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孔子之孫子思爲何分辨不出烏鴉的雌和雄?

孔子之孫子思爲何分辨不出烏鴉的雌和雄?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都頌君王聖明,誰還能辨清烏鴉的雄雌?”國人無非議,並非是吉兆啊!這件事發生在紀元前337年,戰國爭霸時期。衛國的國王,言語和決策不正確。但羣臣隨聲附和者很多,大家都讚頌君王聖明,如出一人之口。

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孫、孔子之子孔鯉的兒子。大約生於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於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歲。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於孔子的高足曾參,孔子的思想學說由曾參傳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後人把子思、孟子並稱爲思孟學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參,下啓孟子,在孔孟“道統”的傳承中有重要地位。《史記·孔子世家》記子思年六十二(當爲八十二之誤),而生卒年則不詳。按子思之父孔鯉,死於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當跟孔子的年代相當。子思在儒家學派的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學,下開孟子心性之論,並由此對宋代理學產生了重要而積極的影響。因此,北宋徽宗年間,子思被追封爲“沂水侯”;元文宗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又被追封爲“述聖公”,後人由此而尊他爲“述聖”,受儒教祭祀。

孔子之孫子思爲何分辨不出烏鴉的雌和雄?

子思說:“我對衛國的看法,正像《論語》中所講的:君不像是君,臣不像是臣。(原文是:“以吾觀衛,所謂‘君不君,臣不臣’者也!”)” 有個複姓公丘的賢士聞之大驚,問道:“你根據什麼這樣說呀?”

子思解釋道;“作爲國家的君王,如果自以爲是,就會聽不進大家的意見。認爲事情做得對而自以爲是,還會拒絕大家的意見;又何況隨聲附和不正確的事情,來助長邪惡呢!國王不審察事情的是非真相,而喜歡別人讚揚自己,沒有比這更昏暗了。臣子不思考是否合乎道理,而阿諛求榮,以此來求得主上的好感,沒有比這更會巴結的了。君王昏暗,羣臣奉承,以此高居百姓之上,百姓是不會擁護的。如果這種現象,不加制止,國家就不成體統了。”

子思更進一步的對衛國國王說:“長此下去,您的國事將會越來越糟呀!”衛國的國王問道:“這是什麼原因呢?”

子思回答說:“這是有來由的呀。因爲您講話自以爲是,大臣們不敢矯正其不對;大臣們講話也自以爲是,下官和百姓們,同樣也不敢矯正其不對。君臣既然自認爲賢明,下邊就會同聲稱讚賢明,因爲稱讚賢明,就會被看成恭順而獲得富貴;矯正錯誤,就會被視爲抗逆而受到災禍。這樣下去,正確與善良還會從哪裏產生呢!《詩經》說:‘都講我(指國王)聖明,誰還能辨清烏鴉的雄雌呢?’這不正像您國的君臣關係嗎!”(原文是:詩曰:“具曰餘聖,誰知烏之雄雌。”抑亦似君之君臣乎!”)”

孔子之孫子思爲何分辨不出烏鴉的雌和雄? 第2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