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東漢末年的大司馬,最終結局如何?

東漢末年的大司馬,最終結局如何?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漢末年的大司馬,最終結局如何?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大司馬和大將軍一樣,都是地位顯赫的武將官職。《周禮》以大司馬爲夏官之長。韋昭《辨釋名》曰: “大司馬,馬,武也,大總武事也。大司馬掌軍,古者兵車一車四馬,故以馬名官。訓馬爲武者,取其速行也。” 如黃帝時期的大司馬容光,西周大司馬姜子牙(呂尚、姜尚),齊國大司馬田穰苴(司馬穰苴)。

東漢末年的大司馬,最終結局如何?

西漢武帝劉徹於建元二年(前139年)罷太尉,元狩四年(前119年)始置大司馬,以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功多,特加號大司馬,以冠將軍之號。因此,在漢朝歷史上,大司馬可以說是武將之首了。而就筆者今天要說的劉虞,則是東漢末年的一位大司馬。因爲當時東漢朝廷已經失去了對天下的掌控,所以,劉虞的大司馬一職,並不能執掌天下兵馬。不過,劉虞作爲割據幽州的諸侯,在東漢末年還是頗有存在感的。並且,和劉備、劉璋、劉表等人一樣,劉虞也是漢室後裔。

首先,劉虞(?-193年),字伯安,東海郡郯縣(今山東省郯城縣)人。東漢宗室大臣、諸侯,東海恭王劉強之後,丹陽太守劉舒之子。劉虞的祖父劉嘉曾任光祿勳,父親劉舒曾任丹陽太守,劉虞通曉《五經》,最初獲舉孝廉,擔任曹吏,因能履行職務而獲升爲郡吏,後因成績出色遷爲幽州刺史,劉虞任幽州刺史期間,在鮮卑、烏桓、夫餘、濊貊等外族間有崇高威望,隨時朝貢,不敢侵擾,百姓傳唱歌謠讚頌劉虞的功德。不過,非常可惜的是,很可能牽涉到朝廷內部的權力爭奪,劉虞一度被罷免了幽州刺史的職務。

對此,在筆者看來,同樣是漢室後裔,劉虞的起點,顯然要高出劉備一大截。對於劉備來說,出生之後就已經是家道中落了。因此,劉備在東漢末年可謂顛沛流離,沒有自己的立足之地。而就劉虞來說,雖然一度丟掉了官職。但是,等到黃巾起義爆發後,朝廷繼續重用了劉虞。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黃巾軍攻破冀州諸郡。此後,朝廷任命劉虞爲甘陵國相,前去安撫災荒後的百姓,不久升爲宗正。

中平四年(187年),前中山國相張純、前太山太守張舉與烏桓連盟,發動叛亂,進攻到薊下,燒燬城郭,虜略百姓,殺護烏桓校尉箕稠、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終等,部隊達到十餘萬。面對這一叛亂,東漢王朝自然想到了之前的幽州刺史劉虞。中平五年(188年),朝廷因爲劉虞在幽州的威望很高,任命他爲幽州牧。

在東漢末年,刺史和州牧之間,還是存在一定的區別。一般情況下,州牧可以執掌兵權,這是因爲東漢末年,各地的叛亂風起雲涌,朝廷不得不讓州牧和太守執掌兵馬,以此儘快平定叛亂。獲得東漢朝廷的冊封后,劉虞到達薊城,精簡了大軍,廣泛佈施恩惠,派遣使者告峭王等人朝廷將寬大處理,可以免除他們犯下的罪責,又懸賞通緝張舉、張純二人。二人逃到塞外,其餘的也都投降或逃跑了。到了中平六年(189年)三月,張純被手下王政殺死,首級被送到劉虞那裏。因此,非常明顯的是,幽州牧劉虞恩威並重,很快就平定了幽州一帶的叛亂。對此,漢靈帝劉宏派使者升劉虞爲太尉,封容丘侯。

《後漢書·卷七十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中記載:及董卓秉政,遣使者授虞大司馬,進封襄賁侯。

永漢元年(189年),董卓篡奪東漢朝廷的大權,爲了拉攏劉虞這樣的一方諸侯,董卓派使者授予劉虞大司馬,進封襄賁侯。前面已經說過,此時的東漢朝廷,已經無法號令天下了。所以,儘管劉虞成爲大司馬,卻無法真正擁有大司馬的權力。比如在曹魏建立後,曹真、曹休作爲魏國的大司馬,就直接掌握了兵權。但是,就大司馬劉虞來說,依然只是幽州的一方諸侯。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拜劉虞爲太傅,召他入朝任職。但因道路阻塞,冊封的命令竟不能夠到達。初平二年(191年),曹操、袁紹、袁術等諸侯討伐董卓,最終以失敗而告終。在此基礎上,冀州刺史韓馥、勃海太守袁紹以及山東諸將商議,由於漢獻帝劉協年幼且被董卓控制,想立漢室宗親的劉虞爲新皇帝,劉虞堅決不肯;於是韓馥等人又請劉虞領尚書事,以便按照制度對衆人封官,劉虞再次拒絕。

對此,在筆者看來,就忠於漢室的劉虞,顯然不能答應袁紹等人的建議,也即這無疑僭越的行爲。雖然漢室衰微,不過,一旦有諸侯僭越稱帝,無疑會遭到天下羣雄的討伐,乃至於成爲衆矢之的。況且,袁紹這麼做,或許是想挾持劉虞,以號令天下。對此,劉虞自然不願意助紂爲虐。

在董卓被呂布除掉後,被劫至長安的漢獻帝想要東歸,當時劉虞的兒子劉和在皇帝身邊作侍中,於是皇帝派他偷偷地潛出武關,去找劉虞讓他帶兵來救。劉和途徑南陽,被別有用心的袁術扣留,派遣別的使者去找劉虞,說要一起派兵西進去接漢獻帝。劉虞於是派遣數千騎兵到袁術那,而袁術竟自己留下不予派遣。對此,在筆者看來,劉虞心懷漢室,可是,在東漢末年,更多的還是袁術這樣野心勃勃的諸侯。從這一角度來看,大司馬劉虞的悲劇結局,自然也就不難理解了。

東漢末年的大司馬,最終結局如何? 第2張

最後,劉虞擔任幽州牧的時候,同樣出自幽州的公孫瓚,自然是前者的部下。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公孫瓚奉命征討烏桓時,受劉虞的節度。公孫瓚只注重自己的部隊強大,放任部曲侵擾百姓,而劉虞注重仁政,很關愛百姓,於是與公孫瓚之間逐漸出現了矛盾。初平四年(193年),劉虞自己糾合十萬人進攻公孫瓚。臨行前,從事程緒勸阻,被劉虞斬首。劉虞告訴士兵:“不要多傷人,只殺公孫瓚一個就行了。”

在這場幽州內部的衝突中,雖然劉虞一方兵馬衆多。不過,劉虞的士兵不擅於作戰,又愛惜百姓的房屋,下令不許焚燒城池,一時間竟攻不下來。一定程度上,這應該就是慈不掌兵的最好例子了。面對仁慈的劉虞,公孫瓚於是召集精銳勇士數百人,順風縱火,趁勢突襲。劉虞遂大敗,向北逃至居庸縣。公孫瓚追擊,三日城陷,抓住了劉虞,仍讓他作傀儡管理幽州事務。東漢末年,曹操挾持漢獻帝,以此號令天下,而在之前,公孫瓚則挾持劉虞,以此佔據幽州。

不久之後,因爲公孫瓚成功佔據了幽州,所以,劉虞自然失去了利用價值。於是,公孫瓚派人斬殺了劉虞。劉虞在幽州很得人心,他死後,幽州及流亡至此的百姓都痛哭流涕。劉虞死後,其舊部鮮于輔、齊周、鮮于銀推舉閻柔爲烏桓司馬,與公孫瓚部將鄒丹戰於潞河之北,斬殺鄒丹等四千餘人。總的來說,在東漢末年的各個諸侯中,劉虞仁義寬厚,而且忠於漢室。不過,這樣的性格特點顯然不適合當時的時代背景,這促使劉虞最終丟掉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