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古代經濟重心有着怎樣的變化?帶來了什麼影響?

古代經濟重心有着怎樣的變化?帶來了什麼影響?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古代經濟重心的移動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我國的經濟重心在漫長的歷史歲月裏不斷在移動着,它的移動以深刻的影響着我國的城市圈的佈局,今天我們來看一下它是如何移動的又是如何改變城市圈佈局的。

我們從春秋戰國開始談,這之前很難說有經濟重心,也只有城市沒有形成城市圈。春秋開始我國雖然沒有統一,但是已經出現了經濟重心,這個時候的經濟重心是黃河中下游地區,涉及的國家有東周,鄭國,晉國南部,宋國還有齊國,到了戰國時期就變成了東周,韓國,魏國,趙國南部,宋國和齊國。這個區域也形成了中國早期的城市圈。韓國的陽翟,魏國的大梁,趙國的邯鄲和齊國的臨淄在當時都是極大的城市,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古代經濟重心有着怎樣的變化?帶來了什麼影響?

這裏我們沒提到楚國和秦國,楚國滅了越國後,整個長江基本上都是楚國的,可是楚國一個國家,在當時主要的資源都集中在都城,除了郢都以外其他城市規模都很小,也就是楚國有了和中原國家一樣的區域,可是卻沒有形成城市圈。當然黃河中下游能形成和國家多也有關係,在當時也是人口密集的地區,這也是成爲城市的基礎。我們今天看南方覺得那裏很發達,可是在近代以前那地方一直是不適宜人類居住的,這也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崛起的時間要晚於黃河中下游地區的一個重要原因。

秦國在當時和東方六國比,經濟很落後,而且也沒什麼資源,即使在今天我們去看秦國的地盤,主要是陝西和寧夏一帶,發展經濟明顯沒有東方六國有優勢,而且環境也不太好,人口數量也少。正是這樣的差距才激勵了秦人要打到東方去,去佔領他們,統一天下。秦統一天下後,中國的經濟重心就開始在關中地區了,並且持續了很長時間。

我國早期的經濟重心和伴隨政治重心出現的,所以一個城市是先有政治地位纔有經濟地位的,早期的大城市都是都城正是這個原因。關中地區我們從地圖上看,在今天它基本位於中國的幾何中心,可是你要看秦朝地圖你就會發現這地方離邊疆太近了,其實不太合適做全國的首都。不過大秦必定在這待了幾百年,你想讓他換地方也不太現實了。而且當時因爲都江堰的修建,關中地區逐漸興盛起來。而且因爲秦的統一,東方六國的都城多被摧毀,並且強制遷徙東方六國的王室,東方六國的城市迅速衰落下來,原有的城市圈也就不存在了。

秦朝以後,西漢時期關中地區雖然還是首都,不過洛陽作爲陪都,經濟恢復發展,而且因爲匈奴的原因,長安逐漸經濟地位下降了,畢竟他離邊境太近了。雖然有長城,但我們看長城的時候會發現它有一個缺口,就是河套平原,匈奴可以從河套平原長驅直入,長安安全性也就無法保障。洛陽雖然不是幾何中心,可它是典籍中的天下之中,並且春秋戰國時期保留了豐富的經濟資源,在秦統一戰爭和楚漢爭霸中,洛陽都沒有經歷過大的損失,當初劉邦也想定都洛陽,可惜洛陽的防禦能力不如長安,因此作罷。不過從西漢開始,國家的經濟重心已經逐漸向東移動了,城市圈變成了長安-洛陽城市圈。

古代經濟重心有着怎樣的變化?帶來了什麼影響? 第2張

東漢開始,洛陽成爲首都,長安毀於戰火,以往的地位開始下降,首都變成了陪都。早期中國的城市是不分政治中心,經濟中心的。洛陽是首都,是政治中心自然也就是經濟中心了。而且隨着經濟重心的南遷,原有的城市圈變成了洛陽-南陽城市圈了。當然南陽的崛起也跟這裏是劉秀的故鄉有關,不過南陽在秦漢時期是我國的冶鐵中心,也有成爲大城市的潛力。

古代經濟重心有着怎樣的變化?帶來了什麼影響? 第3張

三國時期,我國的經濟重心還是在中原一帶,不過城市圈發生了變化。成都和建業因爲是蜀漢和東吳的首都,而成爲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蜀漢形成了成都-漢中城市圈,東吳形成了建業-柴桑城市圈。而中原地區,洛陽依然是最大的城市,而鄴城和許昌也開始成爲大城市,中原地區形成了這三個城市的城市圈。而此時的經濟重心也從向東逐漸改變方向,向南移動。

古代經濟重心有着怎樣的變化?帶來了什麼影響? 第4張

兩晉南北朝時期,隨着北方人的南渡,給南方帶來了人口和技術,南方經濟逐漸和北方持平,而建康和成都也成爲南方地區的重要城市。北方長期的戰亂,導致城市經濟破壞嚴重。長安和洛陽在經過了長期的動盪後,在北魏時期趨於穩定,經濟恢復發展。由於底子雄厚,長安和洛陽依然是全國範圍內最大的城市,而且長安也恢復了它數百年前的輝煌。

隋朝建立,重建長安,興建大興城,使得自東漢時期就開始衰落的長安城再次成爲了全國第一的都市。到了唐朝,更是成爲了國際化的大都市,不過這一切和經濟重心的遷移是逆方向的。所以長安的輝煌持續的時間不長,隋煬帝開鑿大運河,並且長時間居住在洛陽,長安的地位再次受到了衝擊。

這一切也和人口的變化有關,秦漢時期四川地區人少,當地的糧食可以供給關中地區,可到了隋唐時期,甚至更早的時期開始,川蜀的糧食是不能供給關中了。諸葛亮和姜維折騰了幾十年都沒開疆拓土,就是因爲糧食短缺。川蜀的糧食雖然還是高產但人口數量翻了數番,只能供給當地了。而且南方的耕作技術發達,江南地區的糧食產量開始逐漸超過川蜀。

從江南往長安運糧食不太方面,主要是古代運糧食是靠漕運,長安往東走沒水路,雖然我們現在看大運河的時候,修了一段洛陽到長安的運河,但由於地形複雜,老出問題,這段運河基本不用,而且運河是跟氣候有關的,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不均,運河很容易乾涸。隋唐時期送往長安的糧食,基本都是南方的糧食通過運河運到洛陽後,洛陽這再弄車通過陸路給運過去,不安全,而且也不新鮮了。所以在唐高宗開始,長安雖然是都城,皇帝去洛陽的次數也多了起來,武則天更是以洛陽爲都城。

唐朝中期開始,南方的揚州和成都經濟地位突出,逐漸超過了長安洛陽,有了“揚一益二”的說法,經濟重心的南移已經逐漸顯露出來。城市圈除了長安-洛陽外,揚州和成都也形成了新的城市圈,成都在明末清初衰落了下去,而揚州卻是一直到近代都是全國前六的大城市,是天下繁盛的地方。

兩宋時期經濟重心正式南移並隨着南宋定都臨安而完成,此時的城市圈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北宋建立之前,大運河已經不到洛陽了,只能到開封,因此開封成爲了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因爲北宋的富庶,而且北宋開始取消了坊市界限,開封城的繁華超越了以往的長安和洛陽。洛陽因爲地處中原,而且五代早期還是都城,所以成爲了陪都,號西京。商丘則因爲趙匡胤的原因從一個不起眼的小城市成爲帝國的陪都,號南京。大名府從一個小縣變成了一個府則是和宋遼之間的戰爭有關,在仁宗時期也成爲了陪都,號北京。這個時候遼、北宋和後來的金都不再是以前的一都一陪的模式,而成爲了四京五京的模式。這樣的話,在北宋形成了以開封,洛陽,應天府,大名府爲中心的一個城市圈,不過這個城市圈在金國來了以後就變了。

古代經濟重心有着怎樣的變化?帶來了什麼影響? 第5張

金朝人佔領了開封,不過也毀了開封,同樣的他們雖然遷都燕京,改名中都,可是當時的中都政治意義更大,整個金朝城市的經濟和南宋比差得太遠。那麼被金滅的遼呢,遼除了燕雲十六州以外,其他地方基本沒有形成城市圈,確切的說連城市都沒,整個東北地區的城市圈形成要到明清時期才能形成。那麼西夏這個西北的民族政權又如何呢,西夏除了興慶府外其他多個城市規模也較小,西夏三面受敵,國局動盪,而且西北地區也不是傳統的經濟中心,城市的發展也受到限制。

南宋以後我國經濟重心就南移到了長江下游了,北宋時期已經是蘇湖熟天下足了,糧食產地的地位,使得江南地區的經濟重心位置開始穩定,中國的經濟重心也不再移動,而是出現了新的經濟中心,兩廣地區尤其是廣東在近代崛起,可是它的經濟地位還是比不過長江三角洲的,我國的經濟重心還是在長三角。而且從元朝開始,我國城市的定位也發生了變化。

我國以前的城市都是先是政治中心,後成爲經濟中心,文化中心的,而元朝開始我國的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開始分流了。大都是全國的首都,自然是政治中心,而臨安這座南宋的都城卻繼續着經濟中心的歷史,揚州也成爲南方重要的城市,同時蘇州也快速的發展。杭州,揚州,蘇州這三座城市成爲了江南城市圈的代名詞,也是我國的經濟城市圈,而大都則成爲了我國的政治城市圈。

明清時期的格局沒有發生變化,依然是北京是政治中心,江南地區是經濟中心,19世紀的時候世界上人口前十名的城市中國佔據了6個,5個都在南方,它們是南京,蘇州,杭州,廣州和揚州,北京是因爲首都的原因成爲大都市的,它的經濟地位已經不再是漢唐時期的長安洛陽了。近代時期,我國的經濟重心除了在長江下游以外,在兩廣地區也形成了經濟中心和城市圈,這也跟廣州是最早海上絲綢之路的港口有關。

我國今天的城市圈佈局基本延續了清朝中期以來的佈局,而且每個城市圈的定位也不一樣,滬寧杭的經濟地位明顯比京津要大,而京津的政治地位又高於滬寧杭了。我國的經濟重心不斷東移南移,而城市圈也跟着移動,而且在近七百多年的時間城市開始由綜合走向專業,更加趨於合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