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戲亭分封”有哪些內幕?對項羽的影響有多大?

“戲亭分封”有哪些內幕?對項羽的影響有多大?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4.5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前206年,項羽在咸陽附近的戲亭對天下諸侯和將軍進行分封,在“戲亭分封”的大會上,項羽自封爲西楚霸王,隨後又分封劉邦作漢王、章邯作雍王、英布爲九江王等等,總計分封了十八個諸侯王。正是由於項羽在戲亭的“分贓”不均,使得天下局勢再次陷入動盪和混亂,“戲亭分封”也成爲了項羽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戲亭分封”有哪些內幕?對項羽的影響有多大?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各路英雄豪傑紛紛揭竿而起。我們比較熟知的是陳勝吳廣起義,而隱藏在背後的是原東方六國貴族極其臣民的暗流涌動。《史記·高祖本紀》記載:“秦二世二年,陳涉之將周章軍西至戲而還。燕、趙、齊、魏皆自立爲王。”

由此可見,陳勝吳廣只是拉開了天下反抗暴秦的序幕,其背後的真正力量是從骨子裏反對秦朝統治的六國臣民,一旦時局生變,這些隱藏在下面的反抗勢力就會破土而出。而他們的願望就是恢復舊國,將天下還原到秦朝沒有統一時候的樣子。

所謂“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在六國之中,對秦朝懷有仇恨最深的莫過於楚國了。正是在這種高漲的故國情懷下,楚國的反秦勢力發展得最爲迅猛和壯大。項羽在叔父項梁死後扛起了“誅暴秦”的大旗,以摧枯拉朽之勢將秦朝軍隊一一掃滅,直至佔領都城咸陽、誅殺秦王子嬰,項羽已經成爲了當時衆多起義勢力中實力最強的一支。

此時秦朝已經宣告滅亡,而天下還處於一片混亂之中,擺在項羽面前的有兩個選擇:一個選擇是像秦始皇那樣自稱皇帝,建立統一的封建王朝;另一個選擇是以諸侯首領的身份分封天下,共享勝利果實。

客觀的說,在以上兩種選擇之中,項羽只能選擇後者。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因爲大一統思想在當時還沒有深入人心,秦朝殘暴的統治和繁重的稅負更加深了天下百姓對大一統封建王朝的排斥和敵視。另一方面是因爲雖然項羽在諸多反秦勢力中一枝獨秀,但還遠沒有到能掌控大局的地步。各方勢力都希望能共享秦朝滅亡後的勝利果實,從中分一杯羹。正是在此背景下,項羽召集天下各路諸侯於戲亭,召開了一場對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分封大會,史稱“戲亭分封”。

“戲亭分封”都封了誰?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王欲自王,先王諸將相,謂曰:“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之籍之力也。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諸將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諸將爲侯王。”

這場由項羽主導的分封大會實際上是對秦朝滅亡後天下格局和各方利益的再分配,其中既考慮了各方勢力在滅亡秦朝過程中所做的貢獻,也不可避免地夾帶了項羽的“私貨”。在這場分封大會上,項羽除了尊楚懷王爲義帝並自封爲“西楚霸王”之外,還給十八路諸侯封了王爵,分別是:

漢王劉邦,王巴、蜀、漢中,都南鄭;雍王章邯,王咸陽以西,都廢丘;塞王司馬欣,王咸陽以東至河,都櫟陽;翟王董翳,王上郡,都高奴;西魏王魏豹,王河東,都平陽;河南王申陽,都洛陽;韓王韓成,都陽翟;殷王司馬昂,王河內,都朝歌;代王趙歇,都信都;常山王張耳,王趙地,都襄國;九江王英布,都六;衡山王吳芮,都邾;臨江王共敖,都江陵;遼東王韓廣,都無終;燕王臧荼,都薊;膠東王田巿,都膠東;齊王田都,都臨淄;濟北王田安,都博陽。

如果按所代表的利益派別而籠統劃分的話,可以將受封的十八路諸侯大致分爲三類:即降將派、舊貴族派和將相派。降將派主要包括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他們原來都是秦朝的大將或官吏,因投降項羽而受封。

舊貴族派主要包括西魏王魏豹、韓王韓成、代王趙歇、遼東王韓廣、膠東王田巿、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他們或是戰國時期東方六國的王室後代,或是秦末天下大亂後在故地自立爲王,因深得當地百姓擁護而受封。

其餘受封各諸侯我們暫且將之歸爲將相派,因爲他們既非秦朝降將也非六國舊貴族,而是依靠自身實力或在其他首領帳下爲將爲相而立下功勞,因此受封。

項羽憑藉他當時在諸侯中的威望與軍事實力,本來是可以輕而易舉的稱皇帝的,但他偏偏就是沒有,反而自封爲諸侯王?這到底是爲什麼呢?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項羽還不認同“皇帝”這一新稱號

皇帝制度作爲一種新興的政治制度,在當時還沒有獲得天下諸侯王的普遍認同。皇帝制度是秦始皇統一六國,於公元前221年後,纔開始實行的政治制度。皇帝的稱號由來就是認爲當時的秦始皇“德高三皇,功過五帝”所以才合稱爲“皇帝”。秦末農民起義後,原來的戰國六雄也都先後以各種名義手段先後都復國了,這些人全部都恢復了“韓王、趙王、魏王、楚王、燕王、齊王”的稱號,毫無例外的是:沒有一人出來稱皇帝的。

換句話說,在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王的時候,天下英雄豪傑普遍認爲的還是“王”的稱號,很少有人把“皇帝”的稱號當回事。當時“皇帝”的稱號遠遠不如“王”在人們心目中那種崇高的地位,畢竟秦始皇之前,最高的稱號就是“王”。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如今的“皇帝”已經成爲了人們心目中至高無上的稱號。但在當時的項羽眼中,他的“西楚霸王”的稱號遠遠要比當時所謂的“皇帝”稱號高級的多!

二、項羽根本就沒打算作皇帝

因爲項羽根本就沒有把“皇帝”的稱號當回事,沒有把稱帝看的多麼重要,而且似乎整個項羽陣營的人,包括范增等人,都沒有把“皇帝”的稱號看的多重要。所以,項羽自封爲了一個非常霸氣的名字“西楚霸王”,而沒有自封爲皇帝。不僅僅是“皇帝”這一稱號問題,整個項羽集團似乎根本就沒有考慮秦朝的那一套與皇帝制度相匹配的中央集權制度,反而把眼光投向了周朝建國之初的分封制,這就屬於完全沒有看清楚歷史發展趨勢的問題了。

項羽之所以放棄了“皇帝”這一稱號,很大程度上是因爲項羽當時根本就沒有打算作皇帝,他只想作一個稱霸天下的諸侯王而已。這與整個項羽集團的戰略眼光也是一脈相承的,他們的戰略眼光已經投降周朝建國之初的分封制,而不是秦朝中央集權的郡縣制。這一點其實從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王時,就可以看出來了。

在項羽分封的十八路諸侯王中,除了九江王英布是項羽麾下的一員猛將外,其他都不是項羽手下的猛將或是項氏子弟。也就是說項羽基本上把大半個天下全部分封給了別人,自己的實際封地也只有五個郡。當時項羽麾下猛將司馬龍且、季布、鍾離昧,謀士范增,項氏家族的項莊,等等跟隨項羽滅秦之人。竟然一個都沒有分封爲王,這算是嚴重的戰略失誤了。

如果項羽準備擁有天下,而不是隻作一個稱霸天下的諸侯王,那他就應該自己稱皇帝,然後多分封自己的勢力爲王。隨後,對於那些對於分封不滿的諸侯採取逐個擊破的方式,漸進式的統一天下。簡單的說就是,項羽當時根本就沒有準備擁有天下,根本就不想像秦始皇一樣稱皇帝,建立中央集權制度。項羽想要的只是“王天下”,只是想作一個稱霸天下的諸侯王,只想作一個天下共主式的諸侯王而已。

三、項羽的戰略格局太小

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自封爲西楚霸王之時,距離秦始皇滅掉六國纔過去短短的十五年。當時的項羽基本上認爲周朝建國之初的分封制纔是合理的,認爲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並立、尊奉周王爲天下共主的形式纔是社會本來就應有的局勢。正是因爲這一狹隘的認識,顯示了項羽的戰略格局還是太小了。這也不能理解,項羽本來就是楚國貴族出身,他的祖父楚國大將項燕,當時項羽大封十八路諸侯也只有二十七歲,還是太年輕了,不夠老練。

而項羽大封十八路諸侯,被項羽分封爲漢王的劉邦已經五十歲了,年過半百之人,就顯得老成穩重,戰略格局就明顯比項羽高多了。當時的劉邦日思夜想的就是一統天下,成爲第二個秦始皇!也正是因爲項羽的戰略格局太小,又只想作一個稱霸天下的諸侯王,所以不稱“皇帝”,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歷史往往就是這樣的作弄人,當項羽大封十八路諸侯之時,他沒有想到他當時的處境已經是不作“皇帝”,就是連一個普通人都做不了,更別說是想一生都作稱霸天下的諸侯王了。置身於當時的歷史環境裏,項羽想一生都作一個稱霸天下的諸侯王是不可能的,不是項羽消滅其他諸侯王勢力,自己作皇帝;就是被其他諸侯王消滅了。除此之外,對於項羽來說,沒有任何中間道路可走。

“戲亭分封”有哪些內幕?對項羽的影響有多大? 第2張

分封大會還是“分贓”大會?“戲亭分封”背後隱藏着哪些內幕?

作爲這場分封大會的組織者和主導者,項羽自然希望藉由此次分封諸侯的機會打擊競爭對手、壯大自身實力,以便在將來的天下格局中佔據有利形勢。與其說“戲亭分封”是秦朝滅亡後天下諸侯聚在一起共商國是的大會,倒不如說這是一場弱肉強食、充滿陰謀與算計的“分贓”大會,隱藏在分封表面之下的是赤裸裸的權謀和傾軋。

項羽首先將矛頭對準了自己的主要競爭對手劉邦。按常理來說,是劉邦率先攻下的秦都咸陽,論功行賞應該將劉邦封爲秦王纔是。可項羽自然不甘心讓劉邦佔據關中之地繼續做大,於是在亞父范增的建議下,將劉邦封爲漢王,統轄巴、蜀之地,而將關中之地一分爲三,分別封給了三位秦朝降將。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業已講解,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乃陰謀曰:“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關中地也。”故立沛公爲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

除了限制劉邦之外,項羽對其他諸侯也採取了不同的限制打壓政策。比如將原本爲趙王的趙歇改封爲代王,而將趙國國相張耳封爲實際控制趙地的常山王;將原本爲燕王的韓廣改封爲遼東王,而將燕國大將臧荼封爲燕王;將原本爲齊王的田巿改封爲膠東王,而將齊國大將田都封爲齊王等等。

除此之外,通過項羽“戲亭分封”的地圖我們也可以發現,原本勢力強大、能對項羽構成巨大威脅的諸侯基本上都被封在了偏狹或駐邊之地,而像田榮這樣功勳卓著但不服從項羽調遣的諸侯甚至沒有得到分封。這就造成了各路諸侯的不滿和憤怒,這場分封大會開到最後由於“分贓”不均變得一地雞毛,以諸侯的不歡而散收尾,變成了一場鬧劇。

“戲亭分封”的後續影響

對於項羽來說,“戲亭分封”本來是一個重新劃分天下格局、樹立自身領袖地位的大好機會,到最後卻以如此亂局收場,不得不說是命運冥冥之中的安排。綜合來看,“戲亭分封”對當時的天下形勢尤其對項羽來說產生了以下幾點影響:

加劇了諸侯之間的矛盾,造成了新的混亂

在分封結束之後,天下形勢非但沒有像項羽預想的那樣步入正軌,反而陷入了新一輪的混亂和動盪之中。由燕王改封爲遼東王的韓廣不滿項羽對自己的分封而拒絕到遼東赴任,新燕王臧荼於是興兵討伐韓廣,親手將原來的“老上級”誅殺。

沒有受到任何封賞的齊國貴族田榮怒火中燒,於是帶兵先趕跑了齊王田都,又擊殺了膠東王田巿和濟北王田安,然後自立爲齊王。本是楚國大將的英布因爲不滿自己被封爲九江王,於是在之後反叛了項羽,成爲劉邦的大將。

這一幕幕互相攻伐的戲碼都因“戲亭分封”而起,而一手導演這場分封大戲的項羽此時卻自陷泥潭而束手無策,天下形勢因爲諸侯間矛盾的不斷激化而進一步向項羽無法控制的深淵滑落,這一切都是“分贓”不均帶來的惡果。

使項羽離心離德、成爲其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項羽精心組織的這場分封大會沒有收到預期效果,反而使自己陷入離心離德的境地。在分封十八路諸侯前,項羽先尊楚懷王爲義帝,然後以“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的理由將楚懷王遷到長沙郴縣,自己則佔據都城彭城。

這樣項羽還不放心,他又令人在半路將楚懷王殺死,清除了眼前這個傀儡君王。但這卻給天下人留下了弒君篡位的惡名,劉邦正是打着“爲義帝報仇”的旗號收攏人心,最後擊敗項羽的。

對於劉邦,項羽更是心口不一、前後矛盾,他公然違背了“先入關中者王之”的誓言,而以“巴、蜀亦關中地也”的藉口將劉邦封爲漢王。這種公然失信的做法無疑進一步削弱了項羽在天下諸侯間的號召力和影響力,爲他日後的失敗埋下了隱患。

成爲前車之鑑,爲日後劉邦採用“郡國並行體制”提供反面教材

分封天下其實是把“雙刃劍”,搞得好可以事半功倍、成就霸業,比如周武王通過分封諸侯奠定了周朝近800年的基業。搞不好則一地雞毛、慘淡收場,比如項羽。劉邦在建立漢朝後正是吸取了項羽“戲亭分封”的教訓,從而採用了介於秦朝郡縣制和周朝分封制之間的“郡國並行體制”,纔在短期內實現了統治的穩定。

可以說,“戲亭分封”爲日後歷朝歷代的君主提供了一個可供借鑑的模板。通過分析“戲亭分封”的利弊得失,不僅能夠“以史爲鑑”,還可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期達成心中的政治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