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明朝爲什麼不能在西域開都護府?

明朝爲什麼不能在西域開都護府?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4.6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爲什麼不能在西域開都護府?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西域地方廣大,拋開其他地方不說,僅天山山脈,東西綿延近兩千裏,南北也有數百里,山勢雄偉,原始森林遮天蔽日。羣山之巔上的冰峯雪嶺如白玉屏風般橫聳天際,每到春暖之時山雪融化,滔滔洪流,騰奔瀉下,灌溉大小綠洲。

西域僅天山山脈便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如今以天山南北爲主的我國新疆人口有兩千多萬,以蒙古高原爲主的蒙古國人口僅三百多萬,最主要是自然環境決定的。

漢武帝時期,西域分三十六國。李廣利第二次出征大宛國,屠輪臺、誅大宛、滅鬱成,揚大漢天威於蔥嶺(帕米爾高原)內外,西域震懼。後來漢朝設置西域都護府,正式將西域諸國納入管轄範圍。

到唐朝時期,設安西都護府,統轄安西四鎮,維護唐朝在西域的主權。

到了明朝時期,西域卻在版圖之外,對於這個以驅逐胡虜起家,初期戰鬥力堪比漢唐的朝代而言,爲什麼自始至終都無法將西域收入囊中呢?

我們首先要回溯到太祖朱元璋驅逐北元的時代,看看當時的歷史背景是什麼樣子。不可否認,明朝確實恢復了對華夏大地的控制,但作爲對手的蒙古帝國並未被完全消滅,不管是北元殘餘勢力,還是元朝的同宗汗國都依舊保持着強大的軍事實力。

明朝爲什麼不能在西域開都護府?

公元1368年,明軍攻克大都,元順帝倉皇北逃,至此中國北方置於明朝控制之下。此後朱元璋兵分三路向西進攻,經過幾次大戰之後基本控制關隴和河西地區,明軍儘管取得軍事上的勝利,但要長久站穩腳跟依然任重而道遠。由於河西走廊已是遊牧與農耕混雜之地,農耕人口在當地的比例並不比遊牧的蒙古人佔優勢,明朝通常是將投降的蒙古部落改編爲“衛所”加以統治。

大家應該會對“兀良哈三衛”有些印象,這三個衛所便是受明廷指派鎮守東北的蒙古部落。同樣在西北方向,大明也安排了七個這樣的衛所,分別是安定衛、阿端衛、曲先衛、罕東衛、沙州衛、赤斤蒙古衛和哈密衛。這七個衛所的首領無一例外都是蒙古貴族,大明顯然也不指望他們能夠爲朝廷開疆拓土,能夠保持對明廷的忠誠,並守住自己轄區就已是萬幸。

正德四年,兵部評價“關西七衛”的作用時曾如是說過,“我國建哈密、赤斤、罕東諸衛,授官賜敕,犬牙相制,不惟斷匈奴右臂,亦以壯西土藩籬”。也就是說明朝的政策是仿效漢武帝經略西域,通過關西七衛截斷蒙古和西域的聯繫,僅此而已。

不過這樣的戰略需要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中原王朝必須保持足夠強大的軍事實力。與“強漢”相比,明朝對疆域的控制能力只是比北宋大一些,基本侷限在後來“漢地十八省”的範圍之內。終明一朝,除了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能夠對外用兵之外,其餘時期基本就是一個守字。而且即便是朱元璋和朱棣的主動出擊,也多是向正北方向削弱北元殘餘勢力,至於西北則根本無心也無力顧及。

在明朝建立之前,西域就是蒙古四大汗國之一察哈臺汗國主要區域,後來吐魯番汗國基本繼承了察哈臺汗國的軍事力量。從“關西七衛”的分佈來看,即便是最靠西的哈密衛也只是處在如今的新疆東部,剩餘六個衛所不是在青海,就是在甘肅,也實在無力對西域產生軍事影響。況且“強賓不壓主”,擁有距離優勢的吐魯番汗國對“關西七衛”的軍事壓力從未有過半刻停歇,也正因爲如此,到嘉靖三年的時候,關西七衛全部撤回嘉峪關以東,明朝對西域的經略宣告破產。

總的來說,明朝對西域的經營是趨於保守的,根源則是因爲“有心無力”。從後來的歷史發展來看,明朝正北方向的敵人始終是心腹之患,即便統一的蒙古帝國已經不復存在,但分裂出的韃靼和瓦剌依舊讓明朝傷透了腦筋。

明帝國的軍事重心長期佈置在大同、宣府一帶,即便最好的時期也只是對蒙古諸部拉攏一派、打擊一派,至於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則要等到清朝時期。對於正北方向近處的敵人都要窮盡明朝276年來對付,大明何來餘力經營西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