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水法冶金的起源於哪裏?膽銅法是什麼?

水法冶金的起源於哪裏?膽銅法是什麼?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水法冶金的起源於哪裏?膽銅法是什麼?其實這一技術最早在我國出現,在世界冶金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據沈括《夢溪筆談》記載,信州鉛山縣有苦泉(硫酸銅溶液)、流而成澗。舀取泉水煎熬,就能得到膽礬(硫酸銅),熬製膽礬就能生成銅,熬膽礬的鐵鍋,日子久了也會變成銅。

沈括的這段記錄,即溼法鍊銅,利用化學置換反應的方式提煉金屬。

中國早在漢代時期就已經認識到膽礬水與鐵之間的化學反應,淮南王劉安撰寫的《淮南萬畢術》中就有“白青得鐵,即化爲銅”的記載。

燕羽在1957年撰寫了《宋代膽銅的生產》一文,對宋代膽銅法生產及其起源進行了探討。他指出:“石膽即膽礬的能夠化鐵爲銅的金屬置換作用現象,遠在秦漢間就已知道”。

水法冶金的起源於哪裏?膽銅法是什麼?

“膽水‘浸銅法’的發明,至少當開始在唐末和五代初。五代初年軒轅述著作的《寶藏論》(注:《寶藏論》的作者,除記有軒轅述外,《宋史》卷二○五《藝文志》載有:“青霞子《寶藏論》一卷。”此書已不存於世。另外,《叢書集成初編》還收有唐朝僧人釋僧肇寫的《寶藏論》,是一部不同內容的書。)稱‘以苦膽水’浸熬而成的銅爲‘鐵銅’,並列爲當時流行的十種銅的一種”。

燕羽引述的《寶藏論》一書,已不存於世,其中關於十種銅的記載,存留於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卷八《赤銅》條中。

事實上,直到北宋前期,對膽水浸鐵成銅這一現象的認識仍僅僅限於極少數人,他們只能在民間極小範圍內採取私下生產的方式付諸實踐。從遺留下的史籍記載看,這種實踐活動多出自信州鉛山縣一地。

由於當時池、饒、江三州的銅錢監正缺少鑄錢的銅原料,在三司的請求下,朝廷派遣錢遜與江南東路轉運使進行試驗,以期解決銅料供應問題(卷一二○景祐四年九月丙寅),但這次試驗結果如何,卻無明文記載。

再往後就是宋哲宗元祐時期沈括寫就的《夢溪筆談》中提到的:“信州鉛山縣有苦泉,流以爲澗,挹其水熬之,則成膽礬,烹膽礬則成銅,熬膽礬鐵釜久之亦化爲銅。水能爲銅,物之變化,固不可測”(卷二五《雜誌二》)。

關於這段文字記載是否爲沈括親身考察的記錄,郭正誼在《水法鍊銅史料溯源》一文中進行了考證。他認爲不是沈括親眼所見,而應該是沈括的讀書筆記,錄自中唐時期成書的《丹房鏡源》。

這條記載雖然說明中唐時期在生產膽礬的過程中已獲知了鐵經過與膽礬接觸後可以置換出銅,但是沈括引錄這段話時並沒有加入任何新的內容,這種情況恰恰說明,直到宋哲宗初期,官府尚未推行膽銅法生產,信州一地公開從事的只是膽礬的生產而已。

但直到宋哲宗紹聖五年(1098年),張潛主動將《浸銅要略》獻給朝廷,在北宋政府的大力提倡下,膽銅法生產才被迅速推廣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