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盤點歷史上最有遠見的五個國策 隆中對墊底,第一個願者上鉤

盤點歷史上最有遠見的五個國策 隆中對墊底,第一個願者上鉤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8.8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歷史上有名的國策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在中國5000年曆史上,有雄才大略的人才恆河沙數,他們貢獻的不世之略也不計其數,其中最有遠見的國策有五個,時間越久,越顯示出其謀略的遠見卓識。

第五名 隆中對

東漢末年,羣雄並起,天下大亂,曹操瞄準時機,挾天子以令諸侯,逐步統一北方;孫吳勢力則在江東立足腳跟,憑長江之天險雄視天下;自詡漢室宗親的劉備,雖欲一展宏圖,但一缺地盤,二缺力量,在曹操的追擊下顯得窮途末路。在危急時刻,司馬徽、徐庶推薦了諸葛亮。

劉備三顧茅廬,才見到諸葛亮。諸葛亮早已胸有成竹,憑藉敏銳的嗅覺,開門見山地提出了《隆中對》。

劉備請教:“我想光復漢室,但是現在朝廷傾頹,被奸臣們竊據高位,主上蒙塵,請問您有什麼辦法呢?”

諸葛亮首先分析了天下形勢,說自從董卓作亂以來,天下各路諸侯爭權奪利,擴充自己的勢力和地盤,一個豪傑,如果沒有自己地盤,一切美好的理想都是空中樓閣。現在天下格局,曹操已經佔得先機,擁有北方中原地區,這是天時;孫權擁有江東,已經有了三世,根基穩固,這是地利。這些地方都不能直接與他們爭奪,否則就是以卵擊石。

盤點歷史上最有遠見的五個國策 隆中對墊底,第一個願者上鉤

隆中對

而荊州是用武之地,土地遼闊、經濟發達、人民富裕,荊州牧劉表德不配位,無法長久守住這些地方,是上天賜予將軍(劉備)您的。益州沃野千里,地勢險要,劉璋和張魯都是平庸的人,可以奪取作爲自己的根據地。

那麼劉備的優勢在哪裏呢?有很高的知名度(漢室宗親)和美譽度(信義聞名於天下),具有很強的號召力,當前雖然局面侷促,但是還是很多人才跟着您,擁護您。

所以諸葛亮定下的戰略規劃,是先奪取荊州和益州,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等天下形勢發生變化,北上統一中原,光復漢室。

盤點歷史上最有遠見的五個國策 隆中對墊底,第一個願者上鉤 第2張

隆中對形勢

這個國策的優勢在於,進可攻、退可守。不足之處是荊州是兵家必爭之地,與益州遠隔千山萬水,不易相互支持。歷史事實也證明,荊州很快被東吳奪走一大半,以益州一地對抗中原七州,以弱攻強,不能持久,這個國策只實現了三足鼎立,沒有實現一統天下。

第四名 徙戎論

《徙戎論》是西晉官員江統(?—310年)寫的一部政治論著。其主要主張是應該將內遷關中的遊牧族羣遷出關外,認爲“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久而久之必生禍害。

盤點歷史上最有遠見的五個國策 隆中對墊底,第一個願者上鉤 第3張

江統

東漢末年,由於多種原因,遊牧族羣不斷遷入中原,也引發了一些矛盾。在曹魏時代,鄧艾等人就提出了徙戎的主張。江統徙戎論是最系統性。

江統的主張,反應了當時相當一部分人的思想。但是爲時已晚,這種主張在那個時代已經不具備可行性。而且西晉早已腐朽,八王之亂等內亂層出不窮。江統提出徙戎主張不到10年即發生五胡亂華,洛陽更遭永嘉之亂,西晉在中原的統治體系全面崩潰,僅統治了50年就衣冠南渡。

第三名 九字三訓

九字三訓內容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是朱升對朱元璋提出的平定天下的策略。在我國古代造反、叛亂司空見怪,但是在衆多勢力中脫穎而出成功登上大位的,卻是非常稀少。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遠見卓識的、能夠提出正確政策主張的人才。像聲勢浩大的項羽、瓦崗、黃巢、李自成都最終難逃覆滅之路。勝者爲王敗者爲寇。

朱升(1299-1370年)是朱元璋的謀士,他提出的三字九訓爲朱元璋在衆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盤點歷史上最有遠見的五個國策 隆中對墊底,第一個願者上鉤 第4張

朱元璋和朱升

高築牆:就是建立穩固的根據地,不做沒有規劃的流寇。這樣才如同樹有根基,收縮自如。(當然,這和後來明朝修建萬里長城沒有任何關係)。黃巢、李自成等人就是因爲沒有穩定的大後方,最終失敗。朱元璋則聽取謀士的建議,奪取金陵(南京)作爲根據地,這裏可以憑藉長江天險,同時又靠近江南大糧倉,經濟富裕,可以作爲依靠。

廣積糧:就是大力發展經濟,確保糧草充裕。在元朝的橫徵暴斂之下,元末農民生活窘迫。最早朱元璋實行“鑲糧”(在己佔區任意徵糧)和“檢刮”(在敵佔區任意搶劫)政策。控制金陵之後,朱元璋隨即任人屯田,重視發展農業。朱元璋實行休養生息,大力發展經濟,有助於安定民心,發展自己的勢力。

緩稱王:不當出頭鳥,不做衆矢之的。東漢末,袁術就犯了這個錯誤,得意忘形,過早稱王,結果最終失敗成爲歷史的笑柄。可見在世紀不成熟的情況下,要悶聲發展自己的實力,不能急於求成,過於顯擺。

最終因爲朱元璋採納了朱升的國策,一步一步實現了自己的目標,建立了強大的大明王朝。

第二名 陳臺灣棄留利害疏、重新疆論

臺灣和新疆,成爲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兩個人的功績不可忘卻,一個是力主武力統一臺灣並建議不要放棄臺灣的施琅,另一個是擡棺收復新疆的左宗棠。

海戰經驗十分豐富,素有“海霹靂”之稱的施琅(1621年—1696年)是武力統一臺灣的將領。早年施琅因爲得罪鄭成功,其家人被鄭成功所殺,投降了清朝。

攻下臺灣之後,如何對待臺灣呢?當時有人主張遷走人民、放棄臺灣,避免臺灣再次坐大。康熙自己也認爲:臺灣彈丸之地,放棄了也無所謂。施琅堅決主張留守臺灣,1683年上了一封《恭陳臺灣棄留利害疏》。詳述臺灣與東南海防的重要關係,對棄守論的種種錯誤論點一一加以有力的駁斥。於是清朝在臺灣設府置縣。

歷史已經證明了臺灣對於中國的重要性,正是因爲施琅的建議和措施才使臺灣和大陸建立了穩固的關係。此後大陸移民逐步進入臺灣、開發臺灣,使臺灣成爲中國的寶島。

盤點歷史上最有遠見的五個國策 隆中對墊底,第一個願者上鉤 第5張

施琅

19世紀以來,沙皇俄國入侵中亞,吞併了中亞不少地方,勢力直抵新疆邊境。林則徐早就預測到“終爲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林則徐的思想極大程度上影響了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左宗棠是清朝著名的軍事家和戰略家,也是洋務運動的倡導者。

公元1865年,中亞的浩浫國軍閥阿古柏在英國的慫恿和支持下入侵新疆,建立政權,並很快擴張到整個新疆南部地區,這時候,清朝忙於對付太平天國和捻軍,無暇西顧。朝廷出現了左宗棠“塞防”和李鴻章“海防”的爭議。因爲在東部海洋方面,也出現了危機:日本正瞄準臺灣。

左宗棠陳述了新疆的重要性,他說,新疆如果保不住,蒙古就危險,蒙古保不住了,那麼京師就有麻煩。葉赫納拉氏(慈禧太后)不知道仗會打多久,心裏沒有底。左宗棠說:“剿撫兼施,一了百了,得五年時間”。於是清朝決定採納左宗棠的建議。

盤點歷史上最有遠見的五個國策 隆中對墊底,第一個願者上鉤 第6張

左宗棠收復新疆

1875年,左宗棠以欽差大臣的身份,着手收復新疆。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左宗棠對於後勤做了非常細緻周到的準備。第二年擡棺進軍新疆。經過艱苦的努力,1877年,打敗了阿古柏侵略勢力和與之勾結的白彥虎叛亂勢力,阿古柏身死,白彥虎逃往沙皇俄國控制的中亞。1881年從沙俄手裏收復了伊犁部分土地。

在朽敗無能的晚清時代,左宗棠有能有此見識,虎口奪食,收復新疆,其遠見卓識令人欽佩。

第一名 姜太公釣魚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是商朝末年周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謀略家和軍事家,也是齊國的開創者。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故事世人皆知。

據說在姜子牙72歲的時候,在渭水邊上垂釣,希望借釣魚的機會見到姬昌。這裏是姬昌狩獵的必經之處。一天出獵看到姜子牙在釣魚,釣法奇特,短幹長線,線系竹鉤,不用誘餌之食,也不垂到水裏,離水面有三尺高,並且一邊釣魚一邊自言自語,“姜尚釣魚,願者上鉤。”

盤點歷史上最有遠見的五個國策 隆中對墊底,第一個願者上鉤 第7張

姜子牙

姬昌好奇,就上前去與之交談。此時姜子牙知道姬昌正在網羅人才,但初次見面,交淺不敢言深,姜太公只好以釣魚爲話題進行試探,待見到文王態度懇切、虛心求教之後,話鋒一轉,立即提出了推翻商王朝以奪取天下這一重大的戰略問題,接着爲堅定文王的信心,進一步指出了表面上強大的商王朝已經是日薄西山、來日無多,而現在尚默默無聞的周卻如日東昇,前程遠大。

後來姜子牙輔佐姬昌推翻了商朝建立了800年之久的周王朝。由於姜子牙在協助周王滅商過程中立夏汗馬功勞,所以被封在齊地營丘,建立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