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戰國時期的閼與之戰是怎麼回事?最後的結果如何?

戰國時期的閼與之戰是怎麼回事?最後的結果如何?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戰國時期,秦國攻打趙國,包圍趙國重鎮閼與,接下來小編帶你詳細瞭解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國力日盛,尤其是五國伐齊之後,與秦國東西爭霸的齊國就此衰落,秦國已經漸成獨霸之勢。而趙國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軍事實力大爲增強。作爲戰國中後期的兩大強國,秦趙之間明爭暗鬥不斷,最終於周赧王四十六年(269年)爆發了一場足以影響兩國未來走向的戰爭,而秦國則在此戰遭受了商鞅變法以來的最大敗績。

戰爭背景:戰國中後期兩大諸侯不可避免的對決

自戰國以來,先有魏國獨霸,後有齊秦爭霸,再加上雄霸於南方的楚國,各諸侯國可以說是你方唱罷我登場。

然而,隨着時間來到戰國中後期,魏、齊、楚三國作爲東方六國中的傳統強國,魏國早已不復往日榮光,齊國在五國伐齊後元氣大傷,楚國則在鄢郢之戰後實力大損,眼看山東六國已經無法抵禦秦國東出的步伐,趙國卻恰在此時崛起。

在趙武靈王的主持下,趙國進行了一次深徹的軍事改革,不僅率先建立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更使得趙國軍事實力得到了全方位提升。強大後的趙國,內有肥義、樓緩、藺相如、虞卿、趙勝、趙奢、廉頗、李牧等名相良將,外則西破林胡、樓煩、北滅中山,拓地千餘里。再加上趙國民風彪悍,故而胡服騎射之後的趙國崛起速度極快,可以說完全出乎了天下各國的意料。

戰國時期的閼與之戰是怎麼回事?最後的結果如何?

作爲戰國中後期的兩強,自趙國崛起之後,秦趙雙方都將對方視爲最大威脅,明爭暗鬥便從來沒有停止過。先有武靈王使秦,後有完璧歸趙,再有澠池相會等等,這一次次的爾虞我詐、激烈交鋒,其實都是秦趙的一次次試探。

周赧王四十二年(前273年),秦國攻取趙國3城之後,趙惠文王以公子部質於秦,並與秦國簽訂盟約,以焦、魏、牛狐交換被佔三城。然而趙國隨即又反悔,拒不履行。

周赧王四十六年(前269年),秦昭襄王以趙國不履行協議爲由,派中更胡陽率大軍攻取趙國閼與。趙惠文王則連忙召集名將廉頗、樂乘等人商議對策,兩人認爲閼與距離邯鄲甚遠,道路不便,難以救援。而趙奢卻認爲兩軍相逢勇者勝,趙王於是派趙奢率軍前去救援。

戰爭經過:趙奢巧用反間計,神兵天降破秦軍

秦軍出兵之前,爲了牽制可能出現的趙國援軍,於是兵分兩路,主力直取閼與(今山西和順),而另一路則前出至武安(今河北武安西南)以西,卡在了邯鄲與閼與之間。

趙奢率兵西出邯鄲三十里,首先遭遇的便是武安以西的秦軍,聞聽“秦軍鼓譟勒兵,武安屋瓦盡振”,斷定秦軍軍威正盛。爲了隱蔽作戰意圖,趙奢率軍就地駐紮、建立營壘,與武安秦軍對峙,並對全軍下令“有以軍事諫者死”。有人建議應該出兵救援武安,趙奢果然將其立斬,於是再也沒有人敢多說一句話。

秦軍原本的目的是引誘趙軍救援武安,從而將趙軍牢牢的拖在武安城下,誰知趙奢並不上當,雖說沒有繞過武安救援閼與,卻也並不與武安的秦軍交戰,反而原地堅守長達二十八天,就此與秦軍遙遙對峙。

秦軍主將搞不清楚趙奢的意圖,於是派遣探子祕密潛入趙營探聽虛實,屬下報於趙奢,趙奢卻下令任由對方行動,用來麻痹秦軍。探子將情況回報胡陽之後,胡陽大笑道,“夫去國三十里而軍不行,乃增壘,閼與非趙地也”,逐放鬆了對趙國援軍的戒備,開始全力進攻閼與。

趙奢成功使用反間計,麻痹了秦軍,而他則率領全軍偃旗息鼓,繞過武安秦軍,率領趙軍疾馳兩天一夜,突然出現在了距離閼與50裏的地方築壘設營。

而被拋在武安的秦軍直到趙奢離去才反應過來,但卻已經來不及了。這支本用來牽制趙軍的秦軍,如今反而被趙軍所牽制,武安距離趙國都城太近,城中又有廉頗、樂乘等名將,如今是進也不是,退也不是。

戰國時期的閼與之戰是怎麼回事?最後的結果如何? 第2張

在趙奢趕到之時,秦軍尚未攻克閼與,又突然聽聞趙軍援兵到來,無奈之下只得倉促分兵迎擊。

趙軍一位熟悉當地地勢的百夫長許歷覲見趙奢說,“先據北山上者勝,後至者敗”。趙奢採納了許歷的主張,立刻派出萬餘趙軍,搶佔了北山的制高點。

隨後趕來的秦軍見北山被佔,逐與趙軍展開爭奪,然而由於山高難攻,秦軍擁擠于山下,久攻不下。而趙軍則利用有利地勢,居高臨下的俯擊秦軍,同時趙軍主力則從外圍包圍秦軍,導致秦軍立即陷入戰略被動之中。在趙軍的攻擊下,秦軍大敗、四散潰逃,閼與之圍隨之而解。

閼與之戰可以說是趙國崛起之後,秦趙之間的第一次正面對決,結果秦軍遭遇了商鞅變法以來的最大慘敗。作爲此戰的最大功臣,趙奢被加封爲了馬服君,而許歷也被封爲了國尉。

此戰過後,秦國再也不敢對趙國輕舉妄動。而取勝之後的趙國,則獲取了極大的信心,至少在軍隊戰鬥力、士氣,還有民心方面,已經不再懼怕秦國,然而這卻給數年後趙國在長平之戰的慘敗,埋下了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