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明朝中後期的皇帝多受制於文官集團,到底有何緣由呢?

明朝中後期的皇帝多受制於文官集團,到底有何緣由呢?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明朝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通常認爲,在清朝之前,明朝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中中央集權程度最高的朝代,在明朝的封建制度下,皇帝於理論上在全國享有無可厚非的絕對權威。但是縱觀明朝歷史,明朝中後期的皇帝多受制於文官集團,到底有何緣由呢?

明朝中後期的皇帝多受制於文官集團,到底有何緣由呢?

對於這一問題,我們不得不談到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明朝初年無論是中央建制還是地方治理原則在相當程度上沿襲了元朝,在中央設立中書省,置丞相,地方推行行省制。這一制度運作不久,朱元璋就察覺中央的丞相和地方的長官權力過大,於是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措施是廢除丞相制度,提高中央六部的地位,此後六部尚書直接由皇帝經手管理,六部各不相屬。延續千餘年的丞相制度被廢除,輔之於其他制度上的改革意義深遠,就此朱元璋構建了一套以絕對皇權爲中心的封建制度。

明朝中後期的皇帝多受制於文官集團,到底有何緣由呢? 第2張

廢除丞相之後,所有的政務負擔全落在了皇帝一人身上,可料想皇帝的壓力之大,若非極強的自制力和勤勉,萬不能將全國事務一一梳理清楚。哪怕是素來勤奮的朱元璋也感到十分吃力,在此背景之下,朱元璋於洪武十五年在借鑑宋朝的制度基礎上設置了華蓋殿等殿閣大學士,這些大學士多由文人進士擔任。最初大學士的主要職責是批閱奏章並針對奏摺的問題提出對應的意見,其中意見只作爲皇帝的備份參考。眀成祖即位之後,在明太祖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特批解縉、胡廣等七人進入文淵閣,得以參與軍機要務,這羣人被稱爲內閣學士,這也就是內閣的由來。

內閣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制度就是票擬製度,所謂的票擬製度就是朝中內外的奏章先送到內閣處經由各位閣臣審閱,用黑色的墨水將意見書寫在一張小票上,呈遞皇上批閱。皇帝審閱之後,一般會用赤色的墨水標註,表示已經閱過。由於奏摺的數量非常龐大,皇帝一般很少查看奏摺中的內容,除非極爲重大的事件,所以閣臣言簡意賅的建議往往就是最後的措施。內閣在維護皇權至上的過程中,實際上已經完成帝國實權的承接。

明朝中後期的皇帝多受制於文官集團,到底有何緣由呢? 第3張

另外,內閣成員以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的文人爲主,文人在古代社會中的地位較高,而且在社會網絡中影響力較大,特殊的社會地位,讓他們在批閱奏章是往往會考慮到社會宗族方面的事情,而這在文臣中多易達成共識。數名閣臣之中,又會推薦一名政治經驗豐富、德高望重者爲內閣大學士(內閣首輔)。內閣首輔在明朝的文官集團中地位非常,諸如嚴嵩、張居正等人,在朝中一呼百應,實際上是掌握着國家最高行政權。特殊的社會地位加之特殊的政治權力,讓內閣逐漸成爲一支與皇權抗衡的力量,而內閣的成員又多來自社會文人構成的文官集團中的成員,所以,明朝的皇帝多爲文官制衡也就不足爲奇了。但是不容置疑的是,明朝的皇帝在制度上仍然享有絕對的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