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末代帝王順應天命:元順帝最後是什麼結局?

末代帝王順應天命:元順帝最後是什麼結局?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羣雄乘勢而起,烽火燃遍各地,中原義軍在與元軍的交戰中接連獲勝。而元朝各地將領擁兵自重,內訌不斷,元朝廷陷入了孤立無援的狀態。歷史的天平開始向義軍中勢力最大的朱元璋傾斜。接下來小編就帶來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儘管如此,元軍還有相當勢力,不過分散在全國各地,各自爲政,不能相互呼應。在這樣的狀況下,朱元璋麾下大將徐達提出:由臨清(今屬山東)直搗大都(今北京)。朱元璋同意了,還親自繪製《徵進陣圖》交給徐達。

明洪武元年(1368年)閏七月初一,徐達率軍二十萬自中灤(今河南封丘西南)渡黃河,沿御河(今衛河),經臨清、長蘆(今河北景縣),向北挺進,一路似摧枯拉朽,風捲殘荷,銳不可擋。七月二十五日,徐達抵達通州(今北京通縣),大都東邊的門戶已經被打開,元朝京師近在咫尺。

末代帝王順應天命:元順帝最後是什麼結局?

元順帝妥歡貼睦爾見義軍勢如破竹,自知大勢已去。七月二十八日,元順帝在清寧殿召集三宮后妃和太子愛猷識理達臘,準備逃回蒙古老家。宦官伯顏不花進諫說:“陛下宜固守京都,臣等願募集兵民,出城拒戰。”元順帝不聽。伯顏不花大哭道:“天下是世祖(指元世祖忽必烈)的天下,陛下當以死守,奈何輕去?”元順帝聽了大爲不快,拂袖而去。

隨後,元順帝又在端明殿召見羣臣,名爲商議對策,實際上是安排收拾亂攤子之人,爲自己逃跑做準備。左丞相失烈門、知樞密院事黑廝等都力勸元順帝固守京城,元順帝不肯聽從。當晚半夜三鼓時分,元順帝妥歡貼睦爾攜太子、后妃出建德門,由居庸關逃往上都開平(今內蒙古多倫西北)。由此,創造了中國歷史上前朝政權全身而退的奇蹟。

元順帝逃跑後的幾天內,駐紮在通州的徐達依舊按兵不動。直到八月初二,滯留整整七天後,徐達才率軍進發大都,至齊化門,令將士負土填壕,登城而入。徐達本人親自登上齊化門樓,殺死元朝監國宗室淮王帖木兒不花和右丞相張康伯等人,並俘元王子六人,從根本上結束了元朝在中原的統治。

衆所周知,蒙古的武功一度震驚世界,改變了整個亞洲甚至歐洲部分地區的格局。然而,元朝統治中原卻不過百年時間,堪稱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奇事。元朝一共有十一個皇帝,第一個皇帝爲元世祖忽必烈,在位三十四年。忽必烈之後,九個皇帝一共只經歷了三十八年。這期間,政治陰謀和宮廷鬥爭層出不窮。最後一個元順帝,卻在位三十五年。

元順帝妥歡貼睦爾爲元明宗和世瓎長子。元朝自元世祖忽必烈後,內部皇位鬥爭十分激烈。至順元年(1330)四月,元文宗殺死元明宗後八不沙,妥歡貼睦爾也成爲宮廷政治的犧牲品,先後被流放到高麗的海島(今朝鮮北部)和靜江(今廣西桂林)。之後,元文宗爲了貶低妥歡貼睦爾,還命奎章閣侍書學士虞集草詔,告示天下,說妥歡貼睦爾乳母之夫曾說,元明宗在世之日,經常說妥歡貼睦爾不是自己的親子。

民間一直有種說法,說妥歡貼睦爾其實是宋恭帝趙顯的親生兒子。宋恭帝趙顯即位時才四歲,在位僅兩年,即當了元軍的俘虜。可以說,趙顯還處在懵懂無知的孩童時代,就經歷國破家亡的悽慘。他被押送到大都後,被降爲瀛國公,安置在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趙顯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成人。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元世祖忽必烈派他到土番(今西藏)學習佛法,實際上是逼迫他到西藏出家。趙顯到土番後,長期住在薩迦寺,法號“合尊法寶”,曾任總持之職。他學會了藏文,從事佛經翻譯工作,有《因明入正理論》、《百法明門輪》等作品傳世,竟然由此成爲一代高僧。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趙顯一時心血來潮,偶而吟誦舊作:“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黃金臺下客,應是不歸來。”被暗中監視他的人聽見,密告他寫詩煽動江南人心,元英宗於是派人到土番將他殺死,時年五十三歲。根據談遷《國榷》記載:“宋帝顯降元,封瀛國公,尚公主。後因侍宴有奇怪之徵,忌之,遣學佛法於帝師,遂居漠北。其後明宗逃居沙漠行帳,適與瀛國公相近,締好甚密。一夕,明宗方寢,聞瀛國公帳中有笙鏞聲,問其故?乃嬰兒始生而啼也。知其非常人,遂乞歸,養爲子,是爲妥歡貼睦爾是也。”這種說法在元末明初流傳尤廣。

至順三年(1332年)八月,元文宗病死在上都,遺命立元武宗子爲帝。十月,元武宗次子懿璘質班即位,是爲元寧宗。元寧宗在位不到兩個月,便一病而卒。權傾朝野的大臣燕貼木兒想立元文宗子燕帖古思,但元文宗皇后卜答失裏不同意,提出立被流放在外的妥歡貼睦爾爲帝。燕貼木兒便去拜見妥歡貼睦爾,具體陳述了迎立之意。當時妥歡貼睦爾年紀幼小,又一直畏懼燕貼木兒,以致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所以沉默不應。燕貼木兒因此懷疑妥歡貼睦爾已經知道自己當年參與謀害元明宗(妥歡貼睦爾之父)一事,生怕妥歡貼睦爾繼位後,會對己不利,於是多方拖延阻撓。然而,好運眷顧了妥歡貼睦爾,不久燕貼木兒便因荒淫過度,“體羸溺血而死”。於是,元文宗皇后卜答失裏與大臣們商定立妥歡貼睦爾爲帝,並仿照“武宗、文宗故事”,協定妥歡貼睦爾死後,傳位給元文宗子燕帖古思。至順四年(1333年)六月,妥歡貼睦爾被權臣伯顏(很多蒙古人用這名字,此非滅宋之伯顏)迎回大都,即位爲元順帝,時年十三歲。伯顏因有擁戴之功而被任命爲中書右丞相。

即位之初,元順帝受制於元文宗皇后卜答失裏的家族勢力(元朝的皇后權勢很大,掌握有戶口錢糧,有專設的下屬職官,代表她出身的門系之利益),“深居宮中,每事無所專”。因爲無所事事,元順帝讀了不少漢書,對漢文化很是瞭解。他有着相當的科技才能,曾自制金人玉女自動報時器,當時稱爲“宮漏”,“約高六七尺,廣半之,造木爲匱,陰藏諸壺其中,運水上下。匱上設西方三聖殿,匱腰立玉女捧時刻籌,時至,輒浮水而上。左右列二金甲神人,一懸鐘,一懸鉦,夜則神自能按更而擊,無分毫。……其精巧絕出,人謂前代所鮮有”。還曾經設計並建造龍舟,長一百二十尺,高二十尺,上有簾棚、穿廊、暖閣、樓閣、殿宇等,“行時,其龍首眼口爪尾皆動”。

這時候,元順帝已經按元文宗皇后卜答失裏的意志,立燕貼木兒之女伯牙吾氏答納失裏爲皇后。答納失裏爲人貪婪,驕橫多妒,完全不把皇帝丈夫放在眼裏,她曾私自傳旨,將十萬兩鹽銀佔爲己有,還經常鞭打後宮的嬪妃。當時徽政院使禿滿迭兒進獻了一名叫奇氏完者忽都的女子,專門負責爲元順帝煮茶。奇氏號稱高麗絕色美女,美貌驚人,元順帝對其十分迷戀。答納失裏知道後,怒不可遏,召來奇氏,用鞭子將其打得遍體鱗傷。元順帝雖然憤怒,卻也無可奈何。這樣的狀況下,元順帝對答納失裏這位皇后自然沒有什麼感情可言。

元統三年(1335年)三月,中書右丞相伯顏與燕貼木兒之子唐其勢發生權力之爭。當時唐其勢爲中書左丞相,但伯顏權傾朝野,唐其勢不免忿忿不平,說,“天下本我家天下也,伯顏何人,而位居吾上!”於是密謀發動政變,打算廢除元順帝,擁立元文宗子燕帖古思。但是事不機密,被伯顏事先知道,設計捕殺了唐其勢及其同黨。唐其勢的弟弟塔剌海逃入後宮,請求貴爲皇后的姐姐答納失裏幫助,答納失裏顧念手足之情,將弟弟藏在自己的衣裙下,結果被伯顏搜出殺死。伯顏又命人拖走答納失裏,答納失裏驚慌失措,向丈夫元順帝求助,元順帝一言不發。答納失裏隨後被伯顏鴆殺。經此一役,燕貼木兒家族完全敗亡,此後,元朝不再設中書左丞相一職,朝政全由右丞相伯顏把持。

此時的元順帝完全被伯顏挾持,自然相當不滿,但他年紀雖幼,卻頗有心計,表面不動聲色,暗中卻在等待時機,蓄勢待發。七年後,元順帝二十歲,利用伯顏的侄子脫脫髮動政變,伯顏被貶往外地,自殺而死,元文宗皇后卜答失裏也被流放。到了這個時候,元順帝才成爲名副其實的皇帝。

大權在握後,元順帝以脫脫爲中書右丞相,力圖革新朝政,復行科舉,親試進士,招修遼、金、宋三史,頒《至正修格》,印行至正交鈔,治理黃河。然而,終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各種矛盾,並且逐步惡化,民變蜂起。至正十一年(1351年),紅巾軍起事。此時的元順帝,內部掣肘於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和皇后奇氏,外部各地方將領又擁兵自重,無力迴天。

這位奇氏皇后,便是前面提過的高麗美女完者忽都。在答納失裏死後,奇氏專寵後宮,生下兒子愛猷識理達臘,更加贏得了元順帝的歡心,先是被立爲第二皇后,元順帝的第二任皇后伯顏忽都死後,奇氏便被扶爲正宮皇后。她心機很深,特意在自己的母國高麗選取大量美女,送給朝中的重臣,以此來籠絡人心,培植了一大批自己的勢力。當時元順帝怠於政事,荒於遊宴,加上聽信讒言,貶黜有“賢相”之稱的右丞相脫脫,國家大權盡歸哈麻、雪雪兄弟。脫脫被流放雲南,之後被哈麻毒死。而哈麻、雪雪只知道玩弄權術,陰謀廢除元順帝,結果事敗被殺。其後,元朝內部爭奪皇位的鬥爭日趨白熱化,皇后奇氏不滿意丈夫所作所爲,希望丈夫退位,由自己的兒子愛猷識理達臘繼位。朝臣也分化爲兩派:一派以御史大夫老的沙、知樞密院事圖堅帖木兒爲首,擁護元順帝;一派以皇后奇氏、丞相搠思監、樸布華爲首,支持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兩派幾乎勢均力敵,矛盾急劇尖銳。明爭暗鬥的內訌造成朝綱混亂,元順帝的號令已經失去作用,各地守軍獨霸一方,農民起義此伏彼起,局面終至土崩瓦解。

元順帝北逃回蒙古高原老家後,殘存在中原各地的元軍立即陷入羣龍無首的境地,整個中原戰場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不久,朱元璋在應天(南京)稱帝,是爲明太祖,國號大明。

此時,元順帝雖然被趕出了中原,卻仍然是蒙古的大汗,歷史上將這一政權稱爲北元,終明一朝,北元始終對明朝的北部邊疆構成強有力的挑戰和威脅。《明史·兵志》中說:“終明之世,邊防甚重。”這邊防,主要是爲了防禦北元的勢力。北元政權持續了二百六七十年,差不多與明朝相始終,最後統一於清王朝。

元順帝北走至應昌(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達裏諾爾西南),心情十分不好。他是元朝皇帝中接觸中原文化最深的一個,難免產生“去國懷鄉”的悲嘆。雖然他一心想回中原,但此時明軍兵鋒正健,他始終不能如願。回到北方草原兩年後,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元順帝妥歡貼睦爾因患痢疾,病死在應昌,廟號爲惠宗,終究沒有實現他再回到中原的夙願。明太祖朱元璋認爲妥歡貼睦爾在國破家亡之前夕,能夠“識時務”,放棄背城一戰,而決定逃回漠北,是爲“順天命”,所以特意加號“順帝”,歷史上習慣稱其爲元順帝。

元順帝死後一個月,明軍追兵來到,圍應昌城,一日而下。元順帝的后妃、皇孫、諸王、官吏全部被明軍俘虜,只有元順帝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率十餘騎逃脫。

北元勢力退出中原後,蒙古貴族追憶中原的繁華與富庶,“猶有覬覦之志”,一心想要重新入主中原,不斷組織力量反攻。而明太祖朱元璋爲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對蒙古採取了征討和招撫並用的策略。其結果,雙方都沒有能夠如願以償,從而形成了明朝與北元南北對峙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