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春節作爲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它在明清小說中有何記載?

春節作爲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它在明清小說中有何記載?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清時期的文學作品之所以備受推崇,除了對世情百態有入木三分的刻畫之外,還有的就是對當時的民風民俗進行了詳細描述,使今人得以到當時的社會生活也有初步的瞭解。那麼,明清時期的貴族、商賈之家是如何過年的呢?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一、置辦年貨,準備祭祖

進入臘月之後,年味越來越濃了。老人、孩子就只是一心一意等着過年,啥都不用操心,這可就忙壞了當家的男女主人。他們不僅要治辦各種年貨,還要忙着給家人購買新衣服,忙的不亦樂乎。在榮國府,這樣的重擔自然就是落在了王夫人和鳳姐身上,“當下已是臘月,離年日近,王夫人與鳳姐治辦年事”。

與現在一樣,人們常常感嘆臨近年關,各類物品都會漲價,明清時期也有同樣的問題。在街市上各類物品琳琅滿目,十分齊全,小攤販的吆喝聲處處都是,是一年之中的特有景色,以至於被稱爲“臘月市”。這種狀況就和明人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記載的類似:“臘月,諸物價昂,蓋年景豐裕,人工忙促,故有‘臘月水土貴三分’之諺。”

春節作爲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它在明清小說中有何記載?

如此盛大的節日,自然也少不了祭祖之事。在貴族之家,祭祖是在莊嚴肅穆的宗祠內進行的,程序繁瑣複雜。先是要進行準備工作,提前祠堂門打掃,準備一應的祭祀用品器具和神主畫像:且說賈珍那邊,開了宗祠,着人打掃,收拾供器,請神主,又打掃上房,以備懸供遺真影像。

正式的祭祖是在臘月三十進行的,地點是在寧國府。這天,賈母等有誥封者從宮裏朝賀結束後,就到宗祠中祭祖,場面十分宏大:

衆人方一齊跪下,將五間大廳,三間抱廈,內外廊檐,階上階下兩丹墀內,花團錦簇,塞的無一隙空地。鴉雀無聞,只聽鏗鏘叮噹,金鈴玉佩微微搖曳之聲,並起跪靴履颯沓之響。

從中可以看出,清人的祭祖十分隆重,對秩序、人員等都有詳盡的規定,看得出古代社會等級森然的特點。這種隆重複雜的祭祖風俗在現代很少存在了。

在清代,皇帝對皇親國戚還有一項特別的恩惠,那就是賜春祭用的“恩賞銀”。數量不太多,用小黃布口袋裝着,這更多的是一種榮耀,用《紅樓夢》中人物的話說,那就是“那怕用一萬銀子供祖宗,到底不如這個又體面,又是沾恩錫福的”。

二、請門神、貼春聯

臘月二十九,年味更濃,人們也更忙了。在這天要請門神、貼春聯,《紅樓夢》裏就有這麼一句:

已到了臘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齊備,兩府中都換了門神、聯對、掛牌,新油了桃符,煥然一新。

“聯對”即“對聯”,桃符也被稱爲“對聯”。兩者是有區別的,“聯對”是用紅紙寫的,而桃符是木刻的。

在《紅樓夢》的時代,不少富貴人家的正房廊柱上的對聯都是木製的,或作瓦楞形,或平板,平時亦掛。到年節時,講究的人家便要重新油漆,稱爲“新油了桃符”。除了大門要貼以外,二門、角門、屋門也全都要貼,長短不一。大門外馬頭牆上要貼很長的對聯,但竈王龕上的小對子,像“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等,不過一尺長。

三、吃年夜飯

大年三十晚上,賈府衆人都要分男女給賈母磕頭行禮,小廝丫鬟也包括在內。當然了,他們磕頭行禮也可以得到一些好處,比如押歲錢、荷包、金銀錁子等。這些壓歲錢都是提前準備好的,樣式做的很精緻,有梅花式的,有海棠式的,還有筆錠如意、八寶連春等等不同樣式,比今日的紅包要講究多了。

在《金瓶梅》中,丫頭、小廝給男女主人磕頭後,得到的賞賜種類也不少,有手帕、汗巾、銀錢等,並沒有金銀錁子,檔次似乎比賈府要差一些,這也看出貴族與商賈之家的區別。

春節作爲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它在明清小說中有何記載? 第2張

賈府裏的年夜飯座次也有講究,男東女西,分開落座。名字更十分講究,稱爲“合歡宴”,還有屠蘇酒、合歡湯、吉祥果、如意糕,單從名字看,都是一些寓意吉祥討口彩的稱呼。

吃完年夜飯,就要守歲了。這一晚,賈府內花團錦簇,人聲鼎沸,大觀園內大明角燈高照,到處燈火通明,歡聲笑語,一夜不絕。當然了,燃放煙花爆竹也是缺少不了。

四、拜年

過了大年三十,就是正月初一,便到了拜年的日子。《金瓶梅》中寫西門慶在這一天是:

早起,冠冕穿大紅,天地上了炷香、燒了紙,吃了點心,備馬,就出去拜巡按賀節去了。

西門慶的“賀節”對象當然是官員了,與普通百姓的互拜新年自然不同。

明朝的北京,官場拜年之俗比較特別。到了正月初一的早晨,主人就出去賀節,在家裏桌几上放上白紙簿子和筆硯,來客只需在簿子上寫上名字,就算是拜過年了,根本沒有迎送之禮。這種風俗與西門慶的做法類似,只是改爲由家僮“在門首接拜帖,上門簿,答應往來官長大夫”而已。

這種不見面的“賀節”方式與當面拜年、迎來送往自然不能相比,因而引起時人的譏諷。明代陸容《菽園雜記》爲此寫道:

京師元日後,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而不專。

“實心”與“不專”將兩種不同的拜年心態刻畫地淋漓盡致,着實有趣。

到清代時,拜年的習俗大致也是如此。至親好友都要親自登門拜年,若是關係疏遠者只是“投刺”,類似於今天的手機拜年。在《紅樓夢》中,賈母覺得來賀節的親友太多,所以一律不見,要麼和薛姨媽、李嬸等人說話聊天,要麼是和寶玉、黛玉、寶釵等人下圍棋、抹牌玩樂。

春節作爲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它在明清小說中有何記載? 第3張

據說,大年初一時不管是富貴人家還是窮人之家,都要用白麪包水餃,稱爲“煮餑餑”,全國各地都是如此。還有一種有趣的吃法就是,權貴豪門之家將小型的金銀、寶石等藏在餑餑中,若是有人吃到了,就代表這個人一年大吉大利,博一個好彩頭。

其實,在山東地區,不少人家在除夕夜包水餃的時候都要包上幾個一毛或者五毛的硬幣,等到正月初一早晨吃水餃的時候,誰吃到帶硬幣的餃子,便是有福氣。若他是學生,便代表他新的一年學業進步,尤其是新年裏遇上中考、高考等大事,便意味着他能金榜題名(當然啦,這都是美好的願望);若是男、女主人,便是他們一年工作順利,能賺錢呢。若是老人,便代表他們新年裏會健健康康的。

五、吃年酒

在過年期間,親朋好友之間一般都要互相請客吃飯,稱爲“年節酒”,以示慶賀新年。對寧、榮二府來說,請吃年酒的日子不能重複,最好隔開,否則容易被人說成是“送虛情怕費事”。在榮國府,請吃年酒的事兒還是由王夫人與鳳姐負責,兩人是“天天忙着請人吃年酒”,一直忙了七八天。

現如今,從正月初二起,人們都要拎着大包小包走親戚,其實就是吃年酒。尤其是出嫁的女兒在這天都要回孃家,探望父母,孃家人都很重視,早早起來做好準備。

不過呢,因爲現代人工作節奏太快,又加上生活水平的提高,春節期間的走親戚的節奏也加快了不少,很多人只是略坐坐就走了,奔赴另一家,甚至一天就把親戚走完了,與古代熱熱鬧鬧吃年酒相比,味道可能略遜色一些。

在春節期間,古代還有很多的娛樂活動。在北京,很多婦女兒童鬥牌、擲骰子,再就是博戲、藏勾。杭州人拜完年後,少年人任意遊玩,到處閒逛,觀賞歌舞,唱說平話,常常通宵達旦,稱爲“放魂”。今日的我們大概更多的是埋頭玩手機、擡頭看電視電腦,希望大家過年時,放下手機,與父母親人好好聊天,好好陪着孩子玩耍,用心體驗闔家團圓的味道。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