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貞觀之治形成的歷史背景是什麼樣的?

貞觀之治形成的歷史背景是什麼樣的?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貞觀之治形成的歷史背景是什麼樣的?“貞觀”爲唐太宗李世民年號,出自《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意即以正道示人,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績一直爲後世所傳頌。

唐初,由於隋煬帝造成的大亂,隋朝留下了破壞嚴重、民生凋敝的局面。北周“留給”隋朝690萬戶(根據學者岑仲勉、楊志久等人的考證),而且沒有大的戰亂,而隋煬帝造成天下大亂,人口銳減,隋朝“留給”唐朝200餘萬戶(按《通典》記載杜正倫奏,經隋煬帝的消耗以及造成的大亂,到了唐初武德年間僅200餘萬戶。),以及內外衆多強敵、破壞空前嚴重的爛攤子。李淵李世民統一中原與南方,爲貞觀之治創造了條件。

貞觀之治形成的歷史背景是什麼樣的?

唐太宗即位後,因親眼目睹大隋的興亡,農民戰爭瓦解隋朝的過程,認識到了農民階級對君主專制統治穩定的重要性,所以常用隋煬帝作爲反面教材,來警誡自己及下屬。吸取隋亡教訓,糾正前朝之弊端,調整統治政策,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以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恢復經濟。

唐太宗留心吏治,選賢任能,從諫如流。他唯纔是舉,不計出身,不問恩怨。在文臣武將之中,魏徵當過道士,原系太子李建成舊臣,曾議請謀殺太宗;尉遲恭做過鐵匠,又是降將,但都受到重用。太宗鼓勵臣下直諫,魏徵前後諫事二百餘件,直陳其過,太宗多克己接納,或擇善而從。魏徵死後,太宗傷心地說:“夫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魏徵逝,朕亡一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