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在古代封建官僚體系是如何發展又是如何沒落的?

在古代封建官僚體系是如何發展又是如何沒落的?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古代封建官僚體系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封建官僚體系,有一個開創、發展、沒落的過程。從秦始皇到漢高祖漢武帝到曹操曹丕父子,再到三馬食槽司馬炎立晉,從子孫爲黔首到非劉不王無功不得封侯,再到九品中正制,是在一步一步地走下坡路。

絕對公平的“子孫爲黔首”,幫助秦始皇一統六合,首創了真正的封建制度;相對公平的非劉不王無功不侯,雖然導致李廣難封,但也鑄就了“雖遠必誅”的大漢豪情;毫無公平可言的九品中正制,導致“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亡了魏也亂了晉。

咱們今天就分四個階段,來探討一下古代封建官僚制度的濫觴和沒落過程,看看帝王的私心是怎麼毀滅選賢任能機制的:商鞅嬴政劉邦劉徹建立規章,曹操曹丕另起爐竈,影響延伸到清朝。

第一階段,從商鞅變法到秦始皇一統華夏

嚴格意義上來說,封建制度是從秦始皇開始全面執行的,夏商周三代,都屬於奴隸社會。以王爲名的天子,是最大的奴隸主,公侯伯子男五級領主,是中小奴隸主,平民數量極少。“君子小人分野”,跟人品才能無關,指的是兩種社會地位。

在古代封建官僚體系是如何發展又是如何沒落的?

商鞅變法給了秦王國(請注意,當時還不是秦帝國)各階層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

商鞅變法關於軍功爵位的核心規定,可以用《史記·商君列傳》中的一句話來進行概括:“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爲屬籍。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這就是說,即使是秦國王室子孫,如果只會混吃等死,那是要被“開除家籍”的,而平民和奴隸,只要貢獻夠大,也會一夜之間變成貴族:不努力,富不過三代;肯拼搏,就不會世代卑微。

正因爲商鞅變法給了所有人同樣的機會,所以秦國上下勇於公戰怯於私鬥,爲一統六合奠定了堅實基礎。而抱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放的其他六國,養肥了一大批名爲公子王孫的蛀蟲,被秦始皇風捲殘雲般消滅了。

商鞅變法在官爵分配上十分公平,即使是商鞅本人,也要到戰場上去撈人頭,這樣他才能左庶長、大良造變成有名有號有封邑的“商君”:“衛鞅既破魏還,秦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爲商君。”

要是沒有打得魏國遷都的戰功,商鞅還叫衛鞅呢。

秦王嬴政一統六合的進程中和秦始皇登基稱帝(嬴政之前無帝國)之後,這種公平機制被髮揮到了極致,以至於有人指責秦始皇對自己的子孫太過刻薄:“子孫爲黔首”。

秦始皇這一招最狠:如果個人沒有能力,對大秦帝國沒有貢獻,即使是我的親生兒子,也是個平頭老百姓,不享有任何特權!

我們細看秦始皇執政時期,李斯趙高蒙恬蒙毅王翦李信,都比公子扶蘇和少子胡亥有權,史料中大秦帝國名將名相濃墨重彩,公子王孫不過寥寥數筆,僅僅是功臣名臣的陪襯而已。大秦帝國的國家機器,實際是由平民乃至罪人之後(如趙高)來負責運作的——這些人比扶蘇胡亥有能力。

如果李斯多一點堅持,趙高多一點人性,大秦帝國絕不會二世而亡,秦之亡,亡於君昏臣奸,而不是亡於封建官僚體制。這一點大秦帝國泗水亭長劉邦和沛縣功曹蕭何十分清楚,所以他們雖然滅了大秦帝國,卻基本照搬其管理體制,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漢承秦制”。

第二階段,劉邦稱帝,漢承秦制,非劉不王

在古代封建官僚體系是如何發展又是如何沒落的? 第2張

漢朝是由秦帝國沛縣的一幫下層官吏和底層百姓建立的,他們是秦朝體制的受益者,知道這種體制的優越性,所以他們豐富和細化了秦律,並根據自己的需求,建立了更加完備的官僚體系。

《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中有一句話:“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

這就是“白馬盟約”的主要內容,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在漢朝,官爵制度就已經摻雜了大量帝王私心,從“子孫爲黔首”到“非劉不王”,是一種退步,劉家子孫享有絕對特權,雖然後來有“推恩令”分散諸侯王的地盤和勢力,但是王的子孫即使沒有軍功,也能混個侯爵。

漢朝諸侯王和侯爵越來越多,土地不夠用了,逼得漢武帝劉徹不得不拿他們獻給朝廷供祭祀之用的貢金成色不足找藉口:“至酎,少府省金,而列侯坐酎金失侯者百餘人。”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酎金失侯”,通過這種辦法,一百多個躺在祖宗功勞簿上的享樂的諸侯丟了金飯碗——酎金的成色足不足,那是漢武帝指派的驗收人員說的算,根據漢武帝的指示。

“說你足你就足,說你不足就不足”,黑名單上的交上千足金,也保不住爵位,白名單上的人,就是拿黃銅當黃金,也可以過關。

雖然“非劉姓不王”是一種退步,但是“無功不得封侯”還是被嚴格執行了下來,“李廣難封”,作難的不僅僅是自感憋屈的李廣,替他惋惜的,還有漢文帝到漢武帝劉徹這祖孫三代皇帝。

漢文帝很惋惜地說:“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漢文帝的惋惜是有根據的:因爲李廣“生不逢時”,漢文帝的主要治國理念是休養生息,所以基本無仗可打,李廣沒有帶兵殺敵過千的機會,所以按照規定不能封侯。而到了漢武帝時期,雖然把匈奴打得落花流水,但是李廣“點兒背(數奇)”,打一仗敗一仗,有時候還會被打成光桿司令隻身逃回,別說封侯,能保住腦袋就算不錯了。

在古代封建官僚體系是如何發展又是如何沒落的? 第3張

從李廣難封這件事上,我們就能看出漢朝軍功制度的公平之處:儘管你資格老,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但是規定就是規定,沒有一千個首級擺在那,說什麼都不好使。

第三階段,曹操開始破壞漢朝官僚體系

作爲東漢帝國最後一任丞相(諸葛亮只能算季漢王國國相),曹操一開始是嚴格按照無功不得封侯的規定執行的,這一點從他對待張郃和關羽的封賞上就能看得出來。

張郃屬於戰場起義,而且帶來了數量可觀的袁紹正規軍,作爲河北四庭柱之一,張郃的起義部隊人數史料記載有三千五千兩種說法,不管哪一種說法,此消彼長,都比斬首一千功勞大,所以曹操馬上“拜郃偏將軍,封都亭侯。”

關羽跟張郃不一樣,關羽屬於被俘人員,雖然曹操優待俘虜(禮之甚厚),但是卻只給職位不給爵位(拜爲偏將軍),直到關羽斬顏良解白馬之圍,攢夠了功勞,曹操這才按規定向大漢天子劉協給關羽申請了漢壽亭侯封號:“曹公即表封羽爲漢壽亭侯。”

不但是五子良將,就是曹操的親戚諸曹夏侯,也是無功不得封侯,所以曹操纔有那麼大的號召力,把諸葛亮的朋友全都收編:孟建孟公威爲涼州刺史徵東將軍,石韜石廣元爲典農校尉,徐庶徐元直後來當了曹魏御史中丞,羣臣力挺曹丕代漢稱帝的勸進表上,徐庶署名徐福(徐庶本姓徐名福而非單福)。

漢朝“非劉不王無功不侯”的規矩,呂后破壞了一次,曹操晚年又破壞了一次——他不但自己稱王,而且還自己選定曹丕爲二代魏王。曹操打破非劉不王的規矩,形成了破窗效應,從曹丕開始,軍功制度就基本變成一句空話了,隨之而來的九品中正制,則完全敗壞了選賢任能機制。

第四階段,九品中正制滅魏亂晉

在古代封建官僚體系是如何發展又是如何沒落的? 第4張

曹丕是在門閥士族的擁戴下代漢自立的,曹丕稱帝,自然投桃報李,就給了門閥士族特別的待遇,九品中正製成了“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的法理依據。

九品中正制全盤否定了選賢任能的察舉制(秀才不知書孝廉父別居不是察舉制度不好,而是執行出了偏差),當官成了門閥士族的專利,這一點我們從九品中正制的標準和流程就能看得出來。

九品中正制選拔官員的標準有三個“一家世二道德三才能”,事實上後來“家世”成了唯一的標準:門閥士族子子孫孫無窮匱也,有數的官帽不夠世家子弟分的,根本就輪不到寒門庶族參評。“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

晉代尚書左僕射、青州大中正(負責一州九品中正制的執行者)劉毅(朱虛侯、城陽景王劉章之後)在《上疏請罷中正除九品》中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九品中正制的八損三難:“人物難知、愛憎難防、情僞難明,今之中正,不精才實,務依黨利;不均稱尺,務隨愛憎。雖職名中正,實爲奸府。是以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

讀者諸君請看,司馬懿身後大旗上的兩個字,像不像“厚黑”?

秦漢三國兩晉,最亂的就是晉,兩晉之亂,遠勝三國。晉之所以亂,就是門閥士族已經完全掌控了政權,“王與司馬共天下”,姓王的貴族,就是傻子白癡,或者是書呆子,也能做高官。兩晉王愷石崇這兩位大家子弟富豪比闊就不用說了,就是大家熟知“好人”的王羲之,一生醉心於書法,卻也當上了右將軍,他的兒子王獻之除了寫字就是吃藥(服五石散),也當了建威將軍、中書令。

阮籍之所以被稱爲“阮步兵”,是因爲他知道步兵校尉衙門存了三百斛好酒,這才找到司馬昭謀取了這個職位,把美酒喝完,抹抹嘴辭職了。

在古代封建官僚體系是如何發展又是如何沒落的? 第5張

九品中正制下的“正人君子”尚且如此,賈家後代就更不用說了。

有人說九品中正制在隋唐開科取士之後就基本消失了,其實大謬不然,它只不過是換了個面目出現而已,它的新面孔叫做“恩蔭”,而且這種恩蔭制度,一直延續到了清朝,比如說被很對人尊敬的劉墉劉石庵,他就因爲父親劉統勳是一品大學士,連舉人都不用考——范進中舉能樂瘋,但是劉墉因爲有個好爹,直接以“恩蔭舉人”的身份參加了會試和殿試,和珅更是了不起,他一出生就是三品官——從三品三等阿達哈哈番(輕車都尉)。

縱觀從秦始皇到清末,封建官僚體制一直在走下坡路,從皇帝“子孫爲黔首”到“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是皇帝及勳貴的私心在不斷膨脹,這也是歷代王朝肇基伊始生機勃勃,數百年後暮氣沉沉的根本原因之一:時間鑄就了門閥士族,而門閥士族是發展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