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張良兩次帶兵之後終於認清了自己的位置!不適合帶兵只適合出謀劃策!

張良兩次帶兵之後終於認清了自己的位置!不適合帶兵只適合出謀劃策!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張良兩次帶兵之後終於認清了自己的位置!不適合帶兵只適合出謀劃策!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在社會上立足,每個人對自己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有時候,你在某份工作、某個職業上表現不佳,也萬萬不要因此否定自己。

可能,是這份工作、或這個職業不適合你,換份工作、換種生活方式,可能會發現另一個嶄新的你。

甚至,你會在新的領域耀眼生輝,大放光芒。

即一個人成功與否,與自己對自己的定位準確與否,非常重要。

“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是一個對自己定位比較準確的人。

他一直都很清楚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想要的是什麼。

他在貧寒時,深知自己沒有經商謀生之道,就乾脆什麼都不幹,依靠別人餬口度日,到下鄉南昌亭長家蹭飯,大大方方地接受漂母的施飯。

就在這樣的窮困潦倒中,他卻懂得給自己死去的母親找又高又寬敞的墳地,要讓那墳地四周可安頓得下一萬家——他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

在遭受淮陰屠戶挑釁時,他沒有拔劍而起,他知道會有更重要的事等着他去完成,甘受胯下之辱。

在項羽手下效力時,項羽給他做郎中——官也不算小了,但這不是他想要的,走了。

跳槽跟了劉邦,負責管理糧餉,這也不是他想要的,同樣,義無反顧地走了。

而當蕭何月下相追,登壇拜將,他的心纔算安頓下來。他的才能因此脫穎而出,戰必勝,攻必克,被後人奉爲“兵仙”、“神帥”。

韓信和劉邦談論帶兵,他說:“陛下不過能統率十萬兵。”

劉邦問他:“你呢?”

他響亮地回答說:“我是多多益善。”

劉邦挖苦他說:“你是多多益善。,爲什麼還被我轄制?”

韓信說:“陛下不善於統領士卒而善於領導將領,這就是我被陛下轄制的原因。”

看,韓信對自己、對劉邦的定位,真準。

這也是劉邦和項羽在滎陽死掐時,韓信斷然拒絕蒯通勸他自立的原因。

像韓信這樣富於自知之明,後來說他和陳豨勾結造反,絕對是呂雉妖婦的誣陷。

劉邦和項羽在滎陽死磕之時不反,到了自己已經被軟禁於京城的時候才反,這種鬼話,騙誰呢?

相對而言,同爲“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剛開始的時候,對自己的定位是不準的。

張良兩次帶兵之後終於認清了自己的位置!不適合帶兵只適合出謀劃策!

張良有智勇,但他並不是相貌魁梧奇偉之人,“反若婦人女子”,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娘炮”。

長得“娘炮”,行的卻是大丈夫的豪傑之舉。

張良的祖父、父親,都是韓國的宰相。因爲韓國被秦國滅了,張良仇恨秦國,不共戴天。

聽說秦始皇東巡,張良散盡家資,出錢買兇,僱請了一個大力士,爲大力士量身定做了一隻重達120斤的大鐵錘,然後,勘測秦始皇的巡遊路線,提前踩點,進行了多次演習,準備實施行刺,一擊致命。

但是,千算萬算,張良算少了一着。

當時,按照君臣車輦規定,天子六駕,即秦始皇所乘車輦由六匹馬拉車,張良把刺殺目標鎖定在六駕馬車車內。

但是,當秦始皇的巡遊車隊經過古博浪沙時,所有的車輦都是四駕。

張良傻眼了。

他無法判斷出哪一輛纔是秦始皇的座駕。

原來秦始皇曾多次遇刺,學乖了,把所有車輦都改爲四駕,並且,充分運用“狡兔三窟”的小伎倆,時不時地換乘座駕。

所以,張良成功的機會並不大。

這種情況下,應該取消行動。

但張良豁出去了,他決定放手一搏。

擊打哪一輛車呢?

臨時抓瞎,打車隊最中間那輛!

在他的示意下,說時遲,那時快,大力士猶如現代的擲鐵餅運動員,原地旋轉了兩轉,呼的一聲, 120斤的大鐵錘離手,在空中劃出一道優美的弧線,不偏不倚,準確無誤地命中了張良指定的目標。

不得不說,這個大力士太厲害了!

張良兩次帶兵之後終於認清了自己的位置!不適合帶兵只適合出謀劃策! 第2張

命中目標,車內傳來一聲慘厲的尖叫聲,因爲大鐵錘太重,車被轟塌,現場一片混亂。

張良和大力士趁亂鑽入蘆葦叢中,迅速逃離現場。

前面說了,車輛太多,張良他們擊中秦始皇的機會很小。事實證明,他們擊斃的的確是秦始皇的一個替身。

但秦始皇卻被嚇得不輕,下令全國緝捕刺客。

古博浪沙也因此聞名遐邇。

刺秦失敗,張良仍不死心,滅秦的火焰仍在胸中熊熊燃燒。

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發難,舉兵反秦。

張良因時而動,憑藉着自己的家財,糾合了一百多鄉間少年,扯起了反秦的大旗。

這是張良的第一次帶兵,雖然鬥志昂揚,四處攻伐,卻處處碰壁,無一勝績。

張良省悟:自己根本就不是當造反頭頭的料。

於是,他率衆前往投奔自立爲楚假王的農民軍領袖景駒。

途中,張良遇上了他的真命天子劉邦。

劉邦這時的勢力也很弱,不過衆多反秦義軍中的一粒小蝦米。

勢力最大的,是項梁、項羽叔侄所率領的隊伍,已有六七萬人之衆。

這對叔侄不但能打,還很有腦子,懂得打政治牌,他們擁立了楚懷王之孫熊心爲王,大肆招攬故楚豪傑義士。

這還不算,他們還於薛城(今山東省滕州市東南)大發英雄帖,遍邀各路義軍首領於共商大事。

張良和劉邦躬逢其盛,參加了此次大會。

在諸路義軍首領的商討大會上,本來是沒有張良說話機會的,但他不肯妄自菲薄,不甘沉默,大膽發言,高談闊論,大抒己見。

張良的志願就是滅秦興韓,他向項梁建議,要項梁遍復六國,多樹黨羽。

項梁鼓掌稱妙。

因此韓王成得立爲韓王。

張良如願出任司徒(相當於丞相)。

張良兩次帶兵之後終於認清了自己的位置!不適合帶兵只適合出謀劃策! 第3張

這時候的張良,意氣風發,與劉邦握手道別,約定不相忘於江湖。

張良以爲,自己雖然不是當首領的料,但在首領手下帶兵打仗,那是沒有問題的。

接下來,是張良的第二次帶兵打仗。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張良揮師前往收復韓地(指戰國時韓國地盤),營營役役,遊兵於潁川附近,遲遲未能開創大局面。

張良再一次認清了自己:不但不是當領導的料,也不是帶兵打仗的料。

這時的劉邦,已經鳥槍換炮,氣象大不同了。

因楚懷王與劉邦、項羽有約:誰先入關進咸陽,誰便可以立而爲王。

劉邦帶兵攻略潁川、南陽,準備從武關進入關中。

前207年(秦二世三年)七月,當劉邦攻佔潁川的時候,張良和劉邦,這對約定不想忘於江湖的老友,第二次見面了。

張良決定不再領兵,而以謀士的身份佐策助劉邦入關。

劉邦屢攻宛城(河南南陽)不下,欲繞宛城西進。

張良含笑搖頭,略施小計,勸劉邦易旗急進,然後恩威並施,善撫南陽太守,赦免全城吏民,則宛城可下。

劉邦依計而行,果然兵不血刃地輕取了宛城。

堅城宛城既降,南陽郡的其它城池紛紛效仿,望風而降。

劉邦得以輕鬆抵達嶢關(今陝西商州西北)。

嶢關是拱衛咸陽的最後一道關隘,秦駐有重兵。

劉邦拉開架勢,準備猛攻。

張良再獻智計。

他說:“嶢關守將爲屠戶之子,此等市儈小人,可以動之以利。同時,我軍再在周圍山嶺上益張旗幟,廣置疑兵,城可不戰而定。”

劉邦言聽計同,果得嶢關守將獻關投降。

張良兩次帶兵之後終於認清了自己的位置!不適合帶兵只適合出謀劃策! 第4張

嶢關降將爲表誠意,承諾率軍跟隨劉邦聯合攻咸陽。

劉邦歡欣鼓舞喜不自勝。

張良當頭潑冷水,說:“合兵攻秦,他只能代表他自己,他能代替得了手下的士兵?”

“此話何意?”劉邦滿臉不解,愣愣地看着張良。

張良只好把問題點透,說:“一旦他手下的士兵不肯配合我們攻秦,突然向我攻擊,後果不堪設想。我必須乘秦兵懈怠之機消滅他們。”

劉邦如夢如醒,先發制人,消除了後患,於公元前207年十月(秦以十月爲歲首漢初未改)抵達霸上(今西安市東25裏),迫降了秦王子嬰。

劉邦進入了咸陽的豪華宮殿,心理防線瞬間崩塌,淪陷在宮中美婦的胸脯上,任憑親信樊噲怒吼吆喝,都懶洋洋地不想再動。

張良出馬,悠然相勸,說:“沛公爲天下除殘賊,宜縞素爲資。如果安於享樂,那便是‘助桀爲虐’也。所謂‘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藥苦口利於病’,願沛公聽樊噲言,還軍霸上。”

劉邦如當頭棒喝,趕緊棄婦離宮,並按張良建議,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還軍霸上,靜候項羽。

項羽與劉邦賭賽入關已經輸紅了眼,發現劉邦緊閉函谷關(今河南靈寶東北)不放通行,怒火中燒,縱兵大破函谷關,進駐新豐、鴻門(今陝西臨潼東北),要與劉邦決一死戰。 [32]

這一次的劉邦真是險過剃頭!

張良兩次帶兵之後終於認清了自己的位置!不適合帶兵只適合出謀劃策! 第5張

幸好項羽的叔父項伯與張良曾有舊交,而在張良的巧妙周旋下,在鴻門宴上化解了項羽一腔怒氣。

項羽自立爲西楚霸王后,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計功割地,分封諸侯,把劉邦踢到偏僻荒涼的巴蜀,稱爲漢王。

又是張良,積極活動,爲劉邦再求得漢中地區,據有了秦嶺以南巴、蜀、漢中三郡之地。

劉邦入漢中,張良依依不捨,相送到褒中(今陝西漢中市褒城鎮),獻計燒燬棧道,麻痹項羽,以爭取到養精蓄銳的時機。

改年,劉邦兵出漢中,張良重回漢王左右,成爲畫策之臣。

彭城之戰,劉邦幾乎輸光老本,逃命之際,甚至丟下了老父、妻子、兒女,異常狼狽。

關鍵時刻,張良在下邑出奇謀——即史上著名的“下邑之謀”,讓劉邦充分調度英布、彭越、韓信,扭轉了楚漢戰爭的局勢。

前204年(漢高祖三年)冬,楚漢相持於滎陽,久戰不決。

劉邦爲解決糧草之困,欲聽謀士酈食其之議,復立六國。

張良外出歸來,聽說此議,如遭雷擊,借箸諫阻分封,幫助劉邦免去一次重大失誤。

同時,張良又上虛撫韓彭之計,讓劉邦再得彭越和韓信死力相助,終於對楚形成合圍之勢。

但是,漢軍也已兵疲糧竭。

至此,楚漢雙方達成協議,以鴻溝爲界,中分天下,東歸楚,西歸漢,各自解甲歸國,互不相犯。

條約簽訂,項羽拔營東歸。

劉邦也欲引兵西歸漢中,張良與陳平迅速諫阻,說:“放楚東歸不亞於放虎歸山,遺患無窮。”

劉邦的確是個好領導,深納良策,率軍追擊項羽,最終擊殺項羽,結束了長達四年之久的楚漢戰爭,取得了徹底的勝利。

前202年(漢高祖五年)二月,劉邦正式即帝位。

在慶功宴上,劉邦情深款款地盛讚張良說:“夫運籌策於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這之後,張良勸都關中、先封雍齒、激流身退、義薦四皓……事事無不彰顯其深謀遠慮、見識超凡。

張良兩次帶兵之後終於認清了自己的位置!不適合帶兵只適合出謀劃策! 第6張

與張良同效力於劉邦的陳平心悅誠服地稱讚張良,說他“智足決疑,量足包荒,才足折衝禦侮,德足輔世長民,皇帝從籌,百僚允若,炎漢萬民之鴻庥;辟穀仙遊,功成身退,乃平生心事之了了。元勳之首冠也。”

唐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唐玄宗設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祭。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姜太公被尊爲武成王,以歷代良將十人配享,張良赫然位列其中——此十人,世稱“武廟十哲”。這之後,歷朝歷代所供奉的古代名將,張良都必不可少。

張良位列“武廟十哲”,自古至今,無可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