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包拯六十歲大壽時兒媳抱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從何而來的?

包拯六十歲大壽時兒媳抱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從何而來的?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7.8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北宋時期名臣。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爲神明崇拜,認爲他是奎星轉世 ,由於民間傳其黑麪形象,亦被稱爲“包青天”。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包公60大壽這天,兒媳崔氏突然抱來一個襁褓中的孩子,並對包公說,這是他的兒子。這時候包公獨子早已經去世5年,唯一的孫子也剛夭折,包公夫妻正每每想到此,不僅潸然淚下,誰知道兒媳婦竟然給自己“抱回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從何而來?

胡適曾說了這麼一段話,他說包拯是一個箭垛式的人物,古來有許多精巧的折獄故事,或載於史書,或流傳民間,一般人不知道他們的來歷,於是把這些故事堆在一兩個人身上。在這些偵探式的清官之中,民間的傳說不知怎樣選出了宋朝的包拯來做一個箭垛,把許多折獄故事都設在他身上。包龍圖遂成了中國的歇洛克·福爾摩斯了。

包拯六十歲大壽時兒媳抱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從何而來的?

我個人對這段話是不怎麼贊同的,聽到一個“中國的福爾摩斯”我就感到不適,主要是我覺得福爾摩斯還真不能跟包公相提並論。

包公的偉大並不僅僅只是會斷案這麼簡單,根本在於鐵面無私。不附權貴、廉潔公正,這纔是被百姓稱之爲“包青天”的根本原因。

同時期的大文豪歐陽修曾評論包拯蹊田奪牛,貪圖肥缺,可事實上並非如此。

1059年,當時官任三司使的張方平因爲買土豪的財產,被包拯上書彈劾;後來宋祁接任,包拯又以“在蜀燕飲過度” 爲由彈劾宋祁,宋祁也被罷免。

這時候,朝廷令包拯以樞密直學士之職暫任三司使。歐陽修聽到之後,就對人說:“包拯就是所謂的牽牛踏了田而奪了人家的牛,處罰已經很重了,可他又貪圖肥缺來做那個職務,不也是過分了嗎?”

包拯六十歲大壽時兒媳抱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從何而來的? 第2張

歐陽修作爲一代大文豪,做官期間,以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身份,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留下了不少優秀文學作品。

可是,他對包拯的看法卻有失偏頗,他覺得包拯彈劾那些犯了錯的官員,就是覬覦別人的肥缺,包拯爲此不得不躲在家中,長達三年,就是爲了躲避代理三司使的任命。

試問,素以廉潔著稱的包拯,真的會貪圖肥缺嗎?

端州素以產硯著名,端硯歷來是文人士大夫尋覓的珍品,包拯曾出任端州知府。按歷來潛規則,前任知府等官員都是大肆收斂端硯爲己用。

使得每年進貢的硯臺實際數額都達到了要求的幾十倍數量,都是地方官員爲了贈送給當朝權貴之用。

而包拯在職期間,命令製造的硯臺僅僅滿足貢品所需之數,在任期間,沒有拿一方硯臺回家,有“歲滿不持一硯歸”的美名。

這個美名在千年後得到了證實,1973年,合肥清理包拯墓時,在包拯及其子孫墓中僅發現一方普通硯臺,並無端硯,足可證實包拯之清譽。

包拯原來有一個妻子李氏,死得比較早,後來續絃娶了董氏,給他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包繶,包繶在包拯55歲那年早逝,留下一個幼子,5歲夭折。

包公與董氏先後失去長子與幼孫,心如刀絞,但是他們都是開明之人,不希望兒媳婦崔氏年紀輕輕爲兒子守節,於是勸其再嫁。

包拯六十歲大壽時兒媳抱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從何而來的? 第3張

但是崔氏執意不肯,她覺得公婆失去獨子已經夠悲傷,自己再離開,豈不是讓兩位老人孤老無依,更加痛苦?便說:“公公是天下人盡皆仰慕之人,吾可代夫君奉養公婆,心滿意足矣。”

包拯60大壽這天,獨孫剛夭折不久,面對妻子和兒媳,他不禁悲從心來,不顧這大喜日子,感嘆道:“人生最痛苦的莫過於老年喪子,可我不僅經歷了喪子之痛,更是連幼孫也離我而去!不孝有三,無後爲大,上天待我何其薄也!”沒想到,這時候,他的兒媳突然抱過來一個襁褓中的孩子,對包公說:“公公,您放心,您還有一個兒子!”

原來,包公原本有一個滕妾,姓孫,在一年以前被包公打發回了孃家。而崔氏心善,私底下不斷派人送錢、衣物等到孫家,得知孫氏竟然有孕在身。

不久之後,孫氏生下一個男孩,崔氏就將這個孩子偷偷接回家中,抱養在自家房中,名爲長嫂,實則爲養母。

包公60大壽這天,崔氏將孩子抱給包公面前,包公與董夫人心懷大暢,包公將孩子取幼名包綖 ,長大後改名包綬。

包拯六十歲大壽時兒媳抱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從何而來的? 第4張

包公過世之時,包綬年僅5歲,宋仁宗親自前來弔唁,當仁宗看到這個年僅5歲的娃娃衣着打扮極其一般,環顧包家的擺設也與包公的身份相去甚遠,禁不住一陣鼻酸,當場賜予包家許多財務,並欽封包綬爲太常寺太祝。

包綬5歲就被授官,又掌管大內珍寶,47歲在赴任潭州通判的途中病逝,任命打開他的行李,發現除了任命狀、書籍、文具之外,找不到任何一件之前的東西,與世長辭時衣袋裏只找出46枚銅錢。

民間有諺語“關節不到, 有閻羅包老”,意思是通過行賄、打通關節這樣的行爲到不了的地方,只有閻羅王和包公。

自古以來,清正廉潔,一心爲民的官員有很多,包公只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位,也是人們心中永遠的“青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