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歷史上蜀漢會稱爲三國中最先覆滅的國家,是因爲i什麼?

歷史上蜀漢會稱爲三國中最先覆滅的國家,是因爲i什麼?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9.0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樂不思蜀這個成語,可謂是人盡皆知。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人們被諸葛亮的智慧所吸引,說他是智慧的形象代言人。巧借東風、草船借箭.....加上民間盛傳,諸葛亮是神仙人物投胎轉世,可以呼風喚雨,無所不能。

所以,民間的老百姓更加地尊崇諸葛亮,北方的百姓因諸葛亮這個人物也對遙遠西南邊陲的蜀國,又多了幾分好感與神祕之感。

歷史上蜀漢會稱爲三國中最先覆滅的國家,是因爲i什麼?

諸葛亮憑藉自己的經驗與知識儲備,幾次精準地預測出戰場的天氣預報,令當時的老百姓深深地折服,一幕幕,一篇篇堪稱經典的行動,在封建迷信盛行的時期,可是爲諸葛亮增加了無數神祕與色彩。

劉備大限之際,將蜀國託付給他,但是爲啥諸葛亮接手蜀國短短十幾年的時間,社會、經濟、民生各領域,塌方式崩潰,成爲首個被滅掉的國家呢?

一、不培養接班人,獨攬軍事指揮權

他在培養人才不講可持續性,在行動方針上大搞一言堂,只要是自己決定的就不允許有質疑的聲音。

公元228年,蜀國痛失一員大將馬謖,馬謖臨陣變更計劃,不聽從原指揮,私自行動,致使街亭失守,這導致了蜀國上下一片譁然,軍心動盪,江山不穩,一時間蜀國上下一片哀嚎,用風聲鶴唳來形容當時的蜀國氣氛,可謂是一點都不誇張,一點都不言過其實。

街亭是蜀國重要的軍事要塞,街亭的得失,關乎蜀國的存亡。

當時街亭失守,整個蜀國就處在危險中,爲了穩住自己在朝野上的基本盤,爲了穩住自己的自持率,及時的轉移國內危機,諸葛亮不惜送掉馬謖的性命。

已經經營蜀國多年的諸葛亮,實際把控蜀國多年的諸葛亮,爲了不影響自己可以繼續連任蜀國軍隊一把手的交椅,諸葛亮毅然決然地捨車保帥,用馬謖的頭來換取民心與一個大公無私的聲譽形象。與此同時,諸葛亮降低了自己當年的俸祿與幾個虛職,以此更是賺取了一把民心。

所謂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從另一方面來看,不過是再次印證了諸葛亮在選人、用人方面的重大漏洞與失誤。世人都知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諸葛亮卻在任命急先鋒部隊失誤後,輕描淡寫地就將自己的失誤,堂堂正正地一筆帶過,不得不說,他也是“甩了一手好鍋”。

歷史上蜀漢會稱爲三國中最先覆滅的國家,是因爲i什麼? 第2張

人們常說,一將功成萬骨枯,其實即便是將軍軍事行動失敗,名利不成,同樣是萬古枯,甚至是死的更多,更加的慘烈,這些在諸葛亮後期的軍事指揮中都可以加以印證。

諸葛亮進行決策的時候,基本上是利用自己的智慧與感覺,進行研判與拍板,其他的謀臣、將領根本就沒有機會參與討論,他們甚至沒有資格質疑諸葛亮,不然就會受到打壓與排擠。

久而久之,將領們不得不對諸葛亮唯命是從,不敢也不可能有二心,長此以往也就不得不使得蜀國的謀士集團,正正好地進入了智謀上的單極世界,也使得所謂的頭腦風暴不可能實現啊,這對蜀漢指揮政權的發展是極爲不利的,也使得謀士集團爲了自保,不敢有出頭的,更不敢有露臉的。

二、性格過於極端,做事過於謹慎

單就在用人方面來說,諸葛亮有些優柔寡斷,矯枉過正,過於謹慎,甚至說是碎氣。

他就從不肯放手讓他人做事,讓手下人去獨立的做事情,唯恐別人做不好,別人做的事情,總是幹不到他心窩子裏去,用現代的話來說,他就是有點強迫症。

傳說在蜀國大營裏,打二十軍棍以上的刑法,諸葛亮都要親自去盯着,一時興起的時候,他甚至自己親自上去打。

諸葛亮認爲既然接受了先帝的託孤,就不該有絲毫地懈怠,所以要事必躬親,任何事情他都要做到面面俱到,在自己可行的領域內,不容許自己有任何的忽略與大意。

三、猜疑之心過重,不願意相信別人

諸葛亮性格多疑。民間百姓都懂得“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是,做爲一國實權者的諸葛亮,就是不信別人,對他人的能力總是持懷疑的態度。

歷史上蜀漢會稱爲三國中最先覆滅的國家,是因爲i什麼? 第3張

這也使得諸葛亮的手下,也就是滿堂的文臣謀士得不到發掘與鍛鍊,才華更是得不到施展。一日兩日不顯眼,但是久而久之,即便你是人才,在溫水煮青蛙中也變成了庸才與附庸。

蜀國謀士集團內部不暢通的晉升機制,在蜀國狠狠地封死了下層謀士合理有序地上升渠道甚至說是爬升渠道,下層有志之士難以打破上升道路上的天花板。他們有體制機制上的攔路虎。

無數的優質青年,無數的有志謀士,就這樣,眼睜睜地被諸葛亮固化老套的管理的管理模式所毀掉。劉備在的時候,可以說各方面都在極力效仿自己的先人,效仿文景之治,當然也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經濟上,蜀國上下齊心,休養生息。政治上,朝廷上下一片欣欣向榮的樣子。民生上,一片風清氣正,活力滿滿。

劉備死後,諸葛亮不培養新人,經濟上民生凋敝,政治上大搞一言堂,到了關鍵的軍事上,他更是窮兵黷武,像是殺紅了眼,七次出征魏國。西南地區的巍巍蜀漢政權,被世人譽爲天府上國的蜀國,就是這樣讓諸葛亮掏空了家底,走向了衰落。

諸葛亮死後,蜀之能征善戰的大將都已亡故,蜀國已經走向了下坡路,諸葛亮的接班人姜維,不得不背了諸葛亮的“大坑鍋”。

地區的發展和組織的壯大,需要班集體成員的共同參與,共謀發展,不然就會不自覺地走向了領導機制上的“霸權主義”和決策上的“一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