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禁止出國展覽的文物有哪些?這些文物爲什麼禁止出國展覽?

禁止出國展覽的文物有哪些?這些文物爲什麼禁止出國展覽?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文物禁止出國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我們知道,各地都有很多的博物館,能夠看到很多出土的文物,這些文物代表着各地不同的文化,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而有一些文物可能會有在其他國家進行展覽,讓世界瞭解中國文化,但是有一些文物卻是被禁止出國展覽的,不管任何情況都不允許出國進行展覽,那麼這樣的文物你知道有多少嗎?爲什麼要禁止出國展覽,背後有什麼原因呢?

禁止出國展覽的文物有哪些?這些文物爲什麼禁止出國展覽?

1.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在四維時代AR技術加持下,來自金沙遺址博物館的太陽神鳥,在我們眼前“復活”了。華夏燦爛文明,造就了不計其數的文物瑰寶,但中國現存的文物有多少?

爲了這個數字,國家文物局花了整整3年,投入了10萬人,終於得到了一個準確的數字,10815萬件(1個億)。值得注意的是

在數量驚人的文物中,有64件文物,被列入首批永久禁止出國(境)名單,也就是人們口中常說的“老外想看,只能跑來中國看的文物”。因此有人問:擁有怎樣身份的文物,纔會被國家下令永久禁止出境?

目前爲止,中國有哪些被禁止出國的文物?16年前,國家文物局下令禁止一級文物出國展出。至今爲止,共發佈三批名單,均爲國家級珍品。在印發《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中,明文規定以下64件(組)珍貴文物爲“首批禁止出國的文物”。

禁止出國展覽的文物有哪些?這些文物爲什麼禁止出國展覽? 第2張

從“入選”的文物名單中,我們可以發現這些被禁止出境的文物有以下“身份特徵”:

1、歷代出土古屍

2、宗教場所的主尊造像

3、質地爲象牙、犀角的文物

4、元以前書畫、絲作品

5、宋、元有代表性的孤品瓷器

這些被國家重點保護的文物,要麼是具備重大的史料價值且極其容易損壞的漆器或書畫,要麼是宋、元前的孤品。

比如,能發掘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的紅山文化文物。

在紅山文化重大考古發現以前,人們所知的只有夏商周以來近4000年的中華文明史。但一批可上溯至5000年的紅山文化文物,開始促使中華民族兒女重新審視中國史前的歷史,尋找中華文明的源頭。

當年紅山文化文物的發現,立即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學術界表示,這對追溯華夏文明有重大意義。

禁止出國展覽的文物有哪些?這些文物爲什麼禁止出國展覽? 第3張

極容易被損壞的中國十大傳世名畫(部分爲孤品)。

除了《清明上河圖》齊名、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圖》,如今知名度頗高的書畫作品陸機《平復帖》卷、馮承素摹王羲之《蘭亭序》卷、展子虔《遊春圖》卷等中國傳世書畫,也被列入禁止出境的名單中。

還有一些獨樹一幟、世界罕見且流傳時間較長的傳世瑰寶。

曾在電視上“露臉”、屬夏代晚期青銅器的三星堆青銅神樹,也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單中。

源於3000年前、流傳着“通天”奧祕的青銅神樹,與華夏民族神話中的“扶桑”、“太陽神鳥”緊密相連。

還有一件存有2498塊玉片、迄今爲止人們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金縷玉衣。作爲聞名中外的首次重大發現,完整的金縷玉衣葬服具備重大的歷史意義。

被定爲“國寶級文物”的銅奔馬。

藏於甘肅博物館、因造型精緻無比曾傾倒一大批外國觀衆的銅奔馬(又稱“馬踏飛燕”),曾在1973年古代歷史文物出國展,在英國和法國展出,後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 展覽文物目錄》。

禁止出國展覽的文物有哪些?這些文物爲什麼禁止出國展覽? 第4張

2.爲什麼要被禁出境(國)?

一些慘痛經歷告訴我們答案。

這64件文物都是中華民族不可再生的瑰寶,大部分都是絕品孤品。一旦出境展出,在運載過程中難免會遇上一些不穩定因素,造成的損失則永遠無法挽回。

1983年,日本大阪展出秦兵馬俑,一位遊客卻越過柵欄,敲碎了玻璃櫥窗,嚴重損壞了兵馬俑;

秦兵馬俑在美國展出,被一個美國青年掰掉了一個手指,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

1993年,越王勾踐劍被運往新加坡參加戰國楚文物展,工作人員不慎將一塊有機玻璃柄板卡在了勾踐劍的劍刃上,劍刃部有一道長0.7釐米、寬0.1釐米的新傷痕...

這些慘痛教訓告訴我們,爲讓國寶的生命更好延續,我們需要想出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

禁止出國展覽的文物有哪些?這些文物爲什麼禁止出國展覽? 第5張

3.數字化保護勢在必行

舉個例子:書畫的壽命是有限的,民間一直流傳着書畫最多隻能“活”1000年的說法,再加上陽光、空氣及紫外線影響,常使一幅完好的書畫產生蟲蛀、黴變、退色。

200年後,我們的子孫後代是否能領略這些傳世名畫?是否還能完整清晰地鑑賞到宋元年代的國寶?答案是肯定的:利用數字化手段,文物數據可實現永久“保存”。

比如,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在歷經數字化“復刻”後,這幅書法作品不再被“困”在冰冷的庫房中,每人都可以隨時隨地在線鑑賞,也不擔心因質脆受損。

假若書畫作品不幸受損,我們還能根據這幅書畫的三維虛擬數據,對國寶進行修復。

對一些後世名聲遠播、但不可移動文物(如武侯祠博物館的唐碑),數字化手段還能讓人們足不出戶,“身臨其境”品鑑歷史。

對於一些因歷史因素而流失海外、暫時無法回家的國寶,我們通過三維數字化技術,把它們“帶回家”。

“文物既要保護好,也要被認知”。伴隨人工智能數字化技術的發展,一次性解決了文物“難保存”和“難細品”兩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