漸恢復元氣。

其實,對於遭受政治打擊,流放老少邊窮的楊慎來說,肉體的勞苦傷 痛撫平起來固然需要一些時日,但真正難以撫平的則是精神上的創傷。

楊慎本就是個樂於讀書、勤於著述的人,而且興趣廣泛,經史子集、 詩詞曲賦、金石書畫、天文地理,無所不通,無所不曉。流放生涯雖然對他治國平天下的遠大理想是個沉重的打擊,卻也讓他有了足夠多的閒暇時間來讀書寫作、一展其才。

好像一切都正在朝着恢復正軌的方向發展,楊慎也一直在期待着回到朝廷,重新開始他的政治生涯,但是,嘉靖皇帝對他的仇恨卻沒有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淡化減輕,一丁點兒也沒有。

楊慎爲何能寫出參透世事的詞作?與他獨特且痛苦的人生經歷有關 第4張

嘉靖皇帝經常向有關官員打聽楊慎在雲南的近況,如果回答是正面的,他的表情就會立刻多雲轉陰;如果回答是負面的,比如“老病”,他臉上則馬上多雲轉晴。嘉靖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曾經六次大赦天下,可每次都會加上這麼一句:楊慎除外。

楊慎得知皇帝如此“牽掛”於他,回京復起的念頭便慢慢地淡了,遊戲世間、快意人生的意態卻越來越濃。讀書寫作之餘,楊慎時常縱酒自娛,醉後便盡情地放浪形骸。

楊慎的痛苦不僅來自政治理想的破滅,還來自身爲罪臣有家難回的生離死別。父親去世時,他沒能見上最後一眼;孩子的成長,他盡不到父親的責任;對於忍辱負重、矢志不移的妻子黃娥,他內心更是充滿了內疚之情。

楊慎和黃娥伉儷情深、舉案齊眉,雖然遠隔千山萬水,卻時常詩詞唱和,互訴衷情,其中最感人的莫過於楊慎的《臨江仙戍江南江陵別內》 和黃娥的《寄外》。

後者是一首七律:

雁飛曾不度衡陽,錦字何由寄永昌?

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詔風煙君斷腸。

曰歸曰歸愁歲暮,其雨其雨怨朝陽,

相聞空有刀環約,何日金雞下夜郎?

嘉靖二十八年,即公元1548年,在雲南邊地已經度過二十四年風雨洗禮的楊慎步入了花甲之年。按照《大明律》,年滿六十歲的服刑人員可以贖身返家,但是卻沒有哪個官員敢於受理楊慎的訴求,因爲恨他恨到骨頭 裏的嘉靖皇帝還高高在上地坐在北京的龍椅寶座上。

楊慎爲何能寫出參透世事的詞作?與他獨特且痛苦的人生經歷有關 第5張

楊慎年近七旬時,在雲南當地官員的默許下,到離故鄉四川新都較近的瀘州友人處小住,不料這個事情被巡撫知道了,巡撫怕嘉靖皇帝降罪於他,趕忙派人將楊慎押回了服刑地永昌。楊慎悲從中來,長歌當哭,寫下了那首痛人心肺的《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懷》:

七十餘生已白頭,明明律例許歸休。

歸休已作巴山叟,重到翻爲滇海囚。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葉落歸根的信仰,大才子楊慎卻最終也沒有回到他日思夜想鄉。

公元1559年,即嘉靖三十九年,七十一歲的楊慎在他流放三十五年的雲南永昌病逝,離世前不久的一個日子,楊慎回首自己榮辱浮沉、風風雨雨、顛沛流離的人生經歷,揮筆寫下那首流傳至今的《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春月秋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

兩百年後的曹雪芹曾以這樣一首短詩爲其心血鉅著《紅樓夢》做結: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

早他兩百年的楊慎則是:一闕臨江仙,兩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癲,誰解其中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