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千畝之戰的歷史意義 千畝之戰的全過程

千畝之戰的歷史意義 千畝之戰的全過程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千畝之戰是西周宣王時期的一場著名戰役。

史記·周本紀》記載:“(宣王)三十九年,戰於千畝(今山西介休南),王師敗績於姜氏之戎。”司馬遷這一記載的依據是《國語·周語上》,這一戰中周宣王是戰敗一方,“喪南國之師”(《國語·周語上》)。按照《史記》的年代體系,周宣王三十九年應爲公元前789年。

千畝之戰的歷史意義 千畝之戰的全過程

  西周宣王時與姜戎之戰爭

古書所記

宣王三十八年(前790年),周宣王派軍隊征討申戎,獲得勝利。次年姜戎攻至千畝(周宣王的籍田,可能在鎬京附近),王師戰敗,周宣王在奄父幫助下才逃脫。

韋昭認爲宣王因此戰而失去南國之師;楊寬則認爲失去南國之師是另外一次戰役(千畝之戰是王師在鎬京附近戰鬥,而南國則是江漢之間)。失去南國之師後周宣王只好“料民於太原”,從而導致了西周的衰亡。

又史載晉穆侯十年(宣王二十六年)伐千畝之戰時生一子,名爲成師,即日後的曲沃桓叔。此爲宣王三十八年之前的另一次千畝之戰,宣王未參與,晉穆侯主戰,而且未戰敗。

戰後記載

周宣王喪南國之師後,想在太原普查人口來補充兵員、徵調物資。仲山甫認爲自古以來,人口不用普查就能知道數量,因爲司民負責登記生死;司商負責賜族受姓;司徒負責人口來往;司寇負責處決罪犯;司牧知曉職員數量;司工知曉工匠數量;司場負責人口遷入;司廩負責人口遷出,人口數量天子通過詢問百官就可以知曉了,還可以通過管理農事來調查,沒有必要勞民傷財去刻意普查。周宣王不聽勸阻,最終還是在太原普查了人口。

公元前782年(周宣王四十六年),周宣王去世,其子周幽王姬宮湦繼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