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上庸對三國有什麼戰略意義?這個地方是怎麼落入曹魏的?

上庸對三國有什麼戰略意義?這個地方是怎麼落入曹魏的?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上庸號稱金城千里,爲何在諸葛亮執政後,蜀漢政權對它不再攻取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上庸是劉封的滑鐵盧。這個位於三國的交界處的邊城,在漢中之戰後,被劉備指派的劉封奪取。當時劉封手下還有孟達、申耽、申儀等部兵馬,實力相當雄厚。但是好景不長,隨着關羽敗亡,孟達也投降了曹魏。劉封被孟達引來的曹軍打敗,逃回成都被劉備賜死,上庸又落入了曹魏之手。不過從此之後,蜀漢再也沒有奪取上庸,這是因爲什麼呢?

上庸對三國有什麼戰略意義?這個地方是怎麼落入曹魏的?

一、上庸的戰略意義。

上庸原本並不在三國的交界之處,它原來只和蜀、魏交界,直到荊州落入東吳之手後,上庸才成爲了三國的交界地帶。上庸四面羣山環抱,中間一條沔水穿過,易守難攻。當年孟達佔領上庸的時候,曾經評價上庸是“金城千里”。

上庸的戰略意義,主要體現在它的地理位置上。流經上庸的沔水注入漢江,通過襄樊進入長江。如果從上庸出發,順流而下,會很快來到襄樊地區。這將會對曹魏防禦江南的重要據點襄樊造成巨大的威脅。因此,上庸的得失,直接影響到曹魏襄樊防線的穩定性。

在劉備、諸葛亮的《隆中對》中,對最後階段的戰略計劃是兵分兩路北伐。但是荊州和漢中的兩路蜀軍相距千里,如何協調配合就成爲了重中之重。上庸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正可以承擔這一重任。它既能夠溝通兩路大軍的聯繫,又可以主動出擊,策應兩路人馬的進攻。

在關羽的襄樊之戰中,上庸的重要性顯示得淋漓盡致。如果關羽能夠拿下襄樊,他就可以通過漢水與上庸聯繫。這樣一來,關羽不但有了被漢水和長江環繞的五百里戰略縱深,還多了一條漢水交通線與蜀中相連。關羽鎮守的荊州將會立於不敗之地,再也不必擔心曹魏和東吳的進攻了。

上庸對三國有什麼戰略意義?這個地方是怎麼落入曹魏的? 第2張

在當時,劉封在上庸有上萬的軍隊。關羽由於兵力不足,多次向劉封寫信,要求他率軍前來增援。但是劉封不顧大局,以上庸剛剛打下,不可動搖的理由拒絕了關羽的要求。如果劉封清楚自己的戰略任務,出兵相助關羽,關羽也不會那麼容易就被打敗。

如果那樣,就算關羽後方被襲,前線被徐晃擊退,他依然可以利用自己的優勢水軍,利用漢水撤往上庸。這樣關羽和他手下的這支精銳軍隊也不會輕易損失。正是因爲劉封的漠不關心,使得關羽遭到了滅亡的命運。戰後劉備追究責任,以此爲由逼迫劉封自殺。劉封的死雖然有幾分冤枉,但是他不顧大局坐視關羽敗亡也屬於罪無可赦。

二、上庸的地理特點。

上庸的地理特徵也很有特點,那就是這個地方羣山環抱,使得敵人想要從陸路進攻要突破無數的險峻山隘。但是在上庸境內,還有一條沔水從中間穿過。如果利用水路交通,會讓軍事行動事半功倍。並且漢中是沔水的上游,從漢中進攻上庸要比從上庸進攻漢中容易得多。

這一點在現實的軍事行動中得到了驗證。在漢中之戰後,劉備派孟達奪取房陵後,又派他去奪取上庸。正是怕陸路進攻困難,劉備又派劉封從漢中出發,從水路到達上庸,統一指揮孟達。結果蜀軍行動十分順利,劉封、孟達迅速奪取了上庸。

而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後,曹魏對蜀漢進行了報復性進攻。駐守上庸的司馬懿率軍向漢中發動了進攻。在這一次進攻中,由於逆流而上,司馬懿的軍隊遭遇了很多困難,行動十分遲緩。在行動中,司馬懿的軍隊又遭遇了惡劣的天氣,暴雨連綿,山洪暴發。在遭到很大損失後,曹魏被迫下令撤軍,司馬懿的軍事行動以失敗告終。

正是因爲上庸的地理特點,在曹魏佔領這個地區後,很少以這個地區爲出發地,去進攻漢中。曹魏將這個地區變成了掩護襄樊地區的屏障,防止蜀軍以漢水爲後勤線,出兵襄樊地區。有了上庸地區的掩護,曹魏的襄樊據點免除了後顧之憂。

三、蜀漢不奪取上庸的原因。

我們從上庸的地理特點,可以看到蜀漢從漢中出兵,奪取上庸是比較容易的。但是讓我們感到奇怪的是,在蜀漢進行北伐的時候,卻沒有對上庸發動過攻擊。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首先,蜀漢失去荊州的同時,上庸也失去了它的戰略意義。上庸對於蜀漢的意義,就是在完成《隆中對》計劃的時候,溝通漢中與荊州的聯繫,策應襄樊地區的進攻。但是隨着荊州之戰的失敗,整個荊州都丟失了。襄樊地區成爲了曹魏和東吳交界的地區,如果蜀軍從上庸出兵攻打襄樊,根本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希望。

這樣,即便是上庸掌握在蜀漢的手中,也不會發揮什麼用處。上庸對蜀漢而言,已經成爲了雞肋,幾乎沒有用處。佔領上庸地區,還要將本來就不足的蜀軍兵力分散在無用之地來防守。這樣,佔領上庸弊大於利,蜀漢自然不會去佔領它了。

其次,上庸的丟失對蜀漢沒有威脅。由於上庸的地理特點,上庸只適合蜀漢從漢中進攻,並不適合曹魏以此出發,進攻漢中。因爲司馬懿那次失敗的進攻,使得曹魏打消了從上庸進攻蜀漢的念頭。因此,上庸控制在曹魏的手中,對蜀漢沒有多大的威脅,蜀漢可以對之置之不理。

上庸對三國有什麼戰略意義?這個地方是怎麼落入曹魏的? 第3張

第三,蜀漢上下沒有把上庸作爲目標。自諸葛亮時開始,蜀漢將北伐的方向定在關中平原。諸葛亮五次北伐,都是翻越秦嶺,進出秦川,而從來沒有把進攻方向定在上庸。這裏的原因,當然是因爲從上庸出兵,只能順流而下進攻襄樊。如果在這個方向發起進攻,不但要遭到曹魏的抵抗,還會刺激東吳的神經。

東吳把長江上游地區作爲保證自己安全的必爭之地。爲了奪取荊州,他們不惜破壞同盟,攻打關羽。雖然兩國後來重新結盟,但是雙方互不信任,在峽口地區都佈置了大批軍隊。如果蜀軍進出襄樊之地,很可能會造成蜀吳之間的衝突。這樣,蜀漢北伐成功的希望就更加渺茫了。

因此,在諸葛亮時期,他在聯絡上庸的孟達時,對他根本沒有抱多少希望,而是對他進行單純的利用。諸葛亮爲了配合自己北伐,特意按照自己出師的時間,對孟達使用了反間計,來逼反他。只是諸葛亮沒有對司馬懿的性格過多瞭解,使得司馬懿很快平息了孟達的叛亂,沒有起到最佳的效果。不過即便如此,能夠將司馬懿這支人馬牽制在上庸,也達到了諸葛亮一部分目標。

在蔣琬執政時期,蔣琬認爲諸葛亮多次北伐都沒有達到目的,主要是因爲地形不利,不能奪取敵人的土地,於是蔣琬將目光投向了上庸。蔣琬大肆造船,企圖從水路進軍,一舉拿下上庸。這樣蔣琬在他的任內,至少佔領了敵國的領土,也算是無愧於國了。

但是蔣琬的計劃遭到了大多數蜀漢人員的反對。這是因爲諸葛亮本來就制訂了休養生息的政策,爲了沒有什麼價值的上庸動用武力,既破壞了諸葛亮的政策,又得不償失。於是大家以上庸進易退難,如果戰事不利,很難撤回爲理由,對蔣琬的方案表示質疑。蔣琬此時身體有病,再加上大家的反對,於是取消了對上庸進攻的決定。

等到姜維繼續發動北伐的時候,他制訂了自己的作戰方案。那就是利用自己對關隴地區的熟悉,出兵切斷敵軍的聯繫,吞併關隴地區。然後收編關隴地區的少數民族騎兵,對曹魏發動規模更大的進攻。於是,上庸便從姜維的進攻目標中抹去了。直至蜀漢滅亡,上庸一直置身於戰爭之外,沒有人對它表示關心了。

結語:

上庸位於魏蜀吳之間,本應該是兵家必爭之地。但是因爲它獨特的地理特點,變成了三家的雞肋,沒有人去關注它。這是因爲上庸羣山環抱,陸路交通困難,但是有沔水從中流過,水路交通發達。這使得位於沔水上游的漢中擁有先機之利,能夠比較容易地奪取上庸,而從上庸進攻漢中則困難重重。

不過上庸對於蜀漢而言,唯一的戰略意義就是策應荊州北伐,奪取襄樊。當荊州之戰失敗,荊州丟失之後,蜀漢已經喪失了從荊州北伐的形勢,上庸自此失去了它的戰略意義。而上庸在曹魏手中,對蜀漢也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威脅。所以蜀漢不再把上庸作爲自己的目標,聽任它留在了曹魏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