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白居易的長恨歌到底是爲誰而做?他都有哪些感情經歷?

白居易的長恨歌到底是爲誰而做?他都有哪些感情經歷?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長安城的天空,漂着灰暗,也漂着理想,它從不缺故事,更不缺人。“安史之亂”後的中唐:官吏貪婪、百姓貧苦、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盛唐繁華不再,唐詩江湖裏的高手也早已作古。

762年,李白離開了,770年,杜甫離開了,後人再也看不到“詩仙”李白手拿酒杯高喊“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的狂傲。也看不到“詩聖”杜甫滿懷悲哀地仰天長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悲愴身影。“田園派”掌門王維、孟浩然,“邊塞派”宗師高適、王昌齡,也都化作一抔黃土,湮沒在傳說裏。

唐詩江湖,一片昏暗和沉寂。772年,白居易來到這個世界。

唐代宗大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於河南新鄭的一個“世敦儒業”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後不久,家鄉便發生了戰爭。藩鎮割據,戰火燒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歲時,任鞏縣令的祖父卒於長安,緊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親白季庚爲躲避徐州戰亂,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離安居。

在這裏,白居易遇到了一個讓他心繫一生、情牽一生的女子。白居易的母親陳氏,15歲嫁給了自己41歲的舅舅,老夫少妻本來就有隔膜,白父又常年在外做官,聚少離多,

壓抑的婚姻讓陳氏扭曲變形,她把所有希望都寄託了早慧的白居易上,嚴厲監控着兒子的一舉一動。在母親的教導下,他開始和兄弟們一同發奮讀書。

母親很嚴格,不讓少年和村子裏的小孩玩,只准他讀書。她對少年說,你是官吏子弟,總有一天要去考科舉、當大官,不可以和那些低賤的孩子混在一塊!他很聽話,認認真真去讀書,白天學詩詞歌賦、晚上背儒家經典,晝夜不懈,到了後來,他的舌頭都生了瘡,手都磨出了繭子。

他老老實實走上母親爲他安排的路,不敢有半點違背。書齋苦悶,又有嚴母在側,白居易終日鬱鬱寡歡。鄰家姑娘湘靈,走進了白居易的世界。兩個少年,在中秋燈會上一見傾心,

“娉婷十五勝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蓮”。她是農家之女,身材姣好,清新如蓮。因爲貧賤,她僥倖逃過名教束縛,保存了一派天真爛漫。白居易善譜曲,而她的歌喉又讓人着迷。

一個譜曲,一個唱和,才子佳人很快就墜入愛河。少年連夢裏都是湘靈,“還有少年春氣味,時時暫到夢中來。”不見湘靈,就害上相思病。“抱枕無言語,空房獨悄然。誰知盡日臥,非病亦非眠。”

霽月難逢,彩雲易散,幸福的時光總是短暫的。白居易母親得知兒子戀情後,堅決反對這門親事,原因是門不當,戶不對。開放的大唐,卻是個極爲看重門第的朝代。

婚姻從來都是人生最重要的砝碼,但從來只有大家閨秀下嫁風流才子,哪有名門之後娶村婦爲妻的道理!她相當惱火:“我白家是貴胄之後,三代爲官,書香門第豈是你一個農婦能想入非非的!”

爲了把這段感情掐死在搖籃裏,陳氏就把白居易送到南方的叔叔家去,再後來,白居易就去了長安遊歷。

白居易的長恨歌到底是爲誰而做?他都有哪些感情經歷?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這是白居易16歲時寫的,這首詩驚豔了盛唐,驚呆了顧況。顧況何許人也?唐人將其視作李杜的衣鉢傳人,是天下學子爭相拜謁的文壇巨擘。

少年白居易,也曾帶着自己的詩來長安去拜謁顧況。顧況初看到白居易的名字,調侃道:“長安米貴,白居可不容易。”

但看到“離離原上草”,他就驚歎:有才如此,居天下不難!白居易的詩名,很快就傳遍了京城,

據說,他曾因爲這首詩,在酷夏的長安,免費得到了一筐只有貴族才用得起的冰消暑。但就在天下人把這個少年捧上天的時候,他卻選擇離開京師這個名利場,回到故鄉符離,去找尋湘靈。

回到家鄉,白居易直奔湘靈家去。但湘靈一家早不見蹤影。再見面已是幾年後,這次見面,他們的感情急劇升溫,

他們偷嚐了禁果,享盡雲雨之歡。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如朝雲無覓處。”

這段感情很快被白居易的母親發現。

爛俗的情節再一次出現,母親認爲,白居易總有一天要踏上仕途,娶的必須得是高貴門第的女子,所以,她果斷棒打鴛鴦,絕不認可身爲村姑的湘靈。

貞元九年(公元794年),白居易的父親遷任襄陽別駕,此時國家的局勢也大體安定了,母親決議帶着一家人前去襄陽。

如此,離別終究是來了,無可阻擋。

走的那天,這對戀人執手相看淚眼,無語凝噎,他經常給她寫詩,每當那時候,湘靈就支起下巴靜靜地聽,目光裏滿是崇拜,而今天這首《留別》,很有可能是他給湘靈寫的最後的詩了。

秋涼卷朝簟,春暖撤夜衾。

雖是無情物,欲別尚沉吟。

況與有情別,別隨情淺深。

二年歡笑意,一旦東西心。

獨留誠可念,同行力不任。

前事詎能料,後期諒難尋。

唯有潺湲淚,不惜共沾襟。

白居易的長恨歌到底是爲誰而做?他都有哪些感情經歷? 第2張

到了襄陽後半年,白父就因病辭世了。按風俗,白居易要扶老父靈柩回符離。一路顛簸坎坷,終於回到家鄉,

但湘靈一家又不知所終了。他走之後,流言四起,湘靈一家在符離也待不住了,只好遠走。白居易失望至極。

但自父親去世後,失去靠山的白家,已經要靠着舉債度日。爲了白家,也爲了湘靈,白居易只能忍住悲痛,發奮科考。唐朝的進士難度極高,白居易參加的那年,3000多人只取17個,但他當然位列其中,還成了最年輕的一個。

“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白居易意氣風發,自比李杜,立志成爲唐興兩百多年來第一人。

他騎着高頭大馬,吹吹打打回到家鄉,白府大紅燈籠,人流如織,喜氣洋洋。但鄰家卻孤燈一盞,隱約還傳來幾聲啜泣。是湘靈回來了,他鼓起勇氣,懇求母親讓自己把湘靈娶回家。

“當年你是布衣學子,她尚且配不上。如今你是天子門生,她就更是連給你提鞋都不配了!”

抗爭了十幾年依舊是這樣的結果,湘靈終於絕望了。沒過多久,白居易就要回京赴吏部的選拔了。

臨別的渡口,白居易肝腸寸斷,

“南浦悽悽別,西風嫋嫋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29歲時,白居易來到長安擔任校書郎,有一次,他與朋友在仙遊寺散步,衆人不知怎麼,就聊起了當年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朋友說:樂天,你文采這麼好,不如你以此爲題,作一首詩怎麼樣?

白居易欣然應允,揮毫潑墨,就開始寫。其實他朋友的本意,是想讓他批判一下唐明皇因耽於美色而誤國的事兒,一開頭他也確實是按照這個思路去寫的。

可寫着寫着,一個模糊的少女身影就忽然浮現在他的腦海,他的筆鋒,在潛移默化間,變了: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名垂千古的《長恨歌》應運而生,收穫了百代讀者的讚歎,人人都以爲,白居易寫的是唐明皇與楊貴妃。

唯有他自己明白。

808年任左拾遺,白居易終於結婚了。這一年,他三十七歲。

拾遺雖然是小官,但供奉諷諫,天下發生任何不恰當的事情,都該由拾遺提出來,或是上書,或是廷諍。高官們顧慮身份地位不敢說的話,只好由拾遺這樣的小官來說。爲了證明自己所言不虛,他寫了《新樂府》五十篇,“爲君,爲臣,爲民,爲物,爲事”。他拿着放大鏡努力找到了國朝每一個地方的問題:《賣炭翁》寫官市欺壓小民,《陰山道》寫貪官,《杏爲樑》寫居住的奢侈,《紫毫筆》寫失職,《官牛》寫自私的丞相……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815年,白居易觸怒了皇帝,又被小人中傷:母親看花而墜井去世,白居易卻著有“賞花”及“新井”詩,有害名教。被貶到江州擔任司馬,如果你記性夠好,應該就能知道也正是在這一年,白居易在潯陽江頭寫就了《琵琶行》。白居易在被貶途中,遇到了一位故人。

正是湘靈。

這一年,白居易四十四歲,湘靈也四十歲了,

白居易在被貶謫九江期間,仕途不順、心情沉鬱,有一次,在庭院晾衣服的時候,忽然見到了一雙鞋子。

正是當年離別之時,湘靈贈給他的那一雙。

白居易凝視這雙已經老舊的不成樣子的布鞋,發了好一陣子呆,然後,寫下了一首長詩。

中庭曬服玩,忽見故鄉履。

昔贈我者誰,東鄰嬋娟子。

因思贈時語,特用結終始。

永願如履綦,雙行復雙止。

自吾謫江郡,漂盪三千里。

爲感長情人,提攜同到此。

今朝一惆悵,反覆看未已。

人只履猶雙,何曾得相似。

可嗟復可惜,錦表繡爲裏。

況經梅雨來,色黯花草死。

長慶四年,五十三歲的白居易在杭州刺史職上任滿,回京述職,他特意去了符離一趟,想去看看湘靈。

伊人卻已杳無音訊。

這就是歷史給這段感情的最後一則記載。

在這之後的白居易開始學會放蕩,經常流連忘返於青樓花館,還公然在家裏蓄妓,他說:不得當年有,猶勝到老無。

白居易因爲年老體衰,爲了助興,居然還開始嗑藥,他說:鍾乳三千兩,金釵十二行。

什麼叫鍾乳?

就是唐代的一種春藥。

白居易蓄妓,就愛找那些十五六歲的小姑娘,三年一換,老了就遣散:十聽春啼變鶯舌,三嫌老醜換蛾眉。

以上種種荒唐事,數不勝數。

愛過知情重,醉過知酒濃。正是有着刻骨銘心的感同身受,白居易才能將唐明皇對楊貴妃的思念,刻畫的那麼纏綿悱惻,細膩感人。可以說,沒有白居易的傷心斷腸,即使李楊的愛情再動人,也催生不出千古不朽的《長恨歌》。

晚年,已過花甲的白居易,不顧年邁體弱再次跑去符離尋蹤。面對鄉遠人渺的故地,想到癡纏了一生的苦情虐戀,換來的終是鏡花水月,蒼髯銀髮的白居易禁不住老淚縱橫,賦詩抒懷:“半生憶念消磨盡,昨夜因何入夢來?”

後來,《長恨歌》傳到了日本,

上至天皇,下至黎庶,

全國無不頂禮膜拜,

他被日本人奉爲文殊菩薩,

影響力遠超李杜。

再後來,人們稱他爲長恨歌主,

一曲長恨有幽情,

江州司馬最傷心。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