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東漢存在時間長達200多年 東漢爲何會出現“兒皇帝”登基的現象

東漢存在時間長達200多年 東漢爲何會出現“兒皇帝”登基的現象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6.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200多年的東漢,爲什麼盡是小皇帝當朝,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伴隨着私有制和階級的出現,中國原始氏族社會開始解體,其最後一位華夏部落聯盟首領禹被兒子啓繼位爲“夏後”,開始了“父傳子,家天下”的王位繼承製。

東漢存在時間長達200多年 東漢爲何會出現“兒皇帝”登基的現象

這裏所謂的“家天下”,就是指帝王把國家政權據爲己有,世代相襲的一種理念。即所謂帝王把國家當作一家的私產,世代相傳。家天下是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到了夏朝時期,中國帝王便把天下的土地、臣民都當成了君王一家的私人財產了。

再到嬴政一統中原,開創集權帝制以後,“家天下”的繼承製度在中原王朝已經根深蒂固了,可以說是貫穿了長達兩千年的封建統治史。幾乎每個朝代,都出現過數量不等的“兒皇帝”,也就是未滿弱冠之年便登基的幼帝,這種情況在東漢時期最常見。

那麼,爲什麼會出現“兒皇帝”登基的現象呢?究其本質,在於皇位繼承製的侷限性。

公元221年,一統天下的嬴政認爲自己的功德超過此前的所有帝王,包括遠古時期功德無量的“三皇五帝”,於是便取“三皇”中的“皇”,“五帝”中的“帝”,自稱爲“皇帝”。這一傳統被延續下去,自嬴政之後的所有統治者,除少量政權如太平天國等,幾乎每個封建統治者都以“皇帝”自居。

除此之外,嬴政還確立了一套圍繞帝制而產生的一整套集權制度,其中“家天下”的繼承製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爲了讓江山不斷在本家子孫中傳續,“奉宗廟之重,終無窮之祚”,把社稷傳承給二世、三世乃至千萬世。雖說嬴政的如意算盤沒有打成,大秦王朝二世而亡,但由他所開創的這套繼承製卻保留下來。到了漢朝時期,這套繼承製已經相對完善。

東漢存在時間長達200多年 東漢爲何會出現“兒皇帝”登基的現象 第2張

顯然,這種繼承製度侷限性非常大,繼承者的人選集中在皇帝的子孫中,選擇的餘地非常有限。一旦皇帝英年早逝,幼帝登基的可能性非常高。東漢除光武帝、明帝、獻帝之外,其他皇帝均未活過三十六歲,其中除了安帝、質帝、桓帝是以宗族身份登基以外,其他皇帝均遵循了“父傳子”的原則。

皇帝雖然後妃衆多,但由於他們結婚時身體發育不完善,縱慾過度,無疑會影響自身及後代的身體健康。東漢時期皇子的死亡率非常高,後宮爭寵、廢立加上落後的醫療條件,都是導致皇子早夭的重要原因。能活到成年的皇子極少,所以皇儲幾乎沒有選擇的餘地。東漢時期的皇帝平均壽命較低,所以他們留下的皇子年齡不大。

因爲繼承製度的限制,哪怕皇子年齡很小,也必須將其立爲儲君。幼帝登基後,又會重新陷入惡性循環中。

除了上述原因外,後宮干政也是導致東漢多幼帝的原因之一。

東漢時期有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皇帝的平均壽命不長,但皇后及太后卻都很長命,“主少母壯”的例子不勝枚舉。漢朝時期有這樣的規定,只要是有嫡正地位的正宮皇后,在皇帝年幼、昏庸或皇嗣中斷的情況下,都可以以監護人的身份臨朝稱制。在這種情況下她們可以獲得與皇帝對等的權力。

在這種背景下,難免會出現“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賢以專其威”的太后,她們爲了滿足自己的權欲,經常做出“廢長立幼”的勾當,將權勢牢牢地握在手裏。例如,元和帝的皇后鄧氏,就曾打着長子劉勝體衰的幌子,立還在襁褓中的幼子劉隆爲帝。鄧太后把持朝政長達十六年,先後立過兩名幼帝。

從這些後宮干政的例子中我們能夠看出,東漢時期的後宮制度是非常不完善的,這也對後來的朝代起到了警示的作用。

東漢存在時間長達200多年 東漢爲何會出現“兒皇帝”登基的現象 第3張

後宮干政,還會帶來外戚專權的連鎖反應。

劉秀建立東漢政權,靠的是豪強地主的支持。劉秀不同於其他的開國之君,他並沒有“兔死狗烹”,除掉一衆開國元勳,反而對這些功臣禮遇有加。在東漢時期,“門當戶對”的婚姻觀念已在人們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公卿與豪族有與皇族結親的資格。這些貴族本來就有比較高的社會地位,當他們的家族中出現嬪妃甚至皇后、太后時,難免會利用這種裙帶關係獲取更多的利潤。

除此之外,臨朝稱制的太后們,爲了穩固自己的地位,通常會召本家外戚入朝參與大政。顯然,倘若皇帝年長,肯定不會縱容後宮、外戚亂政。太后及外戚爲了長期掌權的需要,有必要立一個便於控制的“兒皇帝”。外戚的倒行逆施,極易引發幼帝的反抗情緒,一旦幼帝成年,他往往會藉助宦官勢力剷除外戚。最終,皇帝、太后、外戚、宦官交替專權,造成了一系列的惡劣結果。

東漢王朝正處於封建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幼帝登基的現象是發展時期必經的陣痛。不過,歷代封建王朝終其一生也沒能解決這一問題,這一問題最終伴隨着集權專制退出歷史舞臺而消亡。

參考資料:

【《漢書》、《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