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後宮人物 > 從唐玄宗的兒媳到寵妃,楊玉環經歷了什麼?

從唐玄宗的兒媳到寵妃,楊玉環經歷了什麼?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楊玉環,即楊貴妃,唐玄宗李隆基寵妃,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在安史之亂中被賜死。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一、楊貴妃之前:玄宗與武惠妃

中國從有史以來便是以男性爲中心的父親社會,講古代的女人,脫離了男的就多數講不成。所以講楊貴妃,還得從她的丈夫唐玄宗李隆基講起。唐玄宗李隆基是個皇帝。隆基是他的大名,玄宗是他死後的廟號,還有個死後的諡號叫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所以唐朝人常稱他爲明皇帝,後世的老百姓也多稱他爲唐明皇。他本是武則天的嫡親孫兒,當年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生過四個兒子,小兒子李旦又有六個兒子,其中第三個兒子就是李隆基。李隆基的三伯父李顯在神龍元年(705)武則天下臺後當上皇帝,即歷史上的唐中宗。景龍四年(710)中宗去世,皇后韋氏也就是李隆基的嬸母學武則天臨朝攝政,當時還是臨淄王的李隆基聯合他的姑媽、也就是武則天的小女兒發動政變,殺掉韋后和她的女兒安樂公主,讓他的父親李旦做上皇帝,即歷史上的唐睿宗,自己則當上皇太子。

接着父子之間又出現矛盾,景雲二年(711)李旦讓步,讓李隆基當上皇帝而自稱太上皇,但仍保留部分大權不放。於是李隆基以皇帝身份再來一次政變,在先天二年(713)除掉站在李旦一邊的姑媽太平公主,把權力全部拿到手。這時李隆基才三十歲,可說是位年輕有爲的皇帝。有了皇帝得有皇后。李隆基當上皇帝后就把他做臨淄王時的元配王氏立爲皇后。可到開元十二年(724)這位王皇后就被廢掉了。公開的理由是她交通左道、玩弄邪術想學武則天,這或許有可能,因爲當年李隆基鬧政變殺韋后時她曾參與密謀,說明她並非安分而有點政治野心。還有一個原因則是另一位姓武的妃子得寵了,把王皇后擠下了。

從唐玄宗的兒媳到寵妃,楊玉環經歷了什麼?

這位姓武的本是武則天的堂內侄武攸止的女兒,長得好被李隆基愛上了。王皇后廢掉後她被封爲僅次於皇后的惠妃,還讓她在宮廷裏的禮儀待遇完全等同於皇后。她在當上惠妃前生的兩個女兒、一個兒子都在襁褓裏夭折了,剩下個小兒子李瑁封爲壽王,特別受寵愛。自己有了受寵愛的兒子就會敵視其他妃嬪的兒子,尤其是趙麗妃的兒子、已立爲皇太子的李瑛更成爲武惠妃的眼中釘。武惠妃一再誣告李瑛和皇甫德儀生的鄂王李瑤、劉才人生的光王李琚結黨謀反,李隆基相信了,在開元二十五年(737)四月裏李瑛、李瑤、李琚被廢爲庶人,接着都被殺害。

平心而論,李隆基在皇帝中算是有辦法的。他對武惠妃儘管百般寵信,就是不讓她正式當上皇后,因爲在唐代當上皇后就有特殊地位,就有公開出面干政的可能。至於處理家務上冤死幾個皇子,在封建時代本不算什麼大事。只是武惠妃也沒能活多久,她不斷看到李瑛等的鬼魂來作祟,這顯然是受到良心譴責後產生的幻覺,可真就嚇出大病來,叫巫者祈求自然無濟於事,同年十二月裏就病死了。在這以後楊貴妃才入宮接了武惠妃的班。

二、楊貴妃得寵:從兒媳到貴妃

武惠妃死時已四十多歲,她的小兒子壽王李瑁也成年了,在這以前他已娶了一位小字叫玉環的楊家姑娘做妃子。說來叫人不信,這位姓楊的壽王妃居然提升了一個輩分,由李隆基的兒媳婦變成了李隆基的寵妃楊貴妃。崑曲《長生殿》中的唐明皇(蔡正仁飾)和楊貴妃(張靜嫺飾)楊貴妃後來成了大名人,名人身上的花絮新聞歷來多,單楊貴妃的籍貫和出身就有種種說法。最平淡無奇的是新舊《唐書)楊貴妃傳裏的說法,說楊貴妃是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人,高祖楊令本做過金州刺史,父親楊玄琰做過蜀州

司戶,楊玄琰去世得早,所以楊貴妃從小在做河南府士曹的叔父楊玄繳家裏長大。這應該都是事實。可有人偏要弄點花樣,如北宋人樂史編寫的《楊太真外傳》裏說她“生於蜀,嘗誤墜池中,後人呼爲落妃池,池在導江縣前”。按楊玄琰任蜀州司戶的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慶,而導江縣即今四川灌縣,屬於彭州,在蜀州的北邊,蜀州司戶家的小姑娘怎麼會跌進彭州導江縣前的池塘裏?這分明是後人造的假古蹟又沒有造對頭。

這還不算離奇,更離奇的是清代官修的《全唐文》裏有篇所謂《容州普寧縣楊妃碑記》,竟說楊貴妃並非楊玄琰親生,而是他在容州(治所在今廣西北流)做官時強買來的。這篇妙文僞託天寶時任四門助教名叫許子真者所撰寫,而其中竟會講到唐代以來不曾有過的“後軍都置”之類的官職,還說楊貴妃小時候就“通語孟”。這“語孟”者,是《論語)《孟子》的簡稱,是朱熹的《四書章句集註)在元朝以後成了法定課本纔出現的說法,楊貴妃怎麼超時代通起“語孟”來呢?這個碑記分明是後人編造的假貨。

從唐玄宗的兒媳到寵妃,楊玉環經歷了什麼? 第2張

另外,老一輩史學家陳寅恪先生還曾考證楊貴妃的遠祖是東漢太尉楊震的第五子楊舉,武則天的媽媽楊氏的遠祖是楊震的長子楊牧,因而認爲楊貴妃也屬於武則天這個系統。不過這類家譜未見得可靠,常常假冒名人後裔以誇耀,縱使不假,這兩個楊氏的關係也很疏遠了,楊家姑娘就是楊家姑娘,不必高攀武則天這門闊親戚爲好。這位楊家姑娘在開元二十三年(736)十二月已冊立爲壽王妃。兩年後婆婆武惠妃去世,她被公公李隆基看上了。婚姻不講輩分的事情在唐朝人看來本是不以爲怪的,不過公公要公開娶兒媳婦,而且兒子還好好地活着,就總有點礙人耳目。好在唐朝常有公主等貴族婦女出家做女道士的風氣,於是在開元二十八年(740)十月裏先把這位楊氏兒媳婦廢成女道士,給了個法號叫太真,以遮人耳目,然後在天寶四載(745)八月十七日正式冊立爲貴妃,這貴妃也是僅次於皇后的稱號。

《舊唐書)楊貴妃傳上說她長得豐滿豔麗,擅長歌舞,通曉音樂,耍聰明、玩心眼比誰都行,經常用笑靨媚眼來奉迎李隆基,能把李隆基弄得失去了主意。還說宮廷裏都叫她娘子,這娘子就是家主母的意思,所以還說她一切規格都等同於皇后。至於不正式給個“皇后”的稱號,自然和她當年的婆婆武惠妃一樣是怕她們成爲武則天。她原來的丈夫壽王李瑁呢?李隆基另給他冊立了個韋家姑娘做王妃。李瑁和楊貴妃的感情怎麼樣,連唐人小說裏都沒有說,但這位王爺面對這一切毫無反抗則是事實。他一輩子安分守已無所作爲,直到他侄兒代宗李豫即位後的大曆十年(775)才壽老歸西,推算起來起碼活到六十好幾歲,也算是庸人自有庸人福。

唐詩裏講楊貴妃時往往提到驪山,詠驪山往往提到楊貴妃,這倒是有點依據的。驪山在長安城東邊,當時屬於京兆府的臨潼縣,也就是今天西安市東邊的臨潼縣。據記載早在秦始皇時這裏的溫泉已被利用了,還蓋上了宮室,漢武帝時又加以修飾。北魏時雍州刺史元萇在這裏立過一塊叫《溫泉頌》的碑,唐太宗李世民還親筆寫過一塊叫《溫泉銘》的碑,前者至今還在山上不曾損毀。不過大規模的興建官室要到李隆基手裏。這位皇帝在位四十四年中有三十一年來過驪山,一開始早則九月份去,遲則第二年正月裏去,開元二十六年(738)以後去的時間固定在十月份,有幾次還在山上過了年纔回長安。天寶六載(747)這裏的溫泉宮改名爲華清宮,遍山環列着建造的宮殿樓閣,還建造了住宅供隨駕的百官公卿居住,因爲李隆基要在這裏處理政務。楊貴妃自然陪着李隆基日夜在這裏享樂,據說宮裏的端正樓就是楊貴妃梳洗的地方,還有個蓮花湯專供她洗溫泉。

從唐玄宗的兒媳到寵妃,楊玉環經歷了什麼? 第3張

楊貴妃的生活極其氣派、極其奢侈。楊貴妃傳裏說她每騎馬,大宦官高力士就給拉繮繩,遞馬鞭。宮裏專供貴妃院織錦刺繡的工人就有七百名,雕刻、熔造的又有好幾百。除此以外她倒還沒有出過多少殘害百姓的壞點子。她的親屬依靠她闊起來後則頗有劣跡。貴妃傳裏說,她的三個姊姊都有才貌,大姨封韓國夫人,三姨封虢國夫人,八姨封秦國夫人,都爲李隆基所寵愛,“出人宮掖,勢傾天下”。同曾祖的堂兄楊銛做上鴻臚卿,楊錡做上侍御史並娶了武惠妃的女兒太華公主,所賜大第宅和宮禁相毗連。這三位國夫人和楊銛、楊錡等五家打招呼要辦什麼事,京兆府和長安、萬年兩縣趕忙奉迎承辦,和皇帝的詔敕一樣靈驗,四方賄賂饋贈,門庭若市。李隆基駕幸驪山華清宮,這五家扈從,一家一個隊伍,穿上一色的衣服,一路上掉下的花鈿,遺下的鞋子,甚至還有瑟瑟珠翠,燦爛耀目,香氣不絕。

楊貴妃還有個同曾祖的堂兄楊釗,後來改名楊國忠。此人先在成都做小官,天寶初年楊貴妃得寵後,在成都的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引用他爲幕僚,以後他進京升官,做了多年財經工作,獲得李隆基的寵信。天寶十一載(752)十一月裏宰相李林甫死了,這個楊國忠被提升爲宰相。在宰相任上貪贓枉法,濫用威權,和李林甫同屬聲名狼籍的權相。但說他當上宰相全靠楊貴妃的力量則有點冤枉。因爲他當宰相已在貴妃入宮十年以後,而且他的善於理財當也是被李隆基賞識的一個主要原因,儘管他的善於理財無非是善於搜刮老百姓。還有個在現在的北京做范陽節度使的武人名叫安祿山,在他入朝長安時,李隆基曾叫楊貴妃的姊妹和他結成兄弟,他又拜楊貴妃爲母親。這都是歷史事實,楊貴妃傳裏有記載的。後人因此而懷疑安祿山和楊貴妃之間有什麼暖昧關係,則未免太多心了。

要知道李隆基時候西邊的少數民族吐蕃已經十分強大,東北角現在河北、遼寧一帶的契丹和奚也常常侵擾和平居民。爲此李隆基從東北到西南設置了九個節度使,讓這些節度使結聚重兵以對付少數民族,其中范陽節度使就用來對付契丹和奚。這種措施的成效是顯著的,它使內地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天寶年間的戶口增加到超過隋朝而躍登唐代頂峯,節度使制度確實起了保證作用。但同時節度使手握重兵這件事,也逐漸引起李隆基的警覺,叫安祿山和楊貴妃姊妹結成兄弟便是籠絡此人的一種方法。

因爲這個安祿山的父親本是西域胡人,而胡人是喜歡結成親屬以表示關係密切的,安祿山之拜楊貴妃爲母親也只是這個意思,表示他要對李唐皇室忠貞不貳。所以不懂得歷史上的事情最好不要胡亂猜測。何況據記載,安祿山發跡後已肥胖得挺着個大肚子,說大美人楊貴妃看得上他也真成了怪事。楊貴妃在天寶五載(746)和天寶九載(750)曾兩次得罪了李隆基被貶送出宮,過不久李隆基又思念她把她召回。這種宮闈細小之事無關大局,這裏不再多說。

從唐玄宗的兒媳到寵妃,楊玉環經歷了什麼? 第4張

三、誰殺了楊貴妃?

李隆基終於沒有籠絡住安祿山,中原的繁盛使這個忘恩負義的傢伙看紅了眼睛,到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里居然興兵造反殺向洛陽、長安。十五載(756)六月初九潼關失守,十三日李隆基帶了楊貴妃和宰相楊國忠、韋見素、大宦官以及皇太子和其他皇子,在左右龍武軍、左右羽林軍等禁軍的護衛下選離長安去成都。第二天到馬嵬驛禁軍兵變,楊國忠全家被殺,楊貴妃也落得個被賜自盡的悲慘下場,只享了近二十年的富貴榮華。

過去很多史書上把這場兵變說成是士兵的自發行動,還說是土兵沒有東西吃,才激成兵變。其實這次出逃在頭天晚上就作好準備,還給扈從的禁軍賞賜了錢帛,何以偏忘了準備吃的東西?而且真的激起了兵變,則軍心已經渙散,軍紀已經蕩然無存,勢必一發不可收拾。但這次兵變卻在殺掉楊國忠、楊貴妃和其他楊氏家族後能立刻重整隊伍把李隆基一行安全護送到成都,說明這次兵變並非自發而繫有預謀、有計劃、有指揮的行動。這次行動的指揮者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在《舊唐書》裏是有傳的,傳裏說:“安祿山反,玄禮欲於城中誅楊國忠,事不果,竟於馬嵬斬之。”豈不就是個最好的證據。但陳玄禮此人“以淳樸自檢”,絕不是怙亂弄權的材料,而殺個權相可不是鬧着玩的事情,陳玄禮平白無端冒這個大風險幹什麼?可見在陳玄禮的背後必另有個後臺,此後臺便是大宦官高力士。

說到這裏,奉勸讀者千萬不要受梅蘭芳先生演唱《貴妃醉酒》的影響,認爲高力士這類宦官無非是在皇上、貴妃面前伺候奉迎的小人物。錯了,伺候奉迎皇上、后妃的只是小宦官,宦官一大,氣勢早就不同凡響了。這個大宦官高力士在《舊唐書》裏也是有傳的,傳裏說李隆基還是臨淄王時,高力士就“傾心奉之”,以後又參預李隆基剪除太平公主的軍事行動,所以得到了李隆基的高度信任。“每四方進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後進御,小事便決之。玄宗常日:力士當上,我寢則穩。'故常止於宮中,稀出外宅”,實際上他已成爲皇帝身邊的高級機要祕書,成爲協助皇帝執掌政柄的內臣。有了內大臣和外大臣即外朝宰相就會發生矛盾,宰相之不事弄權猶可相安無事,喜好弄權如李林甫、楊國忠就非和這位高力士鬧到水火不相容不可。

高力土晚年口述歷史《高力士外傳》裏就有這樣的記載,說高力士乘天寶十三載(754)秋天霖雨成災之機向李隆基進言攻擊楊國忠,李隆基遲疑沒有立即表態。於是高力士乘安祿山叛亂,就指使陳玄禮動用禁軍“欲於城中誅楊國忠”,終於在馬嵬驛盡滅楊國忠、貴妃以及楊氏一門。《舊唐書·玄宗紀》記貴妃之死說,誅殺楊國忠後,“兵猶未解,上令高力士詰之,回奏曰:“將既誅國忠,以貴妃在宮,人情恐懼。'上即命力士賜貴妃自盡。”可見高力士還是直接逼死楊貴妃的兇手。

這裏有個問題,高力土爲什麼能指揮得動陳玄禮這個禁軍長官?這有其歷史原因。原來在李隆基當上皇帝執掌全權後,高力土固然得意,禁軍這邊也十分神氣。這是因爲李隆基在發動政變剪除韋后、安樂公主之前,曾派親信家奴王毛仲替自己出面勾結禁軍的萬騎營長葛福順、陳玄禮等人,然後動用萬騎使政變獲得成功。後來王毛仲就和葛福順等幾十名禁軍長官結成小集團,和高力士等宦官大鬧矛盾。

宦官是動過手術失去生殖能力的所謂刑餘之人,沒有篡位奪權的可能,軍人則很難說,所以最終李隆基相信了高力士而把王毛仲、葛福順一夥收擡掉,這是開元十九年(731)正月裏的事情。可禁軍是當時京城裏唯一能用的兵力,何以王毛仲、葛福順等會束手待斃,毫無反抗?這顯然是高力士已事先在禁軍裏玩了花樣。花樣者無非是拉攏分化,把禁軍中地位和葛福順相等的陳玄禮及其一夥拉攏過來,使王毛仲、葛福順等在關鍵時刻失去反抗的能力。當然,這種見不得人的陰謀活動是不便登諸實錄、國史,公之於衆的。但根據陳玄禮沒有和葛福順等一起倒臺反而繼續高升,在開元二十六年(738)把左右萬騎營升格擴編爲左右龍武軍,並讓陳玄禮充當龍武大將軍等事實,已足夠證實上面的推測。而陳玄禮既早在開元后期已爲高力士所拉攏利用以除掉政敵王毛仲、葛福順,則這時繼續被利用來除掉另一政敵楊國忠也就在情理之中。

從唐玄宗的兒媳到寵妃,楊玉環經歷了什麼? 第5張

最後還得談談李隆基的態度。李隆基對楊貴妃是寵愛的,對楊國忠也是信任的,所以前此高力士借霖雨攻擊楊國忠時他就不曾表態,想在這二者之間搞平衡。這時高力士、陳玄禮對楊國忠要以兵刃相臨,兩不偏袒的辦法已經不行,必須在二者之間及時作出抉擇。楊家和他的關係畢竟淺,而高力士、陳玄禮則是他青年時代奪取政權中結合的老夥伴,經歷了四十年考驗的老交情。加以高力士、陳玄禮掌握禁軍,是當時唯一可恃的護駕力量,楊國忠則赤手空拳,宰相的頭銜在兵荒馬亂中起不了多少作用。李隆基自然寧要高力土、陳玄禮而不要楊國忠、楊貴妃。所以楊貴妃之死實際上是經過李隆基同意的,前面所引玄宗紀裏“上即命力士賜貴妃自盡”,可以說是史官的直筆。

這從後來的事實也完全可以得到證實。李隆基平安到達成都後,皇太子李亨在朔方軍的支持下搶班奪權當上了皇帝成爲歷史上的唐肅宗,李隆基被迫當了上皇。第二年至德二年(757)九月肅宗李亨收復了長安,十二月李隆基以太上皇身份回到長安,仍一直依賴高力士、陳玄禮保護。住進南內興慶宮後,高力士、陳玄禮還和他形影不離。到肅宗乾元三年(760),他在另一個大宦官、肅宗的親信李輔國脅逼下遷居西內太極宮,完全失去人身自由,高力土、陳玄禮也隨之貶還、退休。這真可說是相依爲命,毫無猜疑隔閡。如果高力土、陳玄禮之殺貴妃不曾獲得李隆基同意,上面這種毫無猜疑隔閡的現象就不好解釋了。

楊貴妃死時已38歲。李隆基死在肅宗寶應元年(762)四月五日,享年78歲。北宋人的雜記裏說他是被李輔國派人刺死的,有可能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