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一代名將蒙恬 爲何會有如此悲劇的結局?

一代名將蒙恬 爲何會有如此悲劇的結局?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始皇在平定六郡、一統中國的過程中,蒙恬可謂是其不可或缺的頂樑大將。秦朝確立後,也是由於蒙恬的存在,使得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馬”,可見其威名。除了北逐匈奴,蒙恬還率軍收復了河套等地,修築了舉世聞名的長城與秦道,無論是對秦朝還是整個中華,他都功不可沒!胡亥奪位後,斬殺蒙毅,蒙恬被迫喝毒藥自殺,其家族則被滅門,成爲胡亥奪權的陪葬品、犧牲品。爲什麼這麼一位有大智慧,又擁有重兵的人會有如此悲慘結局?

一代名將蒙恬 爲何會有如此悲劇的結局?

網絡配圖

蒙恬,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齊國,山東省蒙陰縣人,故里在蒙陰縣城。他是秦始皇時期的著名將領。蒙恬出身於武將之家,深受家庭環境的薰陶,他幼有宏志,希望長大後能夠征戰沙場,像自己的祖輩那樣爲國拼殺。他天資聰穎,武藝高強,酷愛研習兵法與刑獄法,長大後還曾擔任過審理獄訟的文書。公元前221年,蒙恬因家庭關係獲封秦國將領,遂跟隨大將王賁率軍南下攻齊,秦軍一路長驅直入,所向披靡,很快攻佔了齊國的都城臨淄。由於蒙恬表現突出,戰功卓着,於衆多武將中脫穎而出,被秦始皇封爲內史,成爲秦始皇的得力戰將。公元前前248年,蒙恬率領秦軍勇猛作戰,分別攻取韓、趙、魏三國,爲秦國一統江山立下了不朽的戰功。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北部地區面臨少數民族匈奴的威脅,這就爲蒙恬永留青史提供了機會。不過說來也有意思,秦始皇派遣蒙恬出擊匈奴,直接原因不是因爲匈奴侵擾秦朝,而是在公元前215年,燕人盧生在向秦始皇獻的一本圖書中說到“亡秦者胡也”。可能是秦始皇太相信迷信,另外對自己以及自己的統治也沒什麼信心,很生氣,也很害怕,於是派蒙恬率領30萬大軍北擊匈奴。時值秦朝初立,國內的戰火剛剛平熄,官兵百姓還未及喘息,北部邊境卻又傳戰書。匈奴軍隊肆意屠殺秦境百姓,搶劫牲畜財物,邊境人民生活艱難,不得安定。長期的征戰早已令兵士厭煩,百姓也飽受其苦,況且匈奴民族向來善於騎射,強悍無比,蒙恬將軍面臨的將是一場苦戰。然而蒙恬不負秦始皇所託,順利的收復黃河以南地區(河套一帶),擊敗匈奴。

後來,爲鞏固邊陲,徹底禦敵於國門之外,蒙恬受秦始皇之命修築西起隴西的臨洮,東至遼東的長城,把原來燕、趙、秦三國的長城連爲一體,有力地遏制了匈奴的南進,也給中華子孫後代留下了一筆巨大的文化遺產。此外,秦始皇爲了方便其巡遊天下,又派蒙恬集合兵匠,自九原郡到甘泉宮修建直道,這就是着名的秦道。它截斷山脈,填塞深谷,全長一千八百里,只是不知因何並未竣工。秦道的開通,不僅改善了九原的交通條件,還加強了北方各地人民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各族人民的融合,對軍隊的調動與物資的運輸具有特殊的戰略意義。

一代名將蒙恬 爲何會有如此悲劇的結局? 第2張

網絡配圖

蒙恬雖然出身武將世家,但他並非像多數武將那樣僅僅是一介武夫,蒙恬是一位非常有謀略、才能和智慧的武將。我們可以從他的對手趙高和李斯對他的評價中看出。趙高在拉攏李斯扶植胡亥奪權時對李斯說,李斯的才能、功勞、謀遠、民意支持率和受扶蘇的信任度都不如蒙恬,這也得到李斯本人的承認。

然而故事的發展並非如人所願。公元前210年冬,秦始皇病死在沙丘,死訊被封鎖。中車府令趙高此時正得寵於公子胡亥,於是就同丞相李斯暗中謀劃政變,立胡亥爲新君。由於蒙毅曾得罪過趙高,胡亥即位後,趙高便遣使者以捏造的罪名賜公子扶蘇、蒙恬死。扶蘇自殺,蒙恬對聖旨有疑,便請求復訴。使者把蒙恬交給了官吏。胡亥派李斯等人來代替蒙恬掌兵,並將蒙恬囚禁於陽周。胡亥殺死扶蘇後,便想釋放蒙恬。趙高因懼怕蒙氏兄弟再次貴寵用事,對己不利,便散佈謠言,謊說在立太子的問題上,蒙毅曾在始皇面前毀謗胡亥,胡亥於是又囚禁了蒙毅。子嬰力諫,認爲不可誅殺蒙氏兄弟。胡亥盛怒之下執意要殺蒙毅,還派人前往陽周去殺蒙恬。

使者對蒙恬說:“你罪過太多,況且蒙毅當死,連坐於你。”蒙恬辯解說:“自我先人直到子孫,爲秦國出生入死已有三代。我統領着三十萬大軍,雖然身遭囚禁,可我的勢力足以背叛。但我知道,我應守義而死。我之所以這樣做,是不敢辱沒先人的教誨,不敢忘記先主的恩情。”使者說:“我只是受詔來處死你,不敢把將軍的話傳報皇上。”蒙恬喟然長嘆道:“我怎麼得罪了上天?竟無罪而被處死?”沉默良久又說:“我的罪過本該受死啦,起臨洮,到遼東築長城,挖溝渠一萬餘里,這其間不可能沒挖斷地脈,這便是我的罪過呀!”遂飲毒酒自殺。爲什麼這麼一位有大智慧,又擁有重兵的人會有如此悲慘結局?

首先,蒙恬悲慘結局是趙高報復的結果。扶植胡亥上臺的宦官趙高曾經被蒙毅判處死刑,差點就被蒙毅斬了,這件事一直讓趙高懷恨在心,尋找報復機會。

一代名將蒙恬 爲何會有如此悲劇的結局? 第3張

網絡配圖

其次,蒙恬之死是胡亥鞏固帝位的結果。雖然蒙恬一門三代忠良,對大秦王朝忠心耿耿,不會反叛秦朝。但是二世胡亥是陰謀奪權繼位,是奪了與蒙恬關係親近的扶蘇的帝位,並謀害了扶蘇,且把蒙恬囚禁在陽周以圖殺害。胡亥是非常害怕活着的蒙恬,萬一釋放了蒙恬,而深受民衆支持的蒙恬則率領他的30萬大軍爲扶蘇報仇的話,就嚴重威脅了胡亥的統治。從這個角度來說,蒙恬的悲劇是封建統治的必然。因爲任何一個皇帝不會留着一位手握重兵且與自己有矛盾的將領活着。蒙恬只能嘆息一聲“我何罪於天,無過而死乎?”一代戍邊名將就這樣逝去了。

蒙恬的悲劇並非蒙恬一個人獨有,在歷史的長河裏是不斷的重複上演着。因爲在封建王朝裏,專制統治着是無情的冷血動物,在他們眼裏只有權力和慾望,爲了實現自己的權力和慾望,是不擇手段,不惜犧牲一切代價,任何忠臣良將的生命都是無關緊要的。蒙恬的悲劇並非蒙恬個人的悲劇,而是歷史的悲劇,時代的悲劇,畢竟那是一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時代。