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歷史解密:“五四”運動與日本有着怎樣關係?

歷史解密:“五四”運動與日本有着怎樣關係?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9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五四”運動與日本有着怎樣關係?

1919年5月4日,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日子,中國爆發了史無前例自發愛國學生運動,後來的中國青年節由此得來。而這個事件的爆發,與近鄰日本的刺激息息相關。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方是以德國爲首的同盟國,一方是以英法爲首的協約國。西方“後生”美國及其東方“後生”日本,都不是這場戰爭的主角,但是他們爲了自我利益,也必須選邊站。

結果,他們都選擇了站在英法協議國這一邊。

作爲“同文同種同價值觀”,美國選擇英隊列,一點都不奇怪。但是,日本爲什麼也選站在英國一邊呢?須知,在明治維新到一戰這段歷史階段,日本可是師從德國起家,爲什麼戰爭打起來了,師徒不站在一起,反而去跟別人打老師呢?

歷史解密:“五四”運動與日本有着怎樣關係?

這就要涉及到日本這個國家的特別之處及特殊盤算。

一戰日本打出的參戰標語是“永保東亞和平”及“維護日英同盟的利益”,頗顯“正義凜然”。但當時隔岸觀火卻洞察一切的的美國一眼看出,日本是別有用心。時任美國國務卿藍辛指責日本出兵另有野心,日本對德宣戰的真正動因在於:出兵山東,打通控制中國大陸的主幹道;而山東一直是德國勢力範圍,所以天賜良機,必須搬掉這個絆腳石。

雖然日本崛起選擇的“班主任”是德國,但是戰略考量,使他們更願意與英國結盟。因爲英國在遠東沒有與日本的根本利益衝突,相反卻對那些把手伸得太長的歐洲國家有所牽制。

當然,除了戰略考量,還有一個原因也不可忽略,那就——“報仇”。日本是個睚眥必報的國家。“三國干涉還遼”事件令他們沒齒難忘,因爲俄德法干涉,日本把中日甲午中吞下的最大一塊肥肉遼東半島又吐了回去,通過三國干涉事件,日本看出俄德是日本在東亞爭霸的主要對手。所以,一戰爆發,戰略需要加新仇舊怨,促使日本決心向老師開刀。時任日本首相大隈重信在參戰前發表演說,強調日本參戰是對德國鼓動干涉還遼的復仇戰。

日本參戰受到盟友英國鼓勵,英國的海軍大臣邱吉爾對日本參戰曾發表此見;英日協約國必將獲勝,日本參戰可提高日本的國際地位,鞏固東亞勢力。而這,正是日本對德下手的最大動機。

一戰於1914年7月在歐洲塞爾維亞打響,而日本的主戰場卻在中國。歷經百日“浴血奮戰”,他們從德國人手中搶到青島的控制權。

當1914年日本人將青島從德國人手中接管時,中國人尚未憤怒。因爲日本政府對中國政府做出承諾,日後將膠州灣歸還中國。然而,戰爭結束分配戰果時,膠州灣不僅沒有回到祖國懷抱,日本反而擴大了獨攬青島的山東特權。

顯然,中國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欺騙與愚弄。五年之盼,化爲烏有。舉國憤怒勢出必然。

而除了被騙之外,還有一個心理落差因素,也發揮了巨大作用。

世所共知,一戰之前,依據《膠澳租借條約》,德國已經佔了青島17年。但是並未引發中國大規模抗議活動。容忍德國,容忍不了日本,原因恐怕不是因爲德國人比日本文明,而是相比日本,同爲東方國家,同爲“戰勝國”,境況天壤之別。自甲午一敗,中國就處於追趕日本的路途中,但到1919年,中國已經追了日本二十五年,差距爲何還這麼大?“嚴重挫敗感”必然導致國民巨大心理落差。一場“還我青島”爲始的偉大愛國運動就此爆發。

如果說,一戰是促就日本成名世界的“天賜良機”,那麼“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的“五四運動”則是20世紀“天敵”日本刺激中國民間的偉大覺醒。五年積攢的憤怒,終於在一夜間爆發。席捲全國的遊行令本國政府和日本政府驚駭。三年後,中國從日本手中收回青島主權,新生政治力量蓄勢待發。一場偉大的愛國運動終於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