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宋朝服飾:宋代軍事服裝

宋朝服飾:宋代軍事服裝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3.7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宋是鎧甲的大發展時期,是古代甲士披甲最全備的時期。

我國甲冑在五代時型式已規範化,北宋曾公亮著《武經總要》記載,甲冑形成定製,以甲身掩護胸背,用帶子從肩上系聯。腰部用帶子從後向前束,腰下垂有左右兩片膝裙,甲上身綴披膊(掩膊)。兜鍪呈圓形復鉢形,後綴防護頸部的頓項。頂部突起,綴一叢長纓以壯威嚴。《夢溪筆談》卷十九《器用》,記宋代鐵甲,用冷鍛法制甲片聯綴而成,在五十步外用強弩射之不能射穿。

在漢代鐵甲一般只有身甲和披膊,到了南北朝就普遍增加了腿裙和膝裙,到了唐代又增加了吊腿,有的還增加了臂護。北宋鎧甲沿襲了唐五代鎧甲的傳統,形成了更加完備的甲制,對後世影響深遠,直到明代一直沿用。

由於鐵甲的各部分增多,其總重量也必然增加。《宋史·兵志十一》所載,紹興四年軍器所向朝廷的報告稱當時的鐵甲重量是45-50斤,“詔勿超過五十斤。”這種五十斤左右的甲屬於“重甲”。重甲在作戰中保護功能強,但行動不便。南宋時爲了某些騎兵輕裝的特殊需要,也可專門造“輕甲”,特點是“長不過膝,披不過肘,兜鍪亦殺重爲輕。”(見《宋史·畢再遇傳》)。南宋華嶽的《翠微北征錄》中根據馬軍作戰與步軍作戰的不同特點,建議過馬軍甲的形制。裏面說“腰圈合用四吊。甲身合用左掩。腰裙合用過膝三寸。吊腿合用摘吊。”無論是何兵種,身甲是必不可少,其次是披膊,其次是腿裙。馬軍遇敵時也應該要掛上吊腿,退師則解入搭袋,而免被牽制。

宋朝服飾:宋代軍事服裝

 幾種主要的鐵甲

魚鱗甲:是用小型甲片爲主的3000片左右的鐵甲片編綴而成,因狀似魚鱗,故稱。魚鱗甲從漢代開始就被長期使用,是鐵甲的主要品種之一。魚鱗甲以編排細密爲主要特點,故而在古代又稱爲柳葉甲、榆葉甲。

宋朝服飾:宋代軍事服裝 第2張

明光鎧

明光鎧:這是普通札甲的改進型。從考古實物中得知,在漢代也仍在使用用較大甲片編綴而成的札甲,每領鐵甲由數百片組成。明光鎧就是在札甲的基礎上在胸前和後背各聯綴兩塊大型的圓形甲片,稱爲圓護。這種圓護大而厚,可有效地保護胸部要害部位的安全,又不妨礙上體的靈活運動。圓護經過仔細磨製,有如鏡面,在太陽下閃閃發光,在戰場上可干擾敵人的視線。這種鎧甲是南北朝時期最好的鎧甲,到了唐代仍被《唐六典》列爲十三種鎧甲之首。在文藝作品中,這種圓護就被稱爲了護心鏡、護胸寶鏡。這種圓護宋代仍然有使用,《水滸傳》中第六十四回花榮射宣贊一節有相關的描述。

鎖子甲:是古代另一種常用的鐵甲。這種甲不是將甲葉一片片用繩聯綴而成,而是將甲片用一環套一環的辦法連環而成,故而又稱爲連環鎖子甲或環鎖鎧,對防矢簇特別有效。據研究,這是在南北朝時從西域傳入的鐵甲類型。如果不用鐵甲片而是用鐵絲連環而成,貌似鐵絲網製成的衣服,又稱爲網子甲。唐宋時期,鎖子甲與網子甲都已在中原流行。宋代名將韓世忠所部的主要護體裝備就是“連鎖甲”。宋代又將明光甲的圓護加於網子甲上,稱爲明光細網甲。

馬甲(具裝)

由於軍隊組織、戰略戰術等方面的變化,宋軍中的重裝騎兵(甲騎具裝)不論在數量還是重要性方面與北朝至隋時自是無法相比,但馬甲(具裝)仍是北宋軍中的一種防護壯舉。宋初馬具裝有鐵質和皮質兩種,到修撰《武經總要》時好像只採用皮質而已了。《武經總要》中記錄的一領馬甲包括了面簾(附有一半面簾)、雞項、蕩胸(當胸)、馬身甲和搭後五部分。

這種馬甲皮質髹漆原來是黑色,北宋政和三年詔改爲硃紅色。印象中新水滸裏的戰爭場面是出現過馬甲的,不過竊以爲使用規模貌似太大了,有些誇張。南宋時期最著名的具裝當屬金國兀朮使用的鐵浮圖重裝騎兵,人皆重鎧全裝,馬披具裝,非常具有衝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