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周朝時期宋國的實力如何?靠什麼稱霸?

周朝時期宋國的實力如何?靠什麼稱霸?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第三個奴隸制王朝。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這篇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接着往下看吧。

武王伐紂之後,紂王自焚而死,延續六百餘年的商朝滅亡,但商朝滅亡不代表殷人斷絕,實際上鮮爲人知的是,西周初期紂王哥哥還建立一個諸侯國,在數百年之後的春秋爭霸時代,此國還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根據《史記》記載,紂王(帝辛)有一兄一子二個叔叔,兄長是微子啓,兒子是武庚,叔叔是箕子和王子比干。紂王應該還有其他子女兄弟叔叔,可能因爲默默無聞或地位低下,故而史書沒有記載。

紂王荒淫無恥,引得天怒人怨,紂王之叔箕子官居太師,在商周政權交替與歷史大動盪的時代中,因其道之不得行,其志之不得遂,“違衰殷之運,走之朝鮮”,商朝滅亡之後,殷商王族箕子不願臣服於周,於是率領率五千商朝遺民北遷,在朝鮮半島建立政權,史稱箕子朝鮮,其流風遺韻,至今猶存。箕子朝鮮享國1800餘年,西漢初期,燕王盧綰部將衛滿滅掉了箕子朝鮮。

箕子應該是逃亡朝鮮半島,但武庚與微子啓卻是被周武王俘虜了。不過,周武王並未殺死這兩人,而是採取“以殷治殷”策略,將武庚封在商朝故地,管理還很龐大的商朝殘餘勢力,於是商朝遺民大悅,因此可以說這時出現了一個叫“殷國”的諸侯國。與此同時,周武王擔心武庚叛亂,又在“殷國”附近冊封了三個兄弟,建立三個姬姓諸侯國,以監視武庚。但在周武王去世之後,周天子的這三位叔叔聯合武庚發動叛亂,史稱“三監之亂”,後被周公旦平定,武庚被處死,“殷國”滅亡。

周朝時期宋國的實力如何?靠什麼稱霸?

周公旦輔佐周成王平定三監之亂,遵循“興滅繼絕”的傳統,孔子的《論語·堯曰篇》曾記載此一原則叫做“興滅國,繼絕世”,於是在公元前1039年封商紂王的兄長微子啓於商朝的舊都商丘,建立宋國,特准其用天子禮樂奉商朝宗祀。這種優待前朝的政治傳統,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爲“二王三恪制”,宋國地位特殊,被周天子尊爲“三恪”之一。

所謂微子啓,《史記·殷本紀》記載“帝乙長子曰微子啓,啓母賤,不得嗣”,被帝乙封於微地(如今山西潞城),與箕子、比干在殷商末年齊名,並稱“殷末三仁”,一直在朝廷爲官。商朝將亡之時,多次勸諫紂王,最終無奈之下出走。

周武王伐紂時,微子啓持祭器前往軍門,袒身反縛請罪,武王釋之,並復其位,微子啓保住了封地。這一段歷史記載的很有趣,微子啓到底有沒有成爲周軍的內奸,紂王慘敗與微子啓有無內在聯繫,史書上沒有記載,但或許正所謂樹倒猢猻散,商朝大廈將傾,微子啓也在自謀出路。

由於微子啓地位高,又識時務,及時投降了周武王,於是武庚被殺之後,他就成了周公旦“以殷治殷”策略的絕佳人選。

西周之初,冊封了百餘個諸侯國,但諸侯國的國君爵位卻有高有低,根據歷史記載,當時爵位分爲公、侯、伯、子、男五級。周初分封諸侯時,被封公爵的非常稀少,只有宋國(殷人後裔)、虞國、虢國少數幾個,而我們熟知的姜子牙齊國、周公旦魯國都只是侯爵,後來秦莊公才被封爲子爵,楚國也是子爵,吳國被封伯爵,因此周朝封微子啓爲公爵,絕對是非同一般的禮遇。當然,周朝優待微子啓,除了表明政治態度之外,更重要的是安撫商朝遺民。

《漢書·地理志》雲:“宋地,房、心之分野也。今之沛、樑、楚、山陽、濟陰、東平及東郡之須昌、壽張,皆宋分也。”宋國版圖佔據今天的河南東部、江蘇西北部和山東西南部之間,面積約有十萬平方公里,都是膏腴之地,國都商丘。

總的來說,周天子對商朝後裔待遇還不錯,因此從西周到春秋時代,有十二個影響力最大的諸侯國,即魯、齊、晉、秦、楚、宋、衛、陳、蔡、曹、鄭、燕,宋國就是其中之一,還經常干涉鄭國、衛國的內政,是一個比較能折騰的諸侯國。

作爲一個商朝遺民建立的宋國,爲何能在周朝時期稱霸呢?這與歷史上宋襄公有關,如今很多人譏諷宋襄公頑固愚蠢,但實際上宋襄公稱霸靠的就是“仁義”,歷史上得到的評價非常高!

齊桓公是春秋第一霸主,曾將公子昭託付於宋襄公,公子昭在宋國得到禮待,與宋襄公關係很好,於是宋襄公有意扶持他作齊國國君。於是,在齊桓公去世之後,宋襄公通知各諸侯國,要大家發兵一道送公子昭回國接替王位。

周朝時期宋國的實力如何?靠什麼稱霸? 第2張

不過,宋襄公威望不高,只有曹國、衛國、邾國三國助陣。宋襄公帶領四國人馬向齊國進發,齊國大臣見四個國家的兵馬打來,就大開城門,迎接公子昭即位,這就是齊孝公。齊國本是諸侯的盟主國,宋襄公幫助齊孝公登位,就此萌發了取代盟主的雄心。但還是回到原來問題,宋襄公威望不高,響應者極少,於是宋襄公不顧大臣反對,絕對拉攏楚國,借大國的聲威去壓服小國。

公元前639年,宋襄公向楚成王、齊孝公發出邀請,請他們於那年的農曆7月在宋國的盂(今河南睢縣)召開諸侯國會議,討論訂立盟約的事情。

宋襄公赴會之前,兄長目夷勸他多帶一些兵馬,防止楚王不懷好意,但宋襄公卻說:“那怎麼行,我們開會就是爲了不打仗,帶那麼多兵馬乾什麼”。

盟會之間,爲了爭奪盟主之位,宋襄公和楚成王爭論不休,最終被楚成王帶來的將領抓了過去,後經魯國與齊國在一旁勸解,同意楚成王做盟主,才放了宋襄公。

回來之後,宋襄公非常痛恨世仇鄭國,因爲鄭國支持楚成王做盟主,於是宋襄公決定征討鄭國。公元前638年,宋國出兵攻打鄭國,鄭國向楚國求救,楚成王帶兵直攻宋國,雙方爆發了泓水之役。接下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宋襄公堅持春秋時期戰爭原則,不肯半渡而擊、不肯乘人之危,堅持等到楚軍全部過河並整理好隊伍,結果沒想到的是,楚軍不顧當時戰爭規則發動突襲,一舉大敗宋軍,宋襄公中箭逃亡,這就是“宋襄之仁”。

從這一段歷史上看,宋襄公看似並未成爲貨真價實的霸主,但爲何史書上又將宋襄公列爲春秋五霸之一呢?

其實,如今很多觀點批評宋襄公愚蠢、迂腐,但卻看不到他講仁義絕不是“空談仁義”,而是切切實實的行動。

按照周朝禮儀和道德要求,很多地方都極爲講究,即便在軍事戰爭上,比如我們熟知的“五十步笑一百步”,就是隻要敵方逃過50步遠,就不準再追殺了,因此50步是一個安全距離,不需要逃到100步之外。還有春秋前期的諸侯戰鬥,都是要下戰書約定時間地點,雙方帶軍隊雙方列陣完畢,然後堂堂正正對決,類似於“決鬥”這種形式。而絕非春秋末期到戰國時代,爲了勝利雙方無所不用其極。

宋襄公正是遵循周禮,等到楚軍渡河後再展開決鬥,正是宋襄公的老貴族風度,勝之要武,讓中原諸侯心服口服。楚國兩次依靠蠻力欺負禮讓的宋襄公,給中原諸侯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埋下了城濮之戰被晉文公擊敗的伏筆。

周朝時期宋國的實力如何?靠什麼稱霸? 第3張

更爲重要的是,在春秋時期,諸侯爭霸不是要消滅別人,而是要讓諸侯臣服、號令諸侯,由此宋襄公纔會成爲歷史上的春秋五霸之一。而楚成王雖然一度成爲盟主,一度擊敗宋國,但卻不是公認的霸主,直到二十多年之後,楚莊王一改“野蠻”作風才成爲公認的霸主。正因如此,唐朝司馬貞在《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索隱》中評價:“以討伐爲會盟主,政由五伯,【索隱】:伯音霸。五霸者,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也。”

武王滅商,周朝本該是宋國之仇人,春秋亂世到來,宋國正是不擇手段一展身手的大好時機,但有趣的是,宋國幾乎偏偏成了最講“仁義”、最講周禮的國度,先後出了宋襄公、孔子兩個“求仁”之名人,其中《孔子家語》記載“孔子,宋微子之後”,說明儒家至聖孔子是商朝遺民。宋襄公之後,宋國王族後人的孔子極力維護周禮,追求“克己復禮”。

之所以如此,或許與他們商朝遺民的獨特身份有關,當時諸侯特別喜歡地域黑宋國,比如守株待兔就是嘲笑宋國人,就是因爲宋國身份高貴、又佔據膏腴之地卻是“前朝餘孽”,在這種政治氛圍之下,宋國人想要融入諸侯,反而更需要維護周禮、維護貴族禮儀以獲得諸侯認同。但天下大勢已變,周禮已經不符合時代發展,所以宋襄公戰敗,公元前286年宋國被滅,孔子生前備受諸侯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