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端午節爲什麼要貼符?《清嘉錄》是怎麼詳細記載的?

端午節爲什麼要貼符?《清嘉錄》是怎麼詳細記載的?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五月是毒月,古人擔心插艾懸蒲無濟於事,便又發明了貼符這一招法。據清顧祿《清嘉錄》言:

“朔日,人家以道院所貼天師符,貼廳事以鎮惡,肅拜燒香。至六月朔,始焚而送之。有貽自梵氏者,亦多以’紅黃白紙,用朱墨畫韋陀鎮兇,則非天師符矣。而小戶又多貼五色桃印彩符,每描畫姜太公對神及聚寶盆、搖錢樹之類。受符者,必至院觀拈香,答以錢文,謂之符金。”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節爲什麼要貼符?《清嘉錄》是怎麼詳細記載的?

從文中可知,人們所貼的符是五月初一這天從道士那兒用錢買來的。所謂“天師符”,據清吳曼雲《江鄉節物詞·小序》

雲:“杭俗,道家於端五送符,必署‘天師’二字,以見其神。

受者皆答以錢米。”這“天師”,便是東漢末年的張道陵,他首創了道教,其人精通醫術,借造符爲百姓治病,故其後的道士假借其名大發造符之財。人們怎麼看待這種畫符?吳曼雲有詩曰:

“研將朱墨任鴉塗,春蚓秋蛇認得無?

但乞人施五斗米,全家飽食仗靈符。”

人們半信半疑。一方面認爲是“鴉塗”出來的,不過爲了要“五斗米”而已,另一方面又覺得是“靈符”。

這種“鴉塗”的靈符在敦煌發現的唐人卷子裏就有。那長方形的圖案,是由“日、力、吉、鬼”的變體字組成的。符左有一說明如下:

“已前符端午日取來。日出時書就,現臺內峭磨黑土,含一幾(點)峭,直至書了。更用爲牙珠筆符上書勃子(字)藏阿稻伽藥塗磨身,盔毒自深,休M方內。不出外,入達本源,萬事興。又方:每日吃杏七八,木三個,渴特吃人蔘伏令止渴。”

醋,即消,是中藥消石粉,有速溶性。據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說:“樸消主治百病,除寒熱邪氣,逐六腑積聚,結固留癖,能化七十二種石”。寫符時口中含上一點,可“除寒熱邪氣”。符上又說每天“吃杏七八,棗三個”,渴時飲人蔘湯,這都有助於夏天養生。可以這樣說,道教的靈符這種形式是迷信的,但其內容卻是一種防病、療病的藥方。原來畫符是宗教與民間醫療相結合的一種形式。

此外,又有懸天師艾的做法。所謂天師艾,實則以艾爲材料做成的厭勝物。據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

雲:宋代端午節,京都人以泥塑張天師像,以艾爲須,以蒜爲拳,置門上,稱天師艾。艾是‘種中草藥,可除病,而蒜氣味辛烈,也有A-of的作用,俗話說:“大蒜有百利廠害,:茶葉有百害一利。”蒜的一害是口早,一餘下則全是利,對入防病功效顯着。因此在醫療條件不很齊備的古代,太醫們也乞靈於天師艾,紛紛獻給貴妃,如蘇轍詩云:“太醫爭獻天師艾,瑞霧常縈堯母門。”((學士院端午帖子))‘可見此種風俗並非全是荒唐。

端午節爲什麼要貼符?《清嘉錄》是怎麼詳細記載的? 第2張

但是更多的人家要買五毒符。清顧祿(清嘉錄)說得十分具體:

“尼庵剪五色彩箋,狀蟾玲、晰踢、蜘蛛、蛇、蚿之形,分貽植越,貼I 7相夜次,能魔毒聲,:‘謂書弄毒符。”

五毒符由尼姑們剪出後,散發給當地的施主。五毒之一的蛟,是多足蟲,長寸許扒又稱馬陸。據《中國地方誌民俗資料彙編》引《青齊風俗記》說:

“穀雨日,畫五毒符,圖蠍子、蜈蚣,虺、蛇、蜂蜮之狀,各畫一針刺之,刊佈家戶,以雄毒蟲。吳俗,則在端五。”

這一則所記的五毒雖與上則不盡相同,。但總之都是有害於人類的毒蟲,亦當在橫掃之列。

貼符的民風也吹進了宮廷,明人蔣之翹寫的《天啓宮詞一百三十六首》中有一首便是反映貼符的宮俗的:

“葵榴初繃藥桂毅,綵線形成續命需。

遙聽三韓烽火急,真人剛進進兵符。”

詞後有注云:“每歲元旦、端午,真人府進符篆,貼各宮門。”這真人府便是道士們的工作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