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古代沒有紅綠燈,古人怎麼遵守交通規則呢?

古代沒有紅綠燈,古人怎麼遵守交通規則呢?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3.2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沒有紅綠燈,古人如何遵守交通規則?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如今我們會有人行道、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在古代,道路也是有區分的。當然那時候沒有機動車和非機動車之分,所以區分道路,是按照等級差別劃分的。比如秦漢時期,“馳道”就專供天子出行,即便是太子都不能行於馳道上。

漢朝之後,就有了專門供天子和官員行走的御道。而官員與官員之間在路上相遇,則要遵守本朝的法律規定。比如唐朝的時候,就規定四品以下的官員,如果在路上遇到正一品官員、三師,諸司郎中遇到丞相,就必須要下馬迴避,不然是要挨板子的。

古代沒有紅綠燈,古人怎麼遵守交通規則呢?

另外,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使用交通工具。像是西漢時期,商人是極其沒有地位的,所以漢高祖劉邦規定他們不能乘車、騎馬。魏晉南北朝時,不是官員的人也不能騎馬;唐朝工人、商人、僧人、道士以及賤民皆不準騎馬;元朝娼妓不準乘車馬等等。

到了明清時期,之前的規定相對放鬆了一些,不過封建社會,仍然離不開等級之分。就好比轎子要分官轎和民轎,清朝只有親王、郡王、大學士和尚書可以乘轎,貝勒、貝子或者二品大臣這些,就要等年老的時候,得到皇帝特許才能乘轎。沒有官階和爵位的人,就只能乘民轎,但富商的民轎自然要比普通百姓的好,不過比之官轎就差遠了。

上面我們簡單介紹了,古代一些道路劃分,等級待遇區分等等。可說了這麼多,到底古人是如何遵守交通規則的呢?也就是說,他們在出行的時候,是根據什麼來保持秩序的?其實和現代很像。

在唐朝的《儀制令》中有記載,古人出行是按照12個字來遵守的:“賤避貴,少避長,輕避重,去避來。”筆者簡單給大家解釋一下。

“賤避貴”相信大家都容易理解,就是地位低的要給地位高的人讓路,比如普通老百姓要給達官顯貴讓路,品級低的官員要讓行品級高的官員等;“少避長”也很簡單,就是年少的人要給年長的人讓路;“輕避重”則是輕裝出行,攜帶物品較少的人,要給負重的車馬讓路,就像如今我們小型車要避讓大型貨車一樣;“去避來”就是行人要讓車馬,下坡的要讓上坡的。

古代沒有紅綠燈,古人怎麼遵守交通規則呢? 第2張

相信大家也看出來了,除了“賤避貴”,其餘三點實際都和現代的交通規則有着異曲同工之妙。至於“賤避貴”,這是古代封建思想的着重表現,體現了古人的等級劃分。

到了宋朝,統治者認爲這12字的交通禮制頗爲實用,於是下達命令,將其於全國推行。一時間,到處都張貼了“賤避貴,少避長,輕避重,去避來”的交通禮制告示,如果有違背的人,將會受到法律的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