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近代名人 > 魯迅迷戀工作不吃刺多的魚:怕剔魚刺浪費時間

魯迅迷戀工作不吃刺多的魚:怕剔魚刺浪費時間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5.0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前不久,《魯迅的生命和創作》由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出版,它譯自英國著名漢學家秦乃瑞(JohnChinnery)的遺作。

秦乃瑞是魯迅主要“論敵”陳源(筆名陳西瀅)的女婿,曾長期擔任英國愛丁堡大學中文系主任、教授,他熱愛中國和中國文化,以50餘年時間,深入體察魯迅思想和文本世界。

近日,記者採訪了該書譯者——首都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魯迅研究專家王家平教授。

他表示,幾十年來,魯迅傳記出版不少,但塑造出的大多是高度意識形態符號化的魯迅形象,這種概念化的弊病至今仍在延續。與此同時,學術界的有識之士開始了“還原魯迅”和“回到魯迅文本”的工作,力圖把魯迅從神龕請回人間來,重新恢復魯迅與人們的“對話關係”。秦乃瑞撰寫的這部魯迅評傳,正體現了這種迴歸。

  魯迅迷戀工作,所以不吃刺多的魚

王家平認爲,“秦乃瑞採取平等而非仰望的視角去寫魯迅生命旅途中的各種人生際遇和思想創作”,他試圖以更貼近生活的史料,讓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魯迅迷戀工作不吃刺多的魚:怕剔魚刺浪費時間

書中,秦乃瑞用大量篇幅描述魯迅的日常生活:“魯迅每天的日常生活開始得比較晚,他有時要到11點才起牀。”“魯迅喜歡吃肉和魚。但他不吃刺多的魚,因爲像他這類迷戀工作的人,覺得剔魚刺是不必要的麻煩,太浪費時間。”“魯迅對書很是講究,時常整理他的書架,想查哪本書時唾手可得……魯迅還用蠟紙包書以防它們被弄髒,他也用這種方式來保存他的手稿。”

相比其他作家,魯迅的生活似乎更能引起當下學者的研究興趣。對此,王家平說:“這是因爲,以往的研究太不重視作爲人而非神的魯迅的生活。”

  新視角看周氏兄弟關係破裂

王家平認爲,本書不是純學術專著,在魯迅研究上的學術突破並不突出,但在魯迅生平和創作的一些方面還是有獨到的闡述。如在魯迅與周作人兄弟關係破裂這個重要問題上,秦乃瑞提出了較爲獨特的見解。

秦乃瑞在書中推測:“不管羽太信子指控魯迅調戲她是否實有其事,她與魯迅之間一定發生了某種不愉快。”他將“不愉快”產生的原因歸結爲二:“魯迅有時會詢問一些家庭開支的必要問題,這就使得管家的羽太信子逐漸地對魯迅產生了厭惡”;“家庭裏獲得幫助的人後來會對自己的依附地位感到怨恨”。

據秦乃瑞在書中敘述,雖然羽太信子鄙視周建人,但她將周氏兄弟當成經濟靠山,千方百計拉近妹妹芳子和周建人的距離,甚至把芳子灌醉,並將芳子與周建人鎖在一間屋子裏,最終撮合成這樁婚姻。“這是一個新穎的視角”,王家平說。

秦乃瑞認爲,周作人一直受到魯迅的關照,從而一直生活在大哥的影子裏,而形成某種壓抑心理;當羽太信子與魯迅發生衝突之後,周作人完全站在妻子一邊。“秦乃瑞指出,儘管周作人的創作才華毋庸置疑,但是他缺乏大哥身上那種精神和骨氣。”

 過分神化與冷淡魯迅都出於無知

“自1936年魯迅去世以來,魯迅日益走向被神聖化的命運。到了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魯迅成了意識形態神壇上最顯赫的幾尊神主之一。”王家平說,中國讀者基本上是從課本上接觸魯迅的,而不是直接閱讀他的文集,他們心中的魯迅高高在上。“迄今爲止的中小學課堂上,多數老師仍然在過度強調魯迅批判舊社會的意識形態意義,而未能展示魯迅本人生命存在的文化意義及其作品的審美和藝術價值”。

近年來,魯迅文章從語文教材“大撤退”,對魯迅文學價值質疑的聲音也時有發出,頻頻引發爭論。對此,王家平直言:“以前我們過分推崇魯迅、把他神聖化,這是出於無知;現在對他的冷淡、批判是出於誤解,同樣也是無知。”

王家平說,在國際學界,魯迅一直很熱門,“因爲他是具有悠久文明歷史的中國的作家,因爲他的作品最能呈現中國現代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處境”。

王家平認爲,相比在歐美國家,魯迅對日本、韓國等國的文學有更大的影響力。“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表白說魯迅是自己的精神導師,在他心目中,魯迅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魯迅迷戀工作不吃刺多的魚:怕剔魚刺浪費時間 第2張

  對岳父與魯迅的筆戰

  保持中立

1970年,秦乃瑞與陳西瀅的女兒陳小瀅結婚。20世紀20年代中期,魯迅與陳西瀅圍繞“女師大事件”展開筆戰。女婿如何評價這場筆戰?王家平說,“秦乃瑞沒有偏袒老丈人,他堅持了學者應有的中立立場。”

秦乃瑞認爲,陳西瀅與魯迅觀念的分歧在於,前者希望採用理性折中而非暴力革命的方式進行改革。書中寫道,“他認爲發生在女師大的惡性衝突事件,完全無益於問題解決,相反只能事與願違。”

1926年,疲於筆戰的陳西瀅放下筆桿。秦乃瑞不否認,魯迅是這場戰爭的勝利者。“但是秦乃瑞也表示,這樣的說法實在把魯迅、陳西瀅論戰的格局簡單化了。”王家平認爲,秦乃瑞將魯、陳二人視作所屬不同的文人集團的代表,以此來分析論戰的成因和結果。“在論戰中,魯迅、陳西瀅背後各有一派學者名流暗中支持他們;所謂的論戰雙方,實則折射出過去共處同一戰線的年輕知識分子出現了內部分裂。”

“秦乃瑞注意到,女師大校長和陳西瀅均來自江蘇無錫。這並非巧合,因此他在書中寫道:‘論戰背後有某種地域宗派因素在起作用’。”王家平指出,除此之外,秦乃瑞還在從內在思想觀念、知識分子羣體方面解析筆戰原因,從價值觀的分歧解釋衝突,分析較爲客觀、公正。

在敘述二人分歧的同時,秦乃瑞在書中指出,儘管陳西瀅在“女師大事件”上與魯迅觀點不一,但他對魯迅的文學成就卻極爲讚賞。他曾評述道:“阿Q不僅是一個type(類型,記者注),而且是一個活潑的人。他是與李逵、魯智深、劉姥姥同樣生動,同樣有趣的人物,將來大約會同樣的不朽的。”對此,王家平說:“很多人認爲,‘筆戰’是激烈的相互攻擊,其實不然。秦乃瑞的描述有助於消除這種誤解。”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