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金國鳳與曹變蛟都是什麼人?最後的結局如何?

歷史上金國鳳與曹變蛟都是什麼人?最後的結局如何?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下面由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這篇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在《明史·列傳第一百六十》的記載中,特別誇讚了兩位武將,一位是金國鳳,一位是曹變蛟:

贊曰:金國鳳之善守,曹變蛟之力戰,均無愧良將材。然而運移事易,難於建功,而易於挫敗,遂至謀勇兼絀,以身殉之。蓋天命有歸,莫之爲而爲者矣。

這兩位都是明末崇禎朝時期的名將,他們的人生結局一樣,都是死於清軍之手,但依舊獲得了清朝的認可。

歷史上金國鳳與曹變蛟都是什麼人?最後的結局如何?

在明末清初的那個歷史時間段內,清(後金)軍就是東亞大陸最牛的軍隊,滿八旗可謂是戰無不勝,他們是很驕傲的。

能在這樣一支軍隊的強壓下,作爲敵對方的武將,獲得認可,是相當不容易的。

而他們獲得認可的原因,除了忠勇外,最主要就是他們都讓當時的清朝皇帝皇太極吃過癟。

先來說說金國鳳的守,《明史·金國鳳列傳》中關於其人的介紹篇幅很少,戰例只有兩例,其中一例就是金國鳳守松山城,讓皇太極吃癟的記載。

明崇禎十二年(清崇德四年,公元1639年)二月,皇太極親率八旗勁旅攻略松山,時任錦州副總兵的金國鳳率領不到3000明軍守城。

金國鳳在城外的防禦工事全部被摧毀的不利局面下,帶着城中軍民以少克強,硬是扛住了清軍的猛烈攻擊。

期間,皇太極還專門調來大炮數十門,不惜炮彈的損耗來轟擊城牆,以至“雉堞悉毀”,又“穿地道攻松山城”,各種方法用盡,就是攻不破松山城。

強攻不行,皇太極改換策略,試圖誘降金國鳳,也被其拒絕。

無奈之下,皇太極在攻城近兩月後,不得不撤兵離開,吞下了失敗的果實。

這就是“金國鳳之善守”的來由。

不過,當年十月,清軍就報了這一箭之仇。

當時,清軍豪格、多鐸兩位親王率大軍攻略寧遠城,時任守將正好是金國鳳,松山敗敵後,他被崇禎皇帝升任寧遠團練總兵。

可這次,善守的金國鳳卻堅決要求出城野戰,在城中士兵大多不聽指揮的情況下,孤身率兩個兒子及親信家丁數十人向清軍發起攻擊,然後戰死。

帶着幾十個人就向清軍發起攻擊,是腦子燒壞了還是有別的原因?

歷史上金國鳳與曹變蛟都是什麼人?最後的結局如何? 第2張

這個問題不是本文要講的重點,就不浪費篇幅敘述了,有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我寫的文章:明史:將領衝鋒士兵不動,從一則史書上記載的戰例看關寧軍心多黑

再來說說曹變蛟的戰,他比金國鳳更有名氣,是崇禎朝最著名的戰將之一,當然,他那位被稱爲“明季良將第一”的叔叔曹文昭更著名。

關於曹變蛟的戰例,在《明史·曹變蛟列傳》中記載有很多,不過,大部分是記載的跟農民起義軍作戰的戰例。

跟農民起義軍作戰,打再多勝仗,大概也不會讓驕傲的清軍高看一眼,在清軍眼中,沒讓八旗吃過虧的將軍,也能稱善戰?

最終讓曹變蛟獲得讚譽的是他人生的最後一仗,對手正是清軍及清朝皇帝皇太極。

崇禎十四年(清崇德六年,公元1641年),明薊遼總督洪承疇率十三萬明軍精銳去營救被清軍包圍的錦州,曹變蛟是當時洪承疇帳下的八大總兵之一。

這一戰明軍慘敗,一位總兵戰死,五位總兵逃亡,而曹變蛟跟着洪承疇沒能跑掉,率殘餘部隊被包圍在松山城中。

曹變蛟知道,這十多萬軍隊是明朝舉全國之力供養的最後一股精銳力量,被包圍的他們不可能等到救援,要麼拼死一搏,要麼糧絕城破而亡。

於是,在一天晚上,曹變蛟親率麾下精銳偷襲清軍正黃旗大營,並且,悍不畏死的一直殺到皇太極駐紮的御營之外,“明總兵曹變蛟夜率兵突近御營”。

皇太極的貼身護衛們拼死抵擋都差一點沒擋住曹變蛟突進御營。

要不是曹變蛟中箭受傷,被迫退走,“遏必隆與內大臣錫翰等力戰,殪十餘人,變蛟負創走。”皇太極估計要吃一個有生以來最大的癟。

自皇太極成爲後金大汗乃至清朝皇帝后,讓明軍突擊到身邊,這是唯一的一次。

雖然最終曹變蛟功虧一簣,但這一次夜間的突襲死戰,到底給清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就是“曹變蛟之力戰”的來由。

跟敗在金國鳳之手後一樣,清軍也很快報了這一箭之仇。

崇禎十五年(清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孤立無援的松山城在叛徒的出賣下被清軍攻破,洪承疇、曹變蛟等被俘。

歷史上金國鳳與曹變蛟都是什麼人?最後的結局如何? 第3張

結果是,除洪承疇和祖大壽的弟弟祖大樂外,自遼東巡撫丘民仰以下,包括曹變蛟在內的一百多名明朝官員、將領全部遇害。

以上就是“金國鳳之善守,曹變蛟之力戰”的來由和故事。

其實,明末時,明軍雖然頹廢,但名將也是出了不少,比金國鳳更能守的將領,比曹變蛟更能戰的將領,也不是沒有。

比如祖大壽,他守城的能力,未必就比金國鳳差,再如吳三桂,他作戰的能力,未必就比曹變蛟差,但清朝修史書可不會去誇讚祖大壽和吳三桂。

畢竟,祖大壽和吳三桂當時已經是清朝的臣子,沒必要去吹捧,吳三桂後來還造反了。

金國鳳和曹變蛟首先是忠,然後他們的能力才值得清朝爲其背書,沒有殉國的結局,估計就沒有最後趨於正面及肯定的評價。

而清朝在《明史》中吹捧金國鳳和曹變蛟也不是沒有更深的想法,不僅僅只是爲了讚賞兩位武將。

有如此善守和善戰的將領,明朝都滅亡了,清朝奪下江山社稷不就是“蓋天命有歸,莫之爲而爲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