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劉邦當初爲什麼要分封異姓諸侯王 劉邦出於什麼考慮

劉邦當初爲什麼要分封異姓諸侯王 劉邦出於什麼考慮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劉邦爲什麼要分封“異姓諸侯王”?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我認爲這是楚漢戰爭複雜的形勢造成的。

這種分封制度的推行絕不是劉邦個人孤立的歷史活動,而是他的上層統治階級中一些決策人物,如張良、陳平等人根據當時社會的實際情況提出來的。

實踐證明,這一作法是符合當時歷史客觀要求的,是正確的,因爲在楚漢戰爭中實際上已經出現了秦朝殘餘的郡縣制與封建諸侯並存的現象。

早在秦王朝剛建立時,在實行分封制還是郡縣制的問題上就有過激烈的爭論。

劉邦當初爲什麼要分封異姓諸侯王 劉邦出於什麼考慮

當時,由於秦始皇採用了高壓的政治手段,才取消了分封制,強行推行了郡縣制。但到秦朝末年各地諸侯王的勢力紛紛崛起,又恢復了分封制度。

當時項羽爲了戰勝劉邦,首先恢復了分封制度,他進入關中以後,就曾先後分封了十八個諸侯王。但是項羽在分封過程中出現很多弊端,其中最大的弊端就是分封的不均,史書記載他“以親愛王,諸侯不平”。項羽“非項氏莫得用事”的錯誤作法便造成了“天下畔之,賢人怨之”的局面,如田榮就是因爲分封的不均,首先在山東起兵反對項羽的。

在這樣政治形勢下,劉邦爲了爭取社會力量的支持以戰勝項羽,也利用了這種制度。

他“反其道而行之”,不是象項羽那樣“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敝,忍不能予”,而是比項羽做得更果斷,更公平,更符合社會的實際情況,只有這樣才能在羣雄角逐中樹立起自己的威信,得到他們的支持。

所以“異姓諸侯王”是社會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它代表了當時一種社會勢力,反哄了當時這種社會勢力的需求。

劉邦分封“異姓諸侯王”,又是爭取社會各方面勢力,狐立項羽,瓦解項羽的一項重要策略。正如劉邦謀臣張良分析的那樣,他說。“九江王布,楚梟將,與項王有隙;彭越與齊反樑地此兩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任,當一面。”又說:“可以山東之地王此三人,楚可破也。”韓信、彭越、英布等人,當時不管他們是項羽營壘中的人,還是劉邦營壘中的人,或者是中間勢力,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要求,就是都有稱王的強烈慾望。

劉邦通過分封的辦法,滿足了當時這些人“裂土而王”的慾望,把這些人拉到了自己一邊,調動他們在楚漢戰爭中的積極性,這就壯大了自己的力量,削弱了敵人的力量。

如韓信就是“爲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的人物,後來他就堅決站在劉邦一邊,毫不動搖。

當時項羽曾派說客武涉遊於韓信,企圖使韓信叛漢歸楚,而韓信卻堅決拒絕說,“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劃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齊辯士蒯通也說韓信,勸他脫離劉邦,“參分天下,鼎足而立”,韓信也堅決不肯,他說:“漢王遇我甚厚……我豈可以向利倍義乎?”他仍舊“不肯倍漢”。

韓信這樣堅決,充分說明劉邦孤立項羽政策的成功,說明分封策略充分調動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諸侯王”在楚漢戰爭中的積極性,使他們忠貞不二地與劉邦一道去完成消滅項羽的任務。

劉邦當初爲什麼要分封異姓諸侯王 劉邦出於什麼考慮 第2張

劉邦分封“異姓諸侯王”也是西漢初年政治和軍事的需要。

當時由於西漢政權剛剛建立,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都無力控制全國,劉鄭爲了鞏固自己所建立起來的政權,無論是在政治方面,還是在軍事方面都需要具有實力的“異姓諸侯王”支持。這些“異姓諸侯王”在鞏固西漢政權方面確實起了積極作用,後來劉邦採取了剷除“異姓諸侯王”的作法,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失誤。

劉邦與各“異姓諸侯王”的關係是極爲複雜的。

但有三種關係是最明顯的:

一是劉邦以封建霸主的身份向“異姓諸侯王”發號施令。他們之間有一種明顯的隸屬關係。一次,劉邦在一天早晨乘韓信、張耳不備竟假稱漢使馳入韓信、張耳軍中,此時韓信、張耳尚未起牀,劉邦便隨意收了他們二人的印綬。奪了他二人的軍權,而另外任用他人。項羽被消滅以後,劉邦又“襲奪齊王軍”,並“徒齊王信爲楚王”。這些事實說明,劉邦對“異姓諸侯王”掌有任免大權。他們之間具有一種明顯的隸屬關係。

二是劉邦與各“異姓諸侯王”有一種軍事上聯盟關係,即軍事協作關係,各“異姓諸侯王”又相對有自己的獨立性。這一軍事聯盟的盟主當然是劉邦,而共同的敵人則是項羽。“漢之敗彭城,塞王欣,翟王翳亡漢歸楚,齊、趙亦反漢與楚和”,這說明各“異姓諸侯王”在軍事上有一定的自主權。在劉邦暫時失利,無力控制他們的時候,他們可以背叛原來的軍事聯盟去投靠項羽,而劉邦對他們也無可奈何。

再如當劉邦調韓信等人會師垓下與項羽決戰的關鍵時刻,這些人卻按兵不動。劉邦也不敢過分相強,而是以分封韓信爲“齊王”爲代價,使他齊心協力消滅項羽。

三是劉邦與各“異姓諸侯王”還有一種恩惠關係,這種關係是他們聯繫的紐帶和基礎。所以這種關係尤其重要,韓信、彭越等人之所以堅如磐石,無論在什麼困難的情況下都矢志不移地跟隨劉邦戰鬥到底,就是這種恩惠關係發生了作用。

劉邦分封“異姓諸侯王”的歷史作用是巨大的,他先後共分封了七個“異姓諸侯王”,即齊王韓信(後降爲楚王),淮南王英布,樑王彭越,趙王張耳(後改爲張敖),韓王信,燕王藏荼,長沙王吳芮,其中象齊主韓信、樑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等人的作用更是舉足輕重的。

他們之中的某一個人的行動都會影響到整個形勢的變化。

劉邦當初爲什麼要分封異姓諸侯王 劉邦出於什麼考慮 第3張

如策士蒯通分析齊王韓信的作用時說;“當今兩主之命縣於足下(指韓信),足下爲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他又說。如果韓信既不站在漢一邊,也不站在楚一邊,就可以“參分天下,鼎足而居”。

從蒯通的話可以看出,韓信的力量是很大的,可以和劉邦或項羽抗衡。

也就是說韓信的力量與項羽或劉邦是勢均力敵的。

擁有這樣強大力量的韓信堅決站在劉邦一邊,就大大增強了劉邦的力量,削弱了項羽的力量。彭越的作用是“常爲遊兵擊楚,絕其後糧於樑地”。

漢王四年冬,項羽與劉邦在滎陽相持,彭越攻下楚地睢陽,外黃十七城,項羽聞訊後親統精兵前來和彭越較量,這就分散了項羽的兵力,使他應付不暇,而漢王的軍隊則可以得到休整的機會,養精蓄銳,越戰越強。漢王五年秋天,項羽敗走於夏陽,彭越又攻下昌邑附近的二十多城市,得到穀物十餘萬斛,以供給漢王之用,從而保證了劉邦的糧餉。所以彭越在西漢政權建立過程中的作用也是相當大的。

英布原是項羽一個得力的部將,他在協助項羽降服章邯的戰鬥中立下赫赫戰功,他作戰勇猛,常爲楚軍先鋒,因屢立戰功而被項羽封爲九江王。正因爲這個人物特別重要,所以劉邦才急力爭取他,劉邦說:“誰能爲我使淮南,令之發精兵拒楚……我之取天下可以百全。”可見英布的作用也是很大的。

如上所述,可以看出“異姓諸侯王”在西漢政權建立過程中的作用。

在此需要說明的是,“異姓諸侯王”的存在,不是分裂的因素,而是西漢政權得以建立的穩定的因素。劉邦的分封不同於西周奴隸社會的分封,這種分封制度是在戰國時期諸侯分封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這是質上的區別。

這個問題可以同秦王朝的有關歷史聯繫起來作簡單分析,早在秦之初,秦始皇爲了防止分裂,就曾經下令在全國取消分封制,而推行郡縣制。但秦王潮並沒因此而長治久安,反而很快的出現分裂局面,成爲中國歷史上壽命最短的朝代之。正如司馬遷所說。“秦即稱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諸侯也,於是無尺土之封……維萬世之安。然王跡之興,起於閭巷,合縱討伐,軼於三代……故而發其爲天下雄,安在無土不王。”

西漢初年高祖劉邦吸取了亡秦的教訓,他爲了“懲戒亡秦孤立之敗”,“於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他仍然延用這種分封制度。這種分封制度一度在鞏漢之統治,防止大權旁落等方面起過積極的作用。儘管劉邦後來以種種藉口剷除了:異姓諸侯王”,(西漢政權建立以後,除長沙王吳芮外,其餘之人都先後被劉邦剷除。)但同時又分封許多“同姓諸侯王”,這就說明這種分封制度是不能輕意廢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