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諸葛兄弟三人,爲何能在亂世混的風生水起呢?

諸葛兄弟三人,爲何能在亂世混的風生水起呢?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時期,家族門閥的力量逐漸崛起。而諸葛兄弟能在三國時代賺得口碑贏得名聲,離不開諸葛家族的傳統底蘊,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編一起往下看。

諸葛亮的先祖諸葛豐,在漢元帝時代便贏得了好口碑。身爲司隸校尉(相當於紀委主任)的諸葛豐,是官場有名的刺頭,爲人剛直,不畏權貴,又身出士林,歷史口碑很好,諸葛家族的清流名門地位從此開啓。

東漢末年的士林(就是文人士大夫階層)有着自己的朋友圈,想要和他們成爲朋友,那是附帶條件的。要麼你世家出身士林,要麼你官位顯赫,再不行你本身就是士林也行。

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做過青州泰山郡丞,沒有什麼大的見樹,而且早逝。但是他的叔父卻是官場上的紅人,在官場圈和士林圈都行得通。

在《世說新語》中,把諸葛三兄弟分仕三國比喻成:“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諸葛亮在士林圈和官場圈都能混得如魚得水,離不開叔父諸葛玄的栽培。

不過需要澄清一點,諸葛誕與諸葛亮並非親兄弟。諸葛珪有三男兩女,三男分別是諸葛瑾、諸葛亮和諸葛均,諸葛誕是諸葛亮的堂弟。

諸葛兄弟三人,爲何能在亂世混的風生水起呢?

諸葛亮的職業規劃之路

說起諸葛亮,他的粉絲團相當強大。早在西晉他就被吹捧成了半仙,從陳壽(《三國志》的作者)開始,再到唐朝的李白、杜甫、劉禹錫、溫庭筠、李商隱等,都是他的死忠粉。

杜甫的《蜀相》一詩,簡短地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生於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祖籍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沂南附近)。在六歲時,父親去世,哥哥諸葛瑾也才十三歲,無力養護弟弟,於是諸葛亮便跟了叔叔諸葛玄。

諸葛玄原本有機會做豫章太守,但陰差陽錯沒有做成。無奈之下,他就帶着諸葛亮跑到了荊州牧劉表那裏廕庇,因爲他與劉表是至交好友。

劉表有兩層身份,一是荊州政治軍事領袖,一是荊州的士林圈領袖。天下大亂時,荊州處於南北彙集之地,大量士林人士在此出入,諸葛亮在士林圈長了不少見識。

士林圈的這些文人,單憑個人能力要想混成官場一級大員卻是很難。但如果他們生逢亂世,那便是另一說了。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過:“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由此可見,讀書人求仕的目的也並非全是執着於名利,希望通過在政界的作爲來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也是一種想法。

人才不論在哪個時代都是稀缺產品,在緊俏時代,求職主動權並不在老闆手裏,人才也要考察老闆,“非獨君擇臣也,臣亦擇君矣”。

諸葛亮在27歲即將出山時,天下形勢已日漸明朗,北有曹操,東有孫權,西有劉璋,本地有劉表,還要再加上劉備。他之所以選擇劉備,三顧茅廬確實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力。尊重人才不只是嘴上功夫,還要看老闆的實際行動。

當劉備用誠意打動了諸葛亮後,他便爲老闆獻出了影響歷史的《隆中對》,給在黑暗中吃土的劉備點亮了人生的明燈。

諸葛亮指出,眼下攻打實力雄厚的曹操很不現實,唯有先奪荊州,以此爲跳板,再進入益州。之後與孫權加強合作,兩路狂轟曹操,拿下中原後,再掉轉頭對付碧眼小兒孫權,最後一統中原。

也許是諸葛亮太高估自己,或者說對劉備並不真正瞭解,自從跟了劉備之後,嘔心瀝血鞠躬盡瘁的樣子,我們在太多的影視劇中也看過了,但最終的結局卻令人唏噓不已。

他爲劉備贏得了半壁江山,也得到了爲人臣的最高待遇,被後主劉禪稱爲“相父”,甚至劉備還說過要把江山拱手相讓的客氣話,但爲了實現他人生的終級理想,他沒有選擇權力,而是選擇繼續奮盡,戰鬥到人生的最後一刻。

有人生前寂寞,死後榮耀;有人則恰好相反,但諸葛亮卻是兩者兼得,他生前是智慧的化身,死後成爲忠臣的楷模,被人們祭奠了上千年。

諸葛誕的反叛之路

諸葛誕是諸葛亮的堂弟,效力於魏國。在《世說新語》中,諸葛誕的評價比較低,雖然只被封了只“狗”,但在當時的名聲也不遜於諸葛亮。

魏明帝認爲諸葛誕爲人浮華,並沒有重用他。諸葛誕真正的發跡是在曹爽執政之後,不久爬上了揚州刺史的高位。與曹爽集團的骨幹成員,如夏候玄、鄧颺等人都是一線名士。

曹爽被司馬懿搞定後,諸葛誕投身於司馬氏。爲了表忠心,舉報了毋丘儉造反,並大力與司馬氏合作消滅了毋丘儉,這讓司馬師甚爲感動,因此進封高平候,加號徵東大將軍

諸葛誕努力討好司馬氏,並不是因爲司馬家族有多大的魅力,而是司馬懿父子太過血腥,自從滅了曹爽,但凡有敢反對司馬父子專權的,下場全部是滅三族。

在混亂的非常時期,作爲謀士良臣保住項上人頭並不容易。諸葛誕出於自身境遇的考慮,在主政淮南期間,大施仁政,收買人心,同時還收養死士數千人,以備不時之變。

諸葛誕想要建設一個安穩的窩,這也依然觸犯了司馬氏的利益。司馬昭不能容忍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又出現一個獨立的軍政集團,他開始懷疑起諸葛誕的忠誠。

諸葛兄弟三人,爲何能在亂世混的風生水起呢? 第2張

於是,司馬昭決定先把諸葛誕召回京師,解除他的兵權,從而恢復司馬氏對淮南的統治。甘露二年(公元257年)五月,詔書一出,諸葛誕便造反了。

原本在軍事實力上,諸葛誕與司馬昭不相上下。諸葛誕本身有十多萬淮南兵,又新招有五六萬人馬,此外還有吳國援軍三萬,司馬昭南下率領的二十六萬大軍,足以抗衡。

但是司馬昭是衝着消滅諸葛誕去的,而且此戰司馬昭親征,利用一場戰爭的勝利來提升自己的江湖地位,也是個不錯的主意。

所以,司馬昭南征帶領的都是魏國官場的頂級精英,比如鍾會、王基、石苞、州泰等,再加上司馬昭極強的軍事應變能力,可以說,這場戰爭一開始便註定了結局。

諸葛誕沒有逃脫,被魏軍殺掉,夷了三族。諸葛誕不是養了幾千死士嗎?他們很有氣節,寧死不降,這也可見諸葛誕平時的養人之德。

諸葛誕死於司馬氏之手,但是他的後代還是爲他扳回了一局。諸葛誕的後人在東晉時重新崛起,他的女兒嫁給了琅琊武王司馬伷(司馬懿的第五子),重孫是東晉的開國皇帝司馬睿,其孫輩諸葛恢,在東晉官至尚書令,死後追贈左光祿大夫。

諸葛瑾的智慧人生

身爲老大的諸葛瑾,從小便受寵愛,年少就曾遊歷過京師,後經魯肅引薦到東吳效力,官至大將軍,封宣城候,領豫州牧。

諸葛瑾,字子瑜,東漢末年避亂江東,孫策死後,諸葛瑾侍奉於孫權。諸葛瑾爲人謹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孫權派諸葛瑾出使蜀國,與劉備修好。在出使期間,諸葛瑾與弟弟諸葛亮二人只在公事上往來,私下沒有會過面。

而且他在與主子孫權交流溝通時,也非常注得方式方法,如果不合孫權之意,就先岔開話題談論別的,然後再慢慢回到所議之事上,凡事探求其理,孫權也往往能夠接受。

諸葛瑾的寬宏雅量,孫權也很看重他。遇到大事總會聽聽他的見解,諸葛瑾每次都能夠做到言辭通順,道理明正。

諸葛瑾有個兒子叫諸葛恪,在吳國負有盛名,號稱東吳第一神童,雖然孫權很喜歡他,但是諸葛瑾卻很爲他擔憂。

諸葛瑾於241年去世,終年68歲,遺命下葬時只穿當季衣,棺槨上沒有任何裝飾,凡事從簡。他的一生爲人謹慎,精通爲官之道,可以算得上是東吳政壇上的不倒翁。他的兒子諸葛恪雖然“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但卻沒有諸葛瑾的政治智慧,鋒芒太露,以至於後來權傾朝野,遭人嫉妒,被滅了三族。

此外,再說說諸葛珪的小兒子諸葛均,先在南陽老家“種地”,後來跟着二哥諸葛亮到了西蜀,弄了一個小職位。另有兩女,嫁得也不錯,大女兒嫁給了原劉表手下蒯鵬的弟弟蒯祺,做了房陵太守夫人。二女兒嫁到了荊州名門龐家,做了力捧過諸葛亮的龐德公的媳婦,同時“鳳雛”先生還得管她叫嫂子。

諸葛兄弟在當時算不上是富二代,也沒有實力派的爹來拼,他們沒有選擇“躺平”,而是硬靠才華名動三國江湖,特別是諸葛亮。如果非要在此三人中選出一位結局最好的人,我選諸葛瑾。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