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遺產戰爭歷史 遺產戰爭歷史百科

遺產戰爭歷史 遺產戰爭歷史百科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3.8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遺產戰爭發生時間1667年5月24日-1668年5月2日,參戰方,法蘭西王國 VS 西班牙帝國、荷蘭共和國、英格蘭王國,瑞典,參戰方兵力,法國230000人,西班牙和荷蘭是400000人,最終結果是法國勝利,簽訂第一次《亞琛和約》。

簡介

遺產戰爭又名遺產繼承戰爭(法語:Guerre de Dévolution;西班牙語:Guerra de Devolución),是1667年至1668年間法蘭西王國與西班牙帝國之間的一場戰爭。戰爭由西班牙國王費利佩四世的遺產分配問題引起。這是向來推行擴張主義國策的法王路易十四所發動的第一次侵略戰爭。戰爭最終以雙方大致平手結束,法國在《亞琛和約》中被迫做出了一定的讓步,但還是得以保留包括里爾在內的九座西屬尼德蘭城市,將法國領土向東北方向擴張。

背景

路易十四專橫跋扈,好大喜功。爲了誇耀武力,在歐洲稱霸,他對外實行了侵略性的政策。在他統治初期,歐洲的形勢對法國極爲有利。30年戰爭後,法國的傳統敵人——哈布斯堡王族的兩個支系德意志皇帝和西班牙——已精疲力竭,其他歐洲國家,如英國、瑞典、德國、波蘭等各獨立諸侯國等都無足輕重,且與法國有同盟關係。似乎只有荷蘭這個貿易強國可與法國匹敵,但它由法國的支系統治着。總之,當時法國在歐洲處於優勢地位,看起來沒有什麼障礙能夠限制這位年輕國王的行動。

遺產戰爭歷史 遺產戰爭歷史百科

  路易十四

陸軍首腦勒泰利埃和魯佛瓦的勢力,給路易十四建立了一支歐洲人數最多、最強大的常備軍。統率這支軍隊的是一些著名的軍事將領。1672年陸軍人數達到12萬,1690年就超過了30萬,與歐洲其他國家軍隊人數總和幾乎相當。武器裝備也大大改善,都是當時歐洲最先進的。軍事工程師佛邦爲修建城堡立下了汗馬功勞。佛邦在築城方面的貢獻是革命性的,把法國許多城市都修築成“佛邦式”堡壘,其防禦能力遠遠超過以往的城防設施。

路易十四就是趁着當時歐洲的有利形勢,依靠這支軍隊進行了一系列大規模的征服戰爭。

前奏

法國爲實現稱霸歐洲的目的與西班牙進行的戰爭。1660年,法王路易十四迎娶西班牙國王費利佩四世之女瑪麗亞·特蕾莎,費利佩四世於1665年駕崩後,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作爲前者的女婿,聲稱有權分得西屬尼德蘭(今比利時)——儘管1659年的《比利牛斯條約》明確禁止了路易十四通過女婿身份繼承任何費利佩四世的遺產。路易十四的無理要求遭到西班牙方面拒絕後,法軍便開始發動進攻,隨即佔領了西屬尼德蘭和弗朗什-孔泰地區。向來推行擴張政策的“太陽王”路易十四終於發動了他的第一次侵略戰爭。

過程

戰爭開始時,西班牙的國力已經在歐洲三十年戰爭與尼德蘭革命中衰弱,而法國經過紅衣主教黎塞留、馬紮林及“太陽王”路易十四的治理,國力蒸蒸日上。路易十四妄圖實現法國的“天然疆界”,對哈布斯堡王朝佔有的西屬尼德蘭覬覦已久。

遺產戰爭歷史 遺產戰爭歷史百科 第2張

  路易十四視察法軍戰壕

法軍一路攻佔尼德蘭的弗蘭德爾、盧森堡,戰火隨即在敦克爾克、布拉邦特、里爾、埃諾一線擺開,與西班牙軍隊交戰。爾後又發兵20萬染指弗朗斯—孔泰,並順延到洛林。法軍三個月內佔據了尼德蘭大部分地區,僅用不到三週的時間征服了弗朗斯—孔泰。這場戰爭爲他贏得了里爾等12處地方,打開了通往荷蘭的大門。最終,荷蘭放棄了聯法反西的傳統國策,轉而投靠西班牙,並聯絡英格蘭王國和瑞典帝國結成反法的1668年三國同盟(英語:Triple Alliance(1668))。西班牙又在1668年2月與葡萄牙籤訂《里斯本條約》結束了葡萄牙王政復古戰爭,從而可以集中更多的兵力從加泰羅尼亞方向向法國本土進攻。

同月,路易十四完全控制了弗朗什-孔泰之後,不得不面對現實,承認以法國在1635年至1659年的法西戰爭之後的國力無法與三國同盟抗衡。和談隨即開始,最終在1668年5月2日簽訂《亞琛條約》(也稱《艾克斯·拉·沙佩勒條約》)。在和談中,法國滿足了三國同盟的大部分主要要求:歸還弗朗什-孔泰,包括貝桑鬆帝國自由城,並從西屬尼德蘭撤軍。不過法國還是獲得了西屬尼德蘭九座具有戰略價值的城市,分別爲:Armentières(Armentiers),Bergues(Sint-Winoksbergen),Charleroi,Courtrai(Kortrijk),Douai(Dowaai),Furnes(Veurne),Lille(Rijsel),Oudenarde(Oudenaarde,Audenarde),Tournai(Doornik)。

影響

從軍事角度上看,法國從遺產戰爭中獲得了一定的戰略優勢——法軍成功突破西班牙在西屬尼德蘭外圍的堡壘羣,並獲得了數座可以被轉換成軍事堡壘的城市,爲法國的繼續擴張做好了準備。(著名的法國軍事工程師德·沃邦爲包括貝桑鬆在內的許多城市都設計了詳細的工事計劃)但是在國際政治角度上看結果卻不那麼樂觀。路易十四的侵略擴張政策——尤其是他對神聖羅馬帝國自由城貝桑鬆如此明目張膽的佔領——使他在神聖羅馬帝國內的聲譽大降。由萊茵河兩岸50餘名親王(Fürst)組成的親法萊茵聯盟(Rheinischer Bund)在1668年宣佈自行解散;包括勃蘭登堡選帝侯腓特烈·威廉在內的許多神羅諸侯也都選擇放棄與法國作爲盟友。戰爭結束後,路易十四對荷蘭的背信棄義十分不滿,發誓報仇,再加上法國與荷蘭之間日益激烈的貿易對抗,這直接導致了1672年的法荷戰爭。包括勃蘭登堡在內的神聖羅馬帝國諸侯國則在1673年選擇加入反法陣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