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社會記錄 > 科學探索 > 軍事遺蹟擋軍樓或始建於南宋:銘文磚有部隊番號

軍事遺蹟擋軍樓或始建於南宋:銘文磚有部隊番號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前段時間,在南門遺址南側,對連接古運河和荷花池的二道溝拓展工程中發現的宋代吊橋遺存,我市考古部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昨天中午,在南門外大街吊橋遺址附近,新發現了擋軍樓南牆,其包磚厚度約75釐米。

殘存南牆24層包磚

昨天中午,現場施工人員在取土時發現,宋代吊橋遺存旁邊又有疑似城牆包磚的古遺蹟。施工人員猜測,這會不會也是宋代吊橋的一部分遺址呢?隨即,他們與考古人員取得聯繫。當揚州文物考古研究所相關人員趕至現場後,驚喜地發現,這正是他們前幾年就想尋找的擋軍樓遺址,“沒想到如今終於露出真容了!”

考古人員告訴記者,據有關史料記載,此處擋軍樓建於明清時期,與東南方向的通江門一同加建在原有的攔馬牆上。在“清同治後府城圖”上,即如今的南門遺址西南方向有擋軍樓。可惜,擋軍樓拆於1927年。2006年末至2007年初,南門外大街興建揚州海事局期間,我市考古部門曾對這一帶進行考古發掘,希望能夠考證出擋軍樓的準確位置、範圍、結構等,但因爲考古發掘的條件不允許,所以沒能如願。下午3點多,記者趕到擋軍樓遺址考古發掘現場時,工人們正在宋代吊橋北側橋墩的西邊,清理“露臉”的一段擋軍樓遺址包磚,磚塊一層層堆砌得非常整齊,並呈現出一定的坡度。

現場考古人員解釋,目前呈現在眼前的就是擋軍樓南牆遺存。截至昨天傍晚6點,記者數了一下,從上到下,殘存的南牆共有24層城牆包磚。

軍事遺蹟擋軍樓或始建於南宋:銘文磚有部隊番號

宋銘文磚有部隊番號

二道溝位於揚州市南門外大街,溝通古運河與荷花池,北臨擋軍樓遺址和揚州城南門遺址,是擋軍樓外的護城河。文獻記載,明代二道溝上建有二道橋,橋閘合一。通過初步考古發掘和清理,結合文獻記載和歷史圖錄,證明此處確實有橋,可能始建於宋代,一直沿用至今,是揚州古城保護和運河申遺的重要歷史文化遺存。昨天下午,當擋軍樓一面殘高約2米、長8.5米的牆面包磚清理出來時,中間有不少宋代的銘文磚,有的是部隊番號,如“遊亦軍”、“鎮江敢勇軍”、“鎮江武鋒軍”,此外還有“甲”“二”等字樣。據悉,這些銘文磚都曾在揚州南宋時期的城牆遺址中發現過。

 “年齡”不早於南宋

考古人員表示,這面牆是擋軍樓南牆遺存,砌擋軍樓使用的磚很雜。據分析,揚州緊急加固軍事防禦系統時,民用小磚窯無法及時足量地燒製磚塊,就向附近各軍隊定燒磚頭,各軍隊在燒製時留下了各自番號當作印記。可見當時在建擋軍樓時,得到了不少部隊的支援。

現場考古人員解釋,擋軍樓南牆遺存的最東邊,還呈現出一小段有拐角的包磚,中間使用石灰作爲黏合劑加固,包磚厚度約75釐米。按照目前呈現出的一幕,考古人員推斷,這一段往南拐。至於它的確切走勢,以及這一拐角是與擋軍樓南牆相連接,還是旁邊的附屬建築,考古人員表示,由於破壞很嚴重,目前已經看不出來。不過,考古人員表示,從南宋開始,揚州地區已普遍使用石灰作爲黏合劑加固城牆。而且,南牆上發現了南宋、北宋時期的銘文磚,由此可推斷,擋軍樓的“年齡”不早於南宋。

  難得軍事遺蹟之一

揚州文化學者韋明鏵認爲,二道溝的意思是揚州南門外的第二道護城河,這說明了南門在軍事防衛上的重要性。擋軍樓說明了揚州在軍事上的重要性,尤其是城南在防禦上的緊迫性。在揚州建城史上,南門最雄壯,擋軍樓遺址證實了南門的重要地位。此外,揚州是文化名城,同時也是軍事重鎮,但軍事遺蹟並不多,因此,擋軍樓的考古發掘,有助於今人深入瞭解揚州軍事史。

不久,二道溝將貫通揚城“水上游”。記者昨獲悉,由於擋軍樓遺址這一重要古遺蹟的發現,建設部門也改變了原來的建設規劃方案,對這一古遺蹟將進行原址保護,這不僅將增添一道文化景觀,也使人們可以透過擋軍樓遺址,瞭解那段烽火揚州路。

環球趣事
科學探索
世界之最
娛樂天地
歷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