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同爲託孤大臣,諸葛亮與李嚴之間有什麼矛盾?

同爲託孤大臣,諸葛亮與李嚴之間有什麼矛盾?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嚴,後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陽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臣,與諸葛亮同爲劉備臨終前的託孤之臣。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降將李嚴

《季漢輔臣贊》對李嚴的評價是“都護李嚴性自矜高”,意思就是有點自大、高傲。

原因也可想而知,先帝劉備白帝城託孤之時,李嚴作爲僅次於諸葛亮的託孤大臣,在朝中享有莫大的權利與尊榮,諸葛亮成爲權傾朝野的丞相,而李嚴理所當然地認爲自己哪怕比不上諸葛亮,也應該跟他相差不多。

事實上,李嚴的能力確實出衆,不然有識人之名的劉備也不會託孤於他,但是除此之外,他的缺點就更多了。

比如曾經降將的身份。

李嚴原本是劉表麾下,雖然有才能,但是一直在縣裏工作,最高的時候也纔到縣令。

208年,劉表病逝,曹操大舉南下,官任秭歸縣令的李嚴爲了避難,跑到了益州。

益州牧劉璋聽說李嚴在荊州名氣不錯,爲了彰顯自己善待賢士的心胸,劉璋將李嚴任命爲成都縣令。

要知道,同樣是縣令,成都作爲益州州牧的治所,跟秭歸縣相差了2個級別,可以說這個縣令與兩千石的郡守地位都是差不多的。

劉璋對李嚴不可謂不厚待。

同爲託孤大臣,諸葛亮與李嚴之間有什麼矛盾?

211年,劉備入川,第二年就與劉璋反目,213年,劉璋派遣劉璝、泠苞、張任、鄧賢、吳懿等人抵禦劉備的入侵,很快被劉備擊敗,吳懿投降,張任等人退到了綿竹。

此時,劉璋任命李嚴爲護軍,率領所有在綿竹的軍隊一起抵抗劉備,包括張任等人的潰兵。

建安十八年,署嚴爲護軍,拒先主於綿竹。嚴率衆降先主,先主拜嚴裨將軍。——《三國志·李嚴傳》

然而,劉璋所託非人,李嚴主張投降劉備,致使綿竹很快失陷,張任等人不得不退到雒城,最終隨着雒城的失陷,張任也被活捉。

面對劉備的招降,張任寧死不屈,說道:“老臣終不復事二主矣。”

先主聞任之忠勇,令軍降之,任厲聲曰:“老臣終不復事二主矣。”乃殺之。先主嘆息焉。——《益部耆舊雜記》

從此之後,李嚴以降將的身份事劉備,確實有能力,又被劉備重用,一直擔任犍爲太守。

劉備麾下的降將很多,他用人也不拘一格,唯纔是舉。包括謀主法正也是一個投降派、帶路黨,這也是劉備能得人才的根本原因。

同爲託孤大臣,諸葛亮與李嚴之間有什麼矛盾? 第2張

但是,劉備是開國之主,他有自己的魄力去任用降將,也有這個心胸去容納他們,但是在其他人心中,降將永遠是降將,隨着政權的交替,降將在第二代被重用的永遠都是少數。

白帝城託孤

221年7月,劉備親率大軍伐吳,第二年8月,兵敗退回到永安,而223年2月纔將諸葛亮招到永安託孤,4月劉備病逝。

從退守永安到病重託孤,這中間足足有半年時間,諸葛亮到永安之後又有2個月的時間,這段時間足夠劉備深思熟慮,找到合適的託孤人選。

最終,劉備選擇了諸葛亮和李嚴。但是從他的遺命上來看,二人並非同等地位,而是一正一副。

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爲副。——《三國志·先主傳》

“以嚴爲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對李嚴的安排也很詳細,雖然有個統領內外軍事的權利,但是要求他留鎮永安。

劉備退守白帝城之後,孫權曾派人前來求和,劉備也答應了,但是正如之前的孫劉聯盟,這個合約到底有保持多久,誰都沒底,劉備自然要防備孫權順勢攻入益州,這纔有了讓李嚴留守永安的命令。

從劉備的遺命可以看出,真正的託孤重臣其實只有諸葛亮,畢竟他都對諸葛亮說了,“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而李嚴呢,一直留守永安,自然無法參與成都的中樞決策,雖然有輔政大臣之名,其實也就一個邊關將領的實權。

李嚴的失勢

劉備臨終託孤於諸葛亮人盡皆知,可是對於另外的託孤大臣李嚴,知道的人就非常少了,這是爲何?

原因很簡單,自劉備死後,諸葛亮大權在握,無論是朝中,還是地方上的任命基本上都由諸葛亮全權掌控,要不是他沒有篡位的心思,與曹操、司馬懿地位也無多大差別。

而李嚴呢?

同爲託孤大臣,諸葛亮與李嚴之間有什麼矛盾? 第3張

自從在劉備臨終前巔峯出演了一次之後,基本上就淪爲了透明人,主要原因有2個:

1.脫離中樞,不能參與決策,失去了影響力;

2.孫劉再次聯盟,永安雖然是戰略要地,但是多年無戰爭的情況下,只能淪爲小透明。

隨着諸葛亮在朝中的經營,權勢越來越重,已經一手遮天,而這個曾經跟他同爲輔政大臣的李嚴,又有誰還記得?

諸葛亮與李嚴的矛盾

諸葛亮與李嚴是沒有私仇的,但是從諸葛亮上位之後,逐漸削弱李嚴的影響力,最終將其貶爲平民,直到隨着諸葛亮的死,李嚴也鬱鬱而終,可以說李嚴的衰退與諸葛亮的興起是分不開的。

諸葛亮爲何非要把李嚴搞掉呢?

主要原因有二:

1.一山不容二虎:

劉備臨終前留下2位輔政大臣,哪怕李嚴是副,諸葛亮是正,但是隻要李嚴在朝堂一天,他就始終與諸葛亮地位相近,是最能對諸葛亮造成傷害的大臣。

諸葛亮也許沒有稱帝的野心,但是他有攬權的野心,他要實現自己的報復,重興漢室,就不得不將弱小的蜀漢擰成一根繩,只有這樣,才堪堪有能力去北伐。

2.李嚴手中的兵權:

劉備當時東征的時候,可是抽調了整個益州近乎所有的兵力,雖然因爲戰敗的關係,死了絕大多數,但是退到白帝城的時候,還是收攏了不少潰兵的。

對於曹魏來說,也許這點兵力不足掛齒,但是對於本來就弱勢的蜀漢來說,這些兵力足以決定大局。

同爲託孤大臣,諸葛亮與李嚴之間有什麼矛盾? 第4張

因此,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時,就希望李嚴帶兵到漢中來聽從調遣,他想要的並不是李嚴這個人,而是他手中的兵。

對於諸葛亮來說,整個蜀漢,幾乎所有的兵力他都能調遣,除了李嚴手中的,因爲那是劉備的遺命,李嚴自己不同意,沒有人能勉強!

在這個無法化解的矛盾下,除非李嚴能心甘情願交出兵權,安心輔佐諸葛亮北伐,否則,諸葛亮一定會利用自己的權利去從李嚴手中奪取兵權,並將李嚴趕下臺。

諸葛亮的三部曲

1.淡化李嚴:

就如之前所提到的,李嚴貴爲輔政大臣,在劉禪登基之後,竟然成爲了一個小透明,無論是朝中,還是地方上,基本上都已經淡忘了還有這麼一號人。

從223年劉備駕崩,到226年,諸葛亮北伐,整整四年時間,李嚴一直守在鳥不拉屎的永安, 毫無作爲,徹底失去了在朝中的影響力。

2.徵調李嚴:

226年,諸葛亮已經徹底掌控了朝堂,也終於開始對李嚴動刀,他剛到漢中,就開始徵調李嚴的部隊,讓李嚴率軍來鎮守漢中。

李嚴甘心嗎?

在永安,他有“輔政大臣”的名義,又手握大軍,可以隱隱與朝堂分庭抗禮,將兵權交給諸葛亮之後,只能任人揉捏。

第一次李嚴拒絕了,但是諸葛亮很快又想了一個辦法,讓李嚴的兒子接替他的職位,督江州防務,又將李嚴升爲驃騎將軍。

同爲託孤大臣,諸葛亮與李嚴之間有什麼矛盾? 第5張

這個時候,李嚴已經沒有違命的餘地,畢竟劉禪(諸葛亮)如此厚待,他怎麼能還握着兵權捨不得叫出來?

230年,就是這一次北上漢中,諸葛亮收了李嚴的兵,讓他以中都護的官職來管理丞相府事務。

231年,諸葛亮再次併發祁山,李嚴負責督運糧草,正逢陰雨連綿,糧草運輸供應不上,李嚴派人傳話給諸葛亮,讓他撤軍。

3.徹底擼掉李嚴

李嚴到漢中僅僅一年,就因爲貽誤戰機被諸葛亮徹底擼了下來,而且是一路到底,從僅次於諸葛亮的輔政大臣,到一介白身。

李嚴的罪名

李嚴因爲督辦糧草不力,致使諸葛亮北伐失敗,不得不退回,諸葛亮非常生氣,於是上書彈劾李嚴,諸葛亮對李嚴的罪名主要有以下幾條:

1.屢次推脫諸葛亮的徵調

諸葛亮認爲,自從先帝駕崩之後,李嚴自私自利,只想着自己的小家庭,全然忘記了國家大事。

諸葛亮爲了北伐而徵調李嚴,李嚴卻屢次三番找藉口推辭。

2.自己想任巴州刺史

同爲託孤大臣,諸葛亮與李嚴之間有什麼矛盾? 第6張

諸葛亮想徵調他來漢中,李嚴卻對諸葛亮說,希望能劃分五個郡出來,獨立組建巴州,讓李嚴擔任巴州刺史。

不僅如此,在此之前,他還私下給諸葛亮寫信,說以諸葛亮的威望和功績,應該受九錫,並稱王。

3.借戰爭謀取私利

諸葛亮將李嚴升爲驃騎將軍,並讓他的兒子李豐接任江州事宜,並非諸葛亮的本意。

而是在此次徵調的時候,李嚴以司馬懿在那邊開府的名義,希望諸葛亮給他一些利益,諸葛亮爲了安撫他,這才上表破格提拔李嚴的兒子。

於是亮表平曰:“自先帝崩後,平所在治家,尚爲小惠,安身求名,無憂國之事。……若事稽留,將致禍敗,是臣不敏,言多增咎。”乃廢平爲民,徙梓潼郡。——《三國志·李嚴傳》

諸葛亮對劉禪的上書中訴盡了李嚴的自私自利,不顧大局,因此被流放到梓潼郡。

李嚴不無辜

234年,李嚴聽說諸葛亮去世的消息,悲痛不已,發病而死。

李嚴的悲痛並不是爲諸葛亮的死而悲,畢竟自己的官職都是被諸葛亮擼掉的,他對諸葛亮並無好感。

而是李嚴知道,以諸葛亮如今在蜀漢朝堂的地位,無論他生死,除了諸葛亮本人之外,沒有人敢啓用自己,畢竟自己是諸葛亮發話貶爲平民的,其他人沒有這個膽量去跟諸葛亮對着幹,哪怕他已經死了。

同爲託孤大臣,諸葛亮與李嚴之間有什麼矛盾? 第7張

如果諸葛亮活着,也許他看在自己的能力份上,還有希望重新啓用自己,可是現在諸葛亮已死,自己起復已成奢望,於是失望而死。

從李嚴臨死前的心態可以看出,他不愧是工於心計之人,雖然遠離中樞,但對朝堂看得明明白白,這也是他被劉表、劉璋、劉備三位君主重要的原因,確實是一個能幹事實的人。

可惜,正如諸葛亮對他的彈劾一樣,他的確是一個不顧大局的人,一心只爲了自己的私利。

對於蜀漢來說,走出益州迫在眉睫,北伐事宜是整個蜀漢最大的事,雖然諸葛亮徵召李嚴,會使得李嚴自身利益受損,但是對於蜀漢來說,這是利大於弊,或者說是不得不做的事。

在此關鍵時刻,李嚴爲了自己的地位,多次拒絕徵召,早已經使得滿朝上下對其不滿,不止諸葛亮一人,想必志在重現大漢輝煌的蜀臣都不希望看到他的不配合。

也許,正是因爲這個原因,在諸葛亮彈劾李嚴之時,滿朝上下並無一絲反對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