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在古代一個縣中 古人需要供養多少名衙役

在古代一個縣中 古人需要供養多少名衙役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古代縣和衙役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中國古代一個縣需要供養多少衙役?

衙役,是古代衙門中的差役,是衙門自行召集的當差人員。我們看古裝劇中知縣審理案件,總會時不時傳喚幾個衙役前來商議,正堂前也有手持水火棍的人列於兩旁,供驅使奔走差使。在看古代書畫、典籍的時候,我們也會發現衙役們的身影。那麼古代一個縣城會需要供養衙役呢?

在古代一個縣中 古人需要供養多少名衙役

首先,衙役的身份低於吏員,是沒有官方身份的。由當地官府募集,在衙門裏從事打雜、跑腿、站堂、緝捕、催差、徵糧、押解等體力勞動雜活,協助衙門公務的這部分人總稱爲衙役。衙役在縣衙裏的身份就相當於臨時工。

在歷史早期,衙役是沒有俸祿的,由當地百姓按戶口出人充任,即無償服從勞役。據《志第一三十 食貨上五(役法上)》就記載了此舉:“役出於民,州縣皆有常數。宋因前代之制,以衙前主官物,以里正、戶長、鄉書手課督賦稅,以耆長、弓手、壯丁逐捕盜賊,以承符、人力、手力、散從官給使令;縣曹司至押、錄,州曹司至孔目官,下至雜職、虞候、揀、掏等人,各以鄉戶等第定差。京百司補吏,須不礙役乃聽。”

到後來宋代王安石變法,對這一職役制度進行了改革:由原來按戶等高低輪流到各級政府去服差役(亦稱職役),改爲由政府出錢僱人應役。也就是交錢免役,這就減輕了農民的差役負擔,之後的政府將百姓交的這部分錢用來從社會上招募差役,由本地人自願充當衙役,縣衙自籌發放俸祿。據《文獻通考》記載:“帝之力主免役也,知民間通苦差役,而衙役之任重行遠者尤甚,特創免法。”這也就證實了衙役受此改革。

從宋朝開始,衙役就是衙門裏一種專門的職務。分爲內外兩班,內班即衙門縣令的私人隨從;外班主要分爲壯班、皁班、快班,壯班主要負責打雜工作,皁班站班,審問時威懾犯人,快班又分爲馬快和步快,他們負責跑腿偵察案件、巡街守夜和催租賦稅等,他們也就是捕快。各班都有班頭,又稱頭役,負責統領本班。在《三俠五義》第五回就有:“包公隨後就出了飯鋪,尚未到縣,早有三班衙役、書吏人等迎接上任。”

在古代一個縣中 古人需要供養多少名衙役 第2張

對於衙役,清代的編制則是按照《服役全書》規定,一般州縣大致就數十到一百人,大縣則有上千至數千人。到後來皇帝下詔書,編制衙役不夠用,各地方官府也可自行增僱。衙役的數量就開始膨脹,遠遠大於編制了。一個數萬人口的縣,就有數百名吏員,上千名衙役。據嘉慶年間御史記載,浙江仁和縣和錢塘縣,衙役總數就達到一千五六百人。一個衙役手下就會跟有三四名白役(官署編外差役),一個府衙裏就會有數千名白役。正式編制的衙役,跟隨的白役更是達到了十人。四川巴縣的知縣劉衡到任後,縣內所在任的衙役就有七千多名。清朝的衙役役期只有三年,而大多數衙役爲了免除徭役和儘可能步入仕途高升,也會居位不辭職。就造成了實際衙役數量是編制的十倍之多的局面。

在古代一個縣中 古人需要供養多少名衙役 第3張

但衙役的工資俸祿是非常低的,作爲臨時工,每天的兩三文錢只夠吃飯,每年的工資都不到十兩銀。劉衡知縣到任一年後,因爲工資實在頂不起吃飯,原先六千七八百多名衙役都辭職了,最後只剩下了一百人左右在任。大多數衙役其實都是依靠權力搜刮民脂民膏,依靠百姓供着“官爺”的小費來維持自己生活的。

總而言之,一個縣令治理地方按編制需要的衙役不過百人。後來根據實際行政需要,衙役本身承擔職務多樣化,人數入不敷出,衙役規模逐步擴大至千人。古代僅僅一個小規模縣城,就供養了很大一規模的衙役,造成了官衙機構冗雜沉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